歐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歐盟開始出招了,動用1500億歐元。
最近歐盟通過了一項1500億歐元的“歐洲安全行動”貸款項目。
這是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重新武裝歐洲”計劃的核心部分。
這個計劃總規模高達8000億歐元,到底用在哪些方面呢?
說的是整合防務資源、推動軍事技術升級、強化戰略自主性,從而重塑歐洲安全架構。
一句話,強化軍事實力。
這也讓我想起德國也恢復了征兵制,目的也是擴充軍事實力。
歐盟的這一舉動標志著冷戰后歐洲安全邏輯的根本轉變。
以前,總被美國忽悠,現在知道自己一直被忽悠,有些醒悟了。
他們的這一舉動,或者說是計劃,也必然對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產生影響。
究其原因,除了自己的察覺,還有一些被推著不得不動的味道。
俄烏沖突一直僵持不下,歐盟直接面臨俄羅斯軍事威懾的常態化威脅。
俄軍在西部軍區部署的伊斯坎德爾導彈集群和S-500防空系統。
這樣的部署讓歐盟不得不把1500億歐元專項貸款優先用于泛歐防空系統建設。
除此之外,什么網絡安全威脅、恐怖主義、難民潮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用錢。
事實上,解決這些問題,也可以通過加強防務來解決。
歐盟如何構建全域防御系統,很難。
地太廣,人太雜,思想不統一,步子不一致。
加上,美國自從特朗普上臺以后,戰略收縮趨勢明顯,特朗普政府暫停對烏軍援。
非但如此,他還要求北約成員國將防務開支提至GDP的4%等政策。
這就將美國與歐盟之間的友誼關系“脆弱一面”展現了出來。
還是那句話,哪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有價值,就一起喝酒、吃肉,沒價值了,你是誰?
為了應對這些變故,歐盟便利用《穩定與增長公約》豁免條款釋放6500億歐元財政空間。
目的也很明確,既是為防范美國斷供風險留緩沖,也是為“后北約時代”的防務自主打基礎。
眼看著美國、中國在人工智能、高超音速武器等領域的領先優勢,歐盟有些坐不住了。
他們要有所動作,行為上要積極向上。
于是,歐盟計劃將8000億歐元中的30%投入軍事技術研發。
通過聯合采購標準化裝備、建立“歐洲防務采購聯合體”。
目的就是,打造能與中美抗衡的“第三極”防務集群。
中國、美國就是他們要趕超的“優等生”。
美國對歐洲防務自主的態度是什么樣的呢?
答案兩個字,矛盾。
美國為什么矛盾呢?因為它想既要又要。
一方面,五角大樓暗示可能削減駐歐美軍以維護軍工企業市場份額。
另一方面,又想繼續美國裝備—歐洲買單”的模式。
然而,歐盟并不打算再這樣了,歐盟已經立法要求成員國優先采購本土裝備,試圖打破“美國裝備—歐洲買單”的模式。
美國與歐盟之間的博弈,開始了。
這種博弈可能重塑未來十年西方同盟形態。
也會,促使北約角色發生轉變,從“安全保護者”轉變為“合作協調者”。
歐盟如今的巨額投入引發連鎖反應。
俄羅斯也加速列裝“薩爾馬特”洲際導彈。
美國也推進“哨兵”核導彈更新計劃,預計2025年全球軍事開支將突破2.5萬億美元。
大家都在努力增強軍事實力,國際安全困局還在增加。
這種“安全困境”的加劇,可能導致聯合國等多邊機制進一步被邊緣化。
事實上,歐盟的計劃雖好,算盤也打得好。
但是,這個計劃在實施中面臨諸多矛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南歐國家擔心財政豁免重演債務危機,東歐要求更多資金部署戰術核武器。
法德爭奪軍工主導權,德國傾向依托北約框架,法國力推“歐洲軍”建設。
波蘭等前線國家與匈牙利在對俄態度上分歧嚴重。
這些都考驗著歐盟“用共同錢包買共同安全”的能力。
還是剛才說的那句話,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
地太廣,人太雜,思想難統一,步子難一致。
假如歐盟國防開支占比達GDP的3%,每年將有超4500億歐元從綠色轉型、社會福利等領域流向防務領域。
這對于好福利、好養老的歐洲人來說,很難。
畢竟,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
歐盟的民眾會想,明明老子可以不那么辛苦上班,直接領政府補貼就行了,現在不行了,錢不夠了。
你告訴他,我們現在要用你的錢,買些裝備。
這,心中一時半會很難接受。
這種“重軍事輕民生”的選擇,可能延緩歐洲碳中和進程,加劇社會矛盾。
近來,歐盟通過建立“可信的歐盟威懾”,使歐洲防務企業股票近期漲幅超20%。
空客、萊茵金屬等巨頭獲得無人機、量子雷達等尖端裝備訂單。
這一系列操作,仿佛看到了曙光。
馮德萊恩的“重新武裝歐洲”計劃,預計帶動歐盟軍工產能提升300%,2030年前實現40%裝備內部采購目標。
計劃也定了,2030年前組建5-6萬人的快速反應部隊。
同時,在準成員國部署“前沿防務部隊”。
這種“安全連續統一體”的構建,可能催生以歐盟為核心的區域性安全集團。
與非洲聯盟、東盟等形成新的地緣板塊互動模式。
計劃很好,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能夠達到預期還得看人臉色。
這個計劃能否成功,還要取決于歐盟能否頂住美國壓力推進防務一體化。
能否建立兼顧東歐南歐需求的利益分配機制、能否在第六代戰機等顛覆性技術領域實現突破。
這才是,這個計劃能夠落到實處的“癥結所在”。
所以,在全球秩序重構的關鍵節點,歐洲的抉擇將決定其未來走向。
要么成為多極化世界的獨立支柱,要么淪為大國博弈的次級戰場。
馮德萊恩雖然宣稱這項計劃“這是歐洲的時刻”。
但8000億歐元背后,是歐洲的安全焦慮,更是對自身存在意義的追問。
未來,會怎么我們無法知道,但光靠計劃是不行的。
我們拭目以待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