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家書 讀家信 傳家寶
家,是溫暖的港灣
也是精神的傳承之源
一封封家書傳遞
溫情與教誨
一篇篇家信凝結
家風與信仰
一件件傳家寶承載
記憶與精神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重要論述,切實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生動講好優良家風故事,大力營造家庭文明新風尚,市婦聯積極開展“涵養好家風 共筑家國夢”寫家書讀家信傳家寶征集活動,現擇優在家風家教宣傳月期間予以展播。就讓我們從這些作品中感受家風的力量,汲取向上的養分,讓優良家風浸潤心田,讓家國情懷永續傳承。
今天展播的是海拉爾區的一位母親王宏霞在給兒子的家信里講述的家風故事。
寫家書 讀家信 傳家寶
親愛的兒子:
今天,收拾房間,翻開許久未動的相冊,突然很多事涌上心頭,媽媽想借著這封信和你講講...指尖撫過微微泛黃的相紙,時間的褶皺里藏著褪色的笑容,老照片是往昔的明信片,傳遞著當時的情感。正是這些被歲月浸染的影像,讓媽媽更加切身感受到“傳承”二字的重量。它們不僅是家族的珍寶,更是一把鑰匙,悄然打開了我們一家人與北疆教育血脈相連的故事。
呼倫貝爾的風,裹著草原的遼闊與凜冽,吹過學院斑駁的黃樓,也吹進了我們一家人的血脈里。我的父親常講,這片校園里的每一塊磚,都承載著“堅守”的重量:每一堂課,都書寫著“傳承”的篇章。
1974年,我的父親你的姥爺背著行囊乘馬車進入蒙古族師范學校,成為工農兵學員。當時校園里只有三座黃樓、一片菜地和草簾圍成的廁所,師生們寒冬擠在地鋪上圍著煤爐取暖。為給學校運送紅磚,我的父親背著生羊肉四處奔波協調車皮,師生們掄鐵鍬在凍土上挖地基,雙手通紅卻滿懷熱忱。前輩的奮斗歷程,就是“艱苦奮斗、求是創新”的呼倫貝爾學院精神最生動的詮釋。后來父親留校將數學課講得精彩紛呈,卻總將一切歸功于"呼院的土地養人"——他說正是北疆苦寒教會他堅韌,賦予堅守的意義。
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追隨父親的腳步,我也成為了一名教師。緣分奇妙,我的母親、我的愛人也在呼倫貝爾學院都投身于教育事業,形成了獨屬于我們家的家風。沒有豪言壯語,只有兩代人默默重復著相似的軌跡:我們帶著學生一起挖過校園的樹坑,見證過校園的成長;也陪伴著學生們經歷畢業的離別,感受著他們的不舍與成長。北疆的風雪雖然磨礪人,但也正是這樣的環境,將“師者”二字深深地刻進了我們的骨子里——不僅要傳道授業,更要守住對這片土地的滿腔熱忱。
時下,親愛的兒子,你正處于成長關鍵期。學習之路不會平坦,如同北疆的冬天會有風雪,但只要懷揣信念、勇往直前,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希望你珍惜學習時光,努力積累知識;無論未來選擇怎樣的道路,都希望你帶著家族對知識的尊重、對信念的堅守,去實現自身價值。
我們一家人在北疆為教育默默奉獻,不僅是為了培育更多人才,也是為了傳承這份精神,在這片熱愛的土地上綻放光芒。或許,這就是呼倫貝爾的答案:以教育為血脈,以堅守為信仰,在祖國的北疆,我們兩代人,活成了同一首詩。
最愛你的媽媽
2025年4月15日
來 源:呼倫貝爾市婦聯家庭和兒童工作部
編 輯:錢雨佳
總編審:娜布琴花
聲明:除原創內容特別說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圖片和音視頻均來源于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在文章下方留言聯系我們刪除或支付稿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