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畢贛導演、易烊千璽、舒淇主演的《狂野時代》成功賣出北美發行權,不出意外會在北美院線上映。
至此,《狂野時代》已經在全球13個國家和地區賣出了發行權,除北美外,還有意大利、德國、奧地利、瑞士、西班牙、葡萄牙、希臘、波蘭、韓國、波羅的海國家、前南斯拉夫地區以及印度。
參考目前《哪吒2》的全球票房,僅北美就拿下近2100萬,這意味著北美依然是最重要的電影票倉,至于德國、印度、奧地利等國家,售出發行權就是面子上好看,畢竟《哪吒2》都只有幾十萬、甚至十萬出頭的票房,對總票房沒有太大幫助。
特別要注意的一點,《狂野時代》賣出的是“發行權”,而不是“版權”,前者相當于我們的引進大片,雙方公司按照實際票房分賬,假設票房為0,雙方就都拿不到一分錢;后者相當于我們引進的“批片”,也就是發行方一次性給電影出品方(版權方)一筆費用,之后電影在當地市場怎么放、賣多少票房就都和你沒關系了。
對于《狂野時代》這樣的藝術片,對于出品方來說自然是買斷版權更穩妥,但海外的發行方也不是傻子,自然要選擇更安全的方式合作,所以都是選擇合作發行,前期宣傳,以及與院線洽談需要付出一定成本,但總比買版權劃算。
這也意味著,《狂野時代》的出品方華策和蕩麥影業目前還一分錢都拿不到,要等電影上映后才能分到錢,只不過,13個國家和地區售出發行權,已經讓畢贛鎖定勝局,電影絕對會盈利了。
要預估電影盈利還是會虧本,需要弄清楚制作成本。
導演畢贛在采訪中談及《狂野時代》中半個多小時的長鏡頭,坦言拍到那里時“已經沒錢了”,就用了自己最擅長的方式拍了這個長鏡頭,這說明哪怕擁有這么強的陣容,畢贛在創作這部電影依然捉襟見肘、錢不夠用。
可能有人會疑惑,這個長鏡頭拍了半個月,難道不是更費錢嗎?賬不是這么算的。演員是“包干制”,拿談好的片酬在合同期內拍完,如果畢贛不拍長鏡頭,選擇其他方案,從場景、道具到攝影方案和燈光的調整都要花很多錢而且不一定可控,相比來說,多拍些工作日的食宿費用反倒經濟很多。
錢不夠用,說明制作費不會很多。《狂野時代》延續上一部電影的資方,華策和蕩麥合作愉快,《地球最后的夜晚》至少沒虧本,這部電影票房2.82億,片方分賬9678萬人民幣,完全覆蓋支出,換言之,《地球最后的夜晚》制作成本在1億以下,總體來看,易烊千璽的片酬也不會很高。
如今電影市場艱難,參考上一部作品,《狂野時代》的投資不可能追加只會減少,也就是說,《狂野時代》上映后,票房達到3億就能回本,再多就能盈利了。
《哪吒2》國外票房加起來已經超過6000萬美金,折合人民幣超過4億。中國電影在國際上影響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受關注,《狂野時代》在戛納電影節拿獎,不但促成了賣出13個國家和地區發行權,也會帶動電影上映后的票房,理論上會比《哪吒2》更受歡迎,保守估計,哪怕最終只拿到《哪吒2》的一半3000萬美金票房,出品方就能收回過億的分賬。
剩下的兩億,僅易烊千璽的票房號召力就能輕松達到,要知道哪怕《小小的我》都有7.65億票房,《狂野時代》盈利毫無懸念。
而且,《狂野時代》盈利,意義遠超電影本身。中國電影產業一直處于“貿易逆差”,畢贛的電影,不僅豐富了國產電影題材類型,讓觀眾有更多影片可以選擇,同時也是中國電影出海典范,尋找新的契機和可能性,也是藝術電影創作者們能看到的曙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