筍殼魚,大家有多久沒有見到和釣到了?
近日一位貴州釣魚人,卻釣了滿滿了一桶,并且每條幾乎都有巴掌大!
2025年5月26日,IP顯示為貴州遵義的博主@漁夫釣回了一桶筍殼魚,這樣的收獲也是讓他忍不住發網上炫耀,看著視頻中皮毛漂亮的筍殼魚,小編也是不爭氣地流下了口水。
在博主隨便抓起一條在鏡頭面前展示的時候,這一桶筍殼魚的含金量才算是真正展示了出來,因為幾乎每條都有巴掌大。在看到如此多的筍殼魚,并且每條都這樣大的時候,網友們也是忍不住開始“炸鍋了”!
筍殼魚可能在年輕人的眼里比較稀奇,但是在70后80后乃至90后的眼里,這可都是滿滿的回憶。
有人回憶起童年用竹竿釣筍殼魚的午后,魚線突然緊繃的瞬間,整根竹竿彎成驚心動魄的弧線;有人想起外婆用筍殼魚燉的奶白魚湯,鮮味能粘住嘴唇;更有人感慨現在花多少錢都買不到這種野趣了,自己至少有30年沒見過這種魚了。
但是細想之下,即使是在我們那個年代,筍殼魚似乎也沒有這么大吧?可視頻中的筍殼魚又擺在了我們的眼前,以至于有網友不禁疑惑道“虎頭鯊”能長這么大?這可是對水質要求比較高的一種魚。
也有網友表示他們那邊現在都有很多這種魚,當地人喜歡叫它“哈巴狗”,但是自己釣了很多年的魚,也沒有見過這樣大的。對于博主則表示這些都是精品,然而眼尖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了端倪。
我們小時候見到的那種魚,它并非視頻中的這種筍殼魚,而是叫做沙塘鱧,俗稱木奶奶魚、呆子魚、虎頭鯊等,視頻中的這種魚卻是原產于東南亞的云斑尖塘鱧,它跟沙塘鱧外觀相似但個頭體型更大,是一種外來魚種。
1980年代,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專家在東南亞考察時,被當地漁民奉為“淡水石斑”的筍殼魚吸引。這種魚不僅肉質細嫩如蒜瓣,更關鍵的是“皮實”,耐低氧、抗病強、能在0-38℃水溫中存活。
當時正值國內淡水魚產量瓶頸期,筍殼魚被當作“救世主”引入廣東養殖。據《中國水產》記載,1987年廣東首次試養成功,到90年代末,年產量已突破5萬噸,成為粵菜館里與石斑魚分庭抗禮的高端食材。
筍殼魚在進入我國之后,它們的野心卻不止于池塘。它們發達的胸鰭像兩把小鏟子,能輕松扒開泥土筑巢;鋒利的牙齒連螺螄殼都能咬碎。
90年代廣東多地發生洪災,養殖池潰堤,部分筍殼魚趁機“越獄”,沿著西江水系逆流而上。貴州遵義這處山澗,恰好處在珠江流域北盤江支流,正是它們“逃亡路線”上的潛在落腳點。
在生態鏈中,筍殼魚扮演著矛盾的角色。它們是機會主義者:幼魚以浮游生物為食,成魚則化身“淡水鯊魚”,捕食小魚小蝦甚至青蛙。這種食性讓它們既能清理水域中的病弱個體,也可能對本土魚類造成威脅。
但奇妙的平衡在于,當水域生態系統健康時,筍殼魚的數量會被天敵(如鸕鶿、鱖魚)自然壓制;一旦水體污染或過度捕撈導致天敵減少,它們才會泛濫成災。
2010年前后,野生筍殼魚在廣東能賣到300元/斤,冰鮮貨也要80元/斤。但近年來隨著養殖技術突破,價格已跌至30-50元/斤。
不過貴州這位博主釣獲的野生魚,在當地農貿市場仍能賣出80元/斤的高價,畢竟在遠離原產地的內陸山區,野生筍殼魚仍是稀罕物。
筍殼魚肉質細嫩沒腥味,因此深受大家的喜愛,尤其是雌魚肚里那包金黃的魚籽,拿它拌豆腐蒸著吃,可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也正是筍殼魚太過鮮美,這也導致它們在我國一直沒能“泛濫成災”。
從這位貴州博主曬出的漁獲,我們不難看出如今的環境真的變好了,深山老林里冒出來的"稀罕物"越來越多了。
四川村民撞見成群的紅腹錦雞,鄱陽湖江豚集體玩"水上芭蕾",連北京護城河都開始有烏龜曬背。
生態學家悄悄透露,這跟長江十年禁漁脫不了干系。沒了電魚船嗡嗡響,魚蝦們終于敢拖家帶口回老家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