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我國開始引入外來物種之后,由外來物種導致的生態問題在全國各地都頻繁發生,讓我國的生態保護工作面臨重大挑戰。就像在2021年4月,山東臨沂的一位釣友祁師傅在當地一處廢棄水塘中釣到了幾條從未見過的怪魚,引發了廣泛關注。
據祁師傅講述,他釣魚很多年了,還是第一次釣到這種魚。最開始他以為這是常見的鱖魚,但仔細觀察后發現它的頭比鱖魚尖長、身體比鱖魚細,與花鱖、斑鱖有著明顯差別。祁師傅猜測,這應該是一種肉食性魚類,因為他使用的蚯蚓幾乎被這些魚咬得粉碎,它們究竟是什么魚呢?
??其實,這些長著尖頭的怪魚是外來物種,名字叫做梭鱸,它原產于歐洲的黑海和波羅海地區,在上個世紀的60年代引入我國。引入它是為了豐富我國的漁業資源,滿足大家對高品質魚類的需求。它吃起來鮮嫩無比,并且還沒有細刺,引入沒多久就受到了眾多美食愛好者的喜歡。
隨著梭鱸的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它也入侵到了我國的自然水域中。這幾年,有很多山東釣友都說自己在自然水域釣到了梭鱸,從濟南、臨沂到青島的江河湖泊中,梭鱸的身影已經屢見不鮮。之所以這樣,與梭鱸的養殖業快速發展密不可分。
梭鱸的市場價格高,每公斤可達幾十元,畝產收益約萬元,遠高于本土的草魚、鰱魚、鯽魚的收益。因此,梭鱸逐漸成為了熱門養殖魚種,它的養殖規模迅速擴大。不過,梭鱸屬于冷水性魚類,最初只在東北的松花江、黑龍江等寒冷地區養殖。再加上梭鱸只吃活餌的習性,讓它的養殖成本有些高,使得它在剛被引入的時候并不像現在這么好養。
現如今,隨著梭鱸的人工養殖技術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讓它的養殖產量和適應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經過人工選育的梭鱸甚至能在廣東、海南這樣氣候炎熱的地方生存,并快速生長,它的繁殖周期也從原來的2到4年縮短至1年左右,大大提高了養殖效率。
此外,國內餌魚產業的發展讓梭鱸的養殖成本也降低了很多,讓梭鱸的養殖業發展得更快了。但也是由于這個原因,導致國內的自然水域中出現了更多的野生梭鱸。這種現象引發了生態學家的擔憂,因為已經有很多外來物種對本土的生態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梭鱸作為一種比羅非魚習性更加兇猛、體型更大的魚類,一旦它入侵了自然水域,所帶來的生態危害絕對不能小看。梭鱸的食性廣泛,能夠捕食多種小型魚類和無脊椎動物,一旦在自然水域中形成穩定的種群,肯定會對本土魚類資源構成嚴重威脅。
目前,國內已經引入梭鱸幾十年了,梭鱸還沒有出現像羅非魚那樣泛濫成災的情況。估計這是因為我國很多江河湖泊的生態環境還沒有完全恢復過來,在食物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梭鱸的繁殖和生存都面臨較大困難,所以難以形成大規模的野生種群。再加上梭鱸肉質鮮美,還很值錢,人為捕撈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它們的野生種群發展。
總之,盡管梭鱸的養殖業發展迅速,但它們想在國內泛濫成災,還需要很長的時間。不過,一旦梭鱸在某個水域中形成了穩定的種群,那所帶來的生態災難也是非常可怕的。希望未來有關部門能夠采取相應措施去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確保國內的水域生態能夠健康、穩定地發展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