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5月19日,已經80歲高齡的譚震林,攜夫人葛慧敏故地重游,來到了江蘇常熟。
人上了年紀,就特別懷念故人,譚震林也不例外,他跟當地的同志說,自己想見一個老朋友——陳二妹。
陳二妹?聽到這個名字,眾人是一頭霧水,大眼瞪小眼,他們誰也不知道陳二妹是何許人也。
看眾人的表情,譚震林便明白,這位曾經為革命做出過大貢獻的女人,早已被家鄉人遺忘。
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譚震林又提到了陳二妹的丈夫陳關林,幸運的是,這個名字還有人記得,于是他們立馬派人去接陳二妹與譚震林相見。
在等待陳二妹期間,譚震林的思緒,也不由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與陳二妹這位“阿慶嫂”的點點滴滴,也涌上心頭。
那是1940年,抗日戰爭進入到了相持階段,譚震林受黨中央派遣,擔任江南抗日義勇軍司令員一職。
接到任命的他,化名林俊,攜夫人葛慧敏以及自己的一兒一女,來到了陽澄湖畔,也是在這里,譚震林遇到了陳關林、陳二妹夫婦。
陳二妹是個命運坎坷之人,她出生常熟一戶窮苦農家,因為家里實在太窮,出生沒多久,便被親生父母遺棄,好在鄰村的一個好心的莊戶人家收留了她,并給她取名蘇興興。
雖然陳二妹的養父養母也不富裕,但卻對她呵護備至,這讓她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童年。
18歲時,陳二妹找到了自己的愛情,與曾在一小酒館當服務員的陳關林相識相戀并結為夫婦。
陳關林又名陳士良,也是窮苦出身,在認識陳二妹之前,已經結過一次婚,可惜,成婚沒多久,他的發妻便因病離世。
在續娶陳二妹之后,陳關林帶著他返回老家董浜務農,過起了與世無爭的生活。
可惜樹欲靜而風不止,二人成婚沒兩年,侵華戰爭全面爆發,緊接著,長江防線被攻破,陽澄湖一帶慘遭日寇鐵蹄踐踏,他們夫婦的平靜生活也被打破。
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家國情懷,沒讀過幾天書的陳關林同樣如此,無論是東北的九一八事變還是上海的一二八事變,亦或是華北事變,都讓陳關林義憤填膺。
當日寇踏上陳關林的家園,陳關林才切實體會到日寇的兇蠻和戰爭的殘酷,但他并沒有被日寇血腥的殺戮嚇到,反而時刻想著如何趕走這幫侵略者。
很快,陳關林報國的機會就來了,隨著大片國土迅速淪陷,在國家存亡之際,蔣介石也不得不放下他那“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在民眾的呼吁聲中,國共二度合作。
也是從這時候開始,留守南方深山老林打了好幾年游擊戰的紅軍們,以新四軍的身份,重新出現在了江南大地。
在新四軍的號召下,陳關林夫婦不畏生死,也投入到了抗日戰爭中來,當然,他們沒有扛著槍上戰場,而是在后方做情報工作。
他們以自家茶館作為新四軍的交通站,秘密為新四軍收集、傳遞情報,并想方設法為新四軍籌集糧食、藥品等物資,甚至許多時候,他們家的小茶館,還是新四軍傷病員的藏身之地。
現實中的陳二妹,雖沒有《沙家浜》中阿慶嫂那么精明強干,但也大差不差。
阿慶嫂把忠義救國軍的胡司令藏水缸,助他躲過日寇的抓捕,而現實中,陳二妹是把一位受傷的新四軍戰士藏在水缸中,自己則轉身去應付尾隨而來的鬼子漢奸。
等到譚震林夫婦來到陽澄湖畔時,陳氏夫妻已是經驗豐富的地下黨員,陳關林更是被任命為“涵芳閣”交通站的站長。
在陽澄湖,譚震林夫婦與陳氏夫妻比鄰而居,譚震林的夫人葛慧敏,更是時常呆在陳關林的小茶館,原因很簡單,這座小茶館三面臨水,若有敵情,葛慧敏可隨時轉移到船上離開。
對于譚震林夫婦,陳氏夫妻是打心底里敬重,因為譚震林一來,立馬對這里的地方武裝進行整編,新四軍的抗日力量迅速壯大,極大的鼓舞了當地軍民的抗日信心。
為讓譚震林能全身心投入到抗日之中,陳關林跟妻子陳二妹商議后,忍痛把自己尚在襁褓,還未斷奶的女兒送人,然后把譚震林的女兒接過來,帶在身邊撫養,而陳二妹的這個女兒,直到1959年才找回來。
為保護譚震林,陳二妹還多次鋌而走險,比如1941年皖南事變之后,陳二妹就曾擔任護送譚震林的任務。
當時的陳二妹,裝扮成回娘家的媳婦模樣,挎著個籃子在前面走,譚震林則保持一段距離,跟在身后。
當他們走過一片樹林時,突然沖出兩個偽軍,就拉住了譚震林,這讓陳二妹和譚震林心里都是咯噔一下。
好在一點,陳二妹有機智,那兩個偽軍,陳二妹也認識,片刻便想出了辦法。
她滿臉怒氣指著老板模樣打扮的譚震林道:“不就是欠你十斤茶葉錢么?你跟著我是怕我賴賬?既然這樣,你就跟我去娘家拿錢吧!”。
此言一出,譚震林立馬知道陳二妹要唱哪出戲,馬上換上一副尷尬的表情。
見狀,陳二妹又笑著從籃子里拿出兩個雞蛋和兩包煙,塞到這兩個偽軍手中,假裝不知道他們在干什么,反而笑著感謝他們幫她抓住尾隨之人。
這倆偽軍同樣認識“涵芳閣”的老板娘,見自己鬧了烏龍,陳二妹又“無意中”給了他們臺階下,便笑呵呵拿著香煙和雞蛋離開了。
雖然打發走了這兩個偽軍,但卻讓陳二妹和譚震林打起了十二分精神,二人又往前走了沒多遠,陳二妹突然對譚震林說:“林司令,你腰里的槍怕是不方便,我給你藏起來吧。”。
當時的譚震林,也已意識到帶著槍不妥,一把槍,不足以對付隨時可能出現的偽軍,反而可能在偽軍的搜查中暴露身份,于是便點頭同意。
不料二人剛剛藏好槍,那兩個偽軍又追了上來,原來,被陳二妹糊弄走后,他們還是覺得譚震林形跡可疑,不愿錯過在他們日軍主子面前立功的機會,他們這才折返。
巧的是他們折返回來之時,陳二妹和譚震林已經把槍給藏好了,沒搜出來任何東西的兩個偽軍,只得悻悻而回。
陳二妹夫婦雖不用上戰場,但做情報工作,需要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同樣是一件危險至極的事情。
1941年7月,日寇開始清鄉行動,當時,陳關林已經做情報工作多年,這么些年,一點風聲不走漏,那是絕不可能的。
于是,就有人勸陳關林躲避躲避,等風頭過了再為新四軍效力,可陳關林卻拒絕了,原因很簡單,若是自己不在,有人送來情報,無法及時傳達給新四軍!
為了完成組織賦予的任務,陳關林沒有離開,而是就近躲避,時刻關注著自家小酒館的狀況。
1941年7月28日,地痞汪英英以查戶口為名,來到鄉間作威作福,很不巧,在路過永安村時,無意間發現了陳關林的蹤跡,并上報了他的日軍主子,緊接著,大批日偽軍出動,搜捕陳關林。
陳關林在陽澄湖多年,日軍一出動,他便得到了消息,再次躲了起來,沒抓住陳關林,日軍是惱羞成怒,抓了茶館的房東,逼他說出陳關林的藏身地。
不得不說,陳關林的這位房東,也是位硬漢子,雖受盡酷刑,卻始終不愿出賣陳關林,日軍無奈,將找出陳關林這一任務,交給了鎮上。
最終,鎮上一位公務員跟蹤陳二妹,找到了陳關林的藏身處。
當得知房東被抓,陳關林沒有繼續躲藏,而是挺身而出,用自己換出了房東。
為什么陳關林要如此做呢?原因很簡單,這位房東對他有大恩!
那是抗日戰爭剛剛爆發沒多久,日寇進犯常熟,他的這位房東攜妻逃難,碰到了同樣躲避戰亂的陳關林、陳二妹夫婦,陳氏夫婦對這位房東一家極為照顧,這讓房東一家很感激,等日寇退去后,他們就把茶館交給了陳關林夫婦經營,這才有了以茶館為據點,做情報工作的事情。
陳關林被捕后,同樣遭受酷刑,但他寧可死,也不愿出賣組織,自知活著出獄的機會渺茫,在陳二妹探望他時,他交代了后事,其中最重要的一條,便是無論境況如何,如論將來去去了哪里,都一定要把譚震林的女兒照顧好!
1941年12月28日,陳關林與60多名抗日軍民,被一起裝進麻袋,成了日軍練刺刀用的靶子,被刺的奄奄一息后,又被丟進鏹水池中毀尸滅跡,犧牲時年僅35歲。
丈夫犧牲的消息,讓陳二妹失聲痛哭,但28歲的她很快就從喪夫之痛中走出,帶著自己7歲的兒子和譚震林5歲的女兒,繼續為組織做情報工作。
在此后的歲月里,她為傷病員們洗衣做飯,為傷病員們裹傷治病,甚至還時常跑蘇州、上海,為傷病員們買藥、買醫護用品。
終于,1945年,經過八年苦戰,抗日戰爭勝利了,緊接著,全國解放,看著鄉親們臉上洋溢的笑容,陳二妹覺得一切付出都值得了。
新中國成立后,陳二妹把往事埋在心中,像個普通人一樣,開始建設自己的家園,建設美好的新中國,至于自己為抗日做的那些貢獻,她是閉口不提。
日子一長,她以往的事跡,也漸漸被人遺忘,人們只知她是烈士遺孀,不知她也曾為了國家舍身忘死。
回歸正常生活的陳二妹,日子過得很舒心,只是偶爾想起那段歲月,心里總是有點不是滋味,因為在戰亂年代她救治傷員好幾十個,但解放后,卻沒有一個人來看她,直到1982年,譚震林夫婦到來。
當時,陳二妹也已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一見古人,她便忍不住淚流滿面,譚震林也是感慨萬千,他對當地的同志們大聲說:“你們知道嗎?她就是真正的阿慶嫂!”。
見面后,譚震林一再問陳二妹,生活上有沒有什么困難,陳二妹是連連搖頭,一口一個沒有。
陳二妹真的沒有困難嗎?當然不是,她的兒孫都是普通工人農民,日子過得也是棲棲遑遑。
只要陳二妹向譚震林言語一聲,給兒孫們謀個出路并不難,但她并沒有這樣做,因為她覺得這樣做,對不起自己死去的丈夫,若丈夫泉下有知,決不允許自己麻煩組織!
在與譚震林會面后,陳二妹在兒孫的照料下,又過了幾年舒心的日子,離世時83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