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25年5月21日朝鮮海軍“崔賢”級驅逐艦二號艦在清津造船廠陸地船臺下水時側翻,已經過去了接近一周時間。
通過西方商業偵察衛星拍攝的照片,我們能較為清晰地了解到事件的進展。
5月22日,勞動黨中央派出專家組抵達清津造船廠,并給出總體處理意見且向勞動黨中央匯報。
專家組方案顯示,對于翻覆在港池里的“崔賢”級二號艦,先抽出浸水隔艙里的海水,然后從船臺脫離艦艏部分。
我們當時理解的處理方式是,先將整艘船拉到港池,再利用浮筒、浮箱、氣球等浮力設備將艦體整體扶正,牽引回岸邊檢查。
專家組認為整個扶正過程需2到3天,修復被刮擦的艦體右舷需要10天左右,也就是說計劃在十二天內解決“崔賢”級二號艦的問題。
5月23日西方商業偵察衛星就拍攝到“崔賢”級二號艦周邊出現類似于浮箱和工作艇的東西,同時從岸邊連接了兩條鋼索到艦上,可能是為了固定艦體,防止其在港池內漂動。
然而,艦體上覆蓋的大量藍色塑料薄膜未去除,下水滑道上還覆蓋了更多藍色塑料布,這讓人不禁懷疑下水滑道是否存在故障或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但從23號之后,“崔賢”號的工作進度越來越慢。5月25日,西方商業偵察衛星公司公布的新照片顯示,“崔賢”級旁邊的工作船增加到3艘,包括一艘機動式碼頭、兩艘駁船和大馬力拖船,港池里有大量浮箱或浮筒,但“崔賢”級二號艦依然翻覆在港池里,紋絲不動。
此時距離專家組計劃的扶正時間已過去三天,而當天朝鮮勞動黨軍需工業部副部長李亨先也被拘留,此前清津造船廠廠長洪吉浩等多人已被逮捕,這表明事件影響在擴大,情況不容樂觀。
5月26日西方商業衛星公司拍攝的照片分辨率不高,照片顯示清津港落潮時,港池和出港航道出現大片裸露灘涂,“崔賢”級二號艦仍翻覆在港池里,艦體上的塑料布也未去除。
這意味著隨著時間推移,艦體面臨的問題愈發嚴重。
由于“崔賢”級二號艦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水里,漲潮落潮會使艦體在縱軸來回移動,每次垂直位移約兩三米,艦體舯部往復受力,長時間下來會導致應力累積,可能使艦體強度出現問題。
從這起事故可以看出,“崔賢”級二號艦的情況不容樂觀。其翻覆時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水里的狀態增加了扶正的難度,且扶正工作進展緩慢,不確定性因素增多。
即使最終能夠扶正,艦體大概率也受到了重大損傷,后續可能無法承擔對艦體強度要求較高的作戰任務,只能在近海充當“吉祥物”。對于朝鮮海軍而言,這無疑是一次重大失敗。
首先,在海軍建設工程中必須嚴格遵循科學規律。朝鮮在“崔賢”號的建造中,建造進度不符合客觀規律,下水后未經過基本測試和全艦航行試驗就進行武器測試,雖然吸引了世界目光,但也為后續同級艦的建造埋下了隱患。
其次,工程研發沒有捷徑可走。很多看似能夠“彎道超車”的操作,背后都需要大量的工程研發、基礎技術研究和技術儲備。清津造船廠此前建造大型民用船舶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此次直接建造5000噸級驅逐艦,缺乏相應的技術積累,最終導致事故發生。
在海軍建設中,不能盲目追求速度和表面成果,而要注重科學規律和技術積累,確保每一個環節都嚴謹可靠,才能建設出強大的海軍力量。
對于朝鮮來說,這次事故是一次沉重的打擊,畢竟,海軍建設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需要耐心和投入,任何急功近利的行為都可能帶來嚴重的后果。
晚上登陸太陽的牛皮可以吹,但自己千萬別信。
發展海軍沒錯,但在發展過程中,要尊重技術和科學規律。
遙遙領先也不是不可以,但要有余某人的嘴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