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上“智慧大腦”的拖拉機、遍布田野的“毛細血管”、進行植保的無人機……當傳統農業遇上數字技術,綿延千年的春耕敘事正在被重新書寫。如今的田野里,一場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農業生產力變革正在蓬勃展開。
天還未大亮,包頭市達茂旗石寶鎮紅井灘村的田間,拖拉機便已經劃下第一道犁痕,而走近細看駕駛艙內空無一人,但拖拉機仍以厘米級精度穿梭田間,身后施肥、播種、覆土等作業一氣呵成,翻耕起壟的土地筆直規整。“現在種地的拖拉機上都裝有‘北斗導航系統’,農機手在系統中設定好線路等數據,播種機就能自動播種。”內蒙古蒙盛農牧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盧永旺介紹。過往,傳統農機作業常因行駛方向偏差導致播行彎曲、株距失衡、播種深度不一,影響作物生長和產量。現在,依托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系統,通過衛星定位技術與智能控制模塊的協同運作,實現農機精準作業。
說起如今農業生產借助科技與智能裝備實現的新發展,盧永旺感慨:“合作社今年種了大概8000畝地,有旱地馬鈴薯、貝貝南瓜、胡蘿卜等。現在智能化讓種地變得方便多了,種地有北斗導航,澆地有精準滴灌,打農藥也有無人機。效率提升了,地也節省了,而且幾十畝地一個人就能跟下來,人工也節省了。整體種植成本降低的同時,也能保證穩產增收。”
進入夏季,氣溫逐漸升高,作物蒸騰作用強烈,需水量加大,澆水必不可少。“往年大水漫灌,既浪費水,效果還不好。”達茂旗國豐農牧業種植合作社負責人張二柱說:“但現在不一樣了,澆地都是用精準滴灌,和以前相比非常節水,而且可以將水分和養分直接輸送至根系。水用得少了,苗反而更壯了。”在張二柱的帶領下,筆者看到了遍布田間如“毛細血管”般的滴灌管網,只見細細的水流從滴灌帶緩緩滲出,土壤濕潤均勻,剛露頭的玉米苗挺拔茁壯。
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激勵下,智能農業讓小農戶共享科技紅利。達茂旗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董璞介紹:“2025年達茂旗聚焦重點區域、整合優勢資源推動良田良種良機良法深度融合,保障糧油單產提升。播種采用精量播種機配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進行種植。可實現厘米級定位精度,有效杜絕重播、漏播現象,精確控制種子的播量、播深、株距等。灌溉采用滴灌進行灌溉,使水的利用率提高至80%-90%,肥料利用率提高至30%-50%。病蟲害防治采用無人植保機進行作業。可以實現精準的農藥噴灑,保證作業的均勻性和準確性,提高作業質量。同時無人植保機已列入農機具補貼名錄,根據藥液箱額定容量和單旋翼、多旋翼進行補貼。”
“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轉向“靠智增收”,科技正全方位、深層次地為農業發展注入新活力,黃土地上將孕育出新的豐收盛景。(趙楠)
來源:達茂旗委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