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如祥:扎根鄉村“領頭雁” 繪就振興新圖景
從貧困村到全國聞名的“明星村”,從土地閑置到產業多點開花,從人均3000元到人均3萬元……在青神縣高臺鎮百家池村的蛻變之路上,有這樣一位扎根鄉村20余載的“領頭雁”,用智慧與汗水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生動答卷,他就是該村黨委書記劉如祥,也是此次獲得全省表彰的勞動模范。
當前正值“大春”糧食——水稻栽種的農忙時節,劉如祥在忙生產、忙工作之余,還堅持拍攝“劉書記的日常”,做好家鄉的“代言人”。從產業發展探索到人居環境改善,從集體經濟增收到營造和諧美麗村莊,從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新農人到宜居美好鄉村守護人……近年來,他用腳步丈量著百家池村的角角落落和大小民情,用一個個短視頻記錄著工作日常和村里的發展變化。
而這些可喜的變化,無一不是劉如祥憑著一顆赤子之心和實干精神帶來的。
在參加工作以來,他一直致力于鄉村振興工作,推進基層治理,帶領村民致富。
為了帶動村民致富增收,他結合百家池村半丘半壩實際,在丘區引導村民種植柑橘5000畝,組織村內柑橘種植能手,成立青神縣百家椪柑專業合作社,創新探索出“5+4+1”果園托管聯農帶農模式,農戶將土地、果樹交給村集體,村集體統一交由合作社托管,合作社統一負責農資、技術、社會化服務,果園產值按農戶50%、合作社40%、村集體10%進行分配。
截至目前,該村已建成連片高標準果園2000畝,年產值達3000萬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0.3萬元提升到3.3萬元。
與此同時,為了暢通群眾發聲渠道,化解矛盾,有效提升鄉村治理效能,他牽頭建立了片區支部,實施每1名黨員聯系10戶群眾的“一聯十”機制,探索打造了“鄰里百家”基層社會治理“微陣地”,建立由鄉賢、法律明白人、老支書等組成的“和事佬、調解隊”入駐微陣地,給村民提供了爭理說事的平臺。
有了穩定的經濟基礎、和諧的鄰里關系,劉如祥又將目光鎖定在了村里的生態環境上。他在村里大力推行“五字工作法”,建成了青神縣首個農業廢棄物回收中心,如今的百家池村,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7%,獲評“四川省鄉村振興示范村”。
作為一名基層干部,劉如祥的工作中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有的只是日復一日的堅守與創新。在他身上,我們不僅看到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更看到了鄉村振興的希望與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