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靂15E。
去年珠海航展,筆者有幸參觀了整整一天。的確,殲10C,可沒有殲20、殲35等更先進的戰機紅火。于是,自媒體還編出”女孩愁賣殲10c”故事。可是,也還是不敢說霹靂15空空導彈不好賣。誰料,巴印空戰,中國軍備一戰成名。原來說中國軍備沒有經過實戰檢驗的聲音霎時間消失在喜馬拉雅山。有趣的是,殲10C和霹靂15發威,恰恰發生在中美瑞士經貿商談前夕。也許,對于商談成果沒有直接的影響,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中美百年大變局中的大博弈包括經貿斗爭,軍備發揮基礎性的作用。中國增加軍備出口,是必由之路。
事實上, 2025 年 5 月 7 日的印巴空戰中,使全世界都明白,中國的軍備之前雖然沒有經過大規模的實戰,但是,也是經過無數次可靠的實驗的成品,絕對不會向美國戰機那樣夸大推力。更重要的是,實戰證明,中國軍備的厲害,不在于單件武器的性能強,也是成體系地將戰力發揮到極致。
國際軍工界更明白,中國軍備具有連美國都不具備的“全產業鏈優勢”。中國可以確保軍備的完全自主可控生產,涵蓋了從原材料供應、零部件制造、系統集成到裝備總裝等各個環節。因此,中國軍備生產也由此得到高效率,不受制于外方,可以縮短了裝備反覆運算周期。如成都飛機工業集團通過 “云雀” 平臺整合研發資源,使裝備反覆運算周期縮短至 11 個月,還能快速回應國際市場需求,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援和售后服務。
同時,中國的“全產業鏈優勢”,也支撐技術不斷有效創新,不斷提升裝備性能。近年來,中國軍工在諸多關鍵技術領域取得“井噴式”突破。例如,在電磁彈射技術方面,福建艦作為全球首艘常規動力直流電電磁彈射航母,其電磁彈射系統能量利用率達 60%,可同時彈射 200kg 無人機至 35 噸重型戰機,日出動艦載機達 300 余架次,性能對標甚至超過交流電彈射的美國福特級航母。
美俄等國更不可比的是,中國軍工企業具備強大的生產能力,能夠滿足國際市場對軍備的大規模需求。以央視曾公開報道的霹靂 15 導彈生產線為例,其已實現 24 小時全自動生產,只要原材料備齊、程序設定好,生產線就能高效運轉,導彈可快速產出,對于“消耗性武器”的大規模制造具有重要意義,這種生產效率能為國際客戶提供及時、充足的裝備供應。更是持久作戰必不可少的基礎條件。所以,國際軍事界都說,中國軍備做成“白菜價”,誰還能對抗?
目前,國際軍工界坦承,中國軍備在體系化作戰能力形成獨特優勢。在印巴空戰中,巴基斯坦依托中國提供的 ZDK-03 預警機、殲 - 10CE 戰斗機、紅旗 - 9P 防空系統及 “梟龍” Block3 戰機,構建起覆蓋 400 公里的全域感知網絡,實現 “發現即摧毀” 的 15 秒級反應時間。數據鏈閉環使預警機、戰斗機和導彈等裝備能夠協同作戰,發揮出最大效能,同時電子戰系統也能對敵方進行有效壓制,這種體系化的作戰能力是中國軍備的獨特優勢,能夠為客戶提供全面的軍事解決方案,提升客戶的整體作戰效能。
同時,國際軍工界也不能不贊嘆,中國軍備的“性價比優勢”:中國軍工產業通過高效的生產組織和成本控制,在保證裝備性能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例如,埃及放棄采購 12 架 “陣風”,轉而以同等預算購買 24 架殲 - 10CE,節省的 14 億美元可再組建兩個裝甲旅,這使得中國軍備對于國防預算有限但又有提升國防實力需求的國家具有很大吸引力。
不過,目前中國在全球軍火市場占有的份額,還不成比例。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資料,2020 - 2024 年中國在全球軍火出口市場排名第四,占全球出口總量的 5.9%。
客觀看,中國在國際軍火市場占比相對不高,自我約束是重要因素。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在軍火出口方面秉持謹慎態度,嚴格遵守國際法規和聯合國安理會相關決議,不向沖突地區或可能引發地區不穩定的國家和地區出售武器。同時,中國更傾向于通過和平發展和國際合作來提升國際形象,而不是通過大規模武器出口來擴大影響力。此外,體系約束,也是重要的原因。一個國家一旦選擇某國的產品,它的國防裝備體系往往會被捆綁。美俄等傳統軍火出口大國主要靠體系兼容性,長期占據國際軍火市場的主要份額。
筆者認為,中國增加軍備出口是必由之路。且不說在國家安全和戰略方面的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在大變局中的國際經貿斗爭中也有相當重要的的積極作用。首先,可以消化國家日益增長的產能。事實上,隨著各種新技術的應用和國家各種經濟體系能力的提升,我國的產能提升是不可阻擋的甚至以各種井噴的形式爆發。故此,把相當的產能往軍備生產方向轉移,是勢在必行。而事實上,動蕩不安的當今世界存在極大的需求。同時,軍工產業的發展又會對上下游眾多相關產業產生拉動作用。軍工的先進技術還可有反哺民用技術的功能,先進軍工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轉化為民用技術,推動國內相關產業的技術升級和創新發展。同時,為了保持軍備產品的競爭力,企業會加大研發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這也有助于中國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實現突破,減少對國外技術的依賴,在國際經貿斗爭中掌握更多的技術主動權。如原材料供應、電子設備、機械制造等,促進產業鏈的協同發展,推動經濟增長,從而增強中國在國際經貿領域的整體實力。
來源:香港經濟導報
作者: 劉瀾昌 香港中觀研究所所長、香港資深媒體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