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清晨,陜北高原的晨霧還未散盡,延長油田吳起采油廠的修井作業區已傳來機器轟鳴聲。記者見到張發珠時,他正蹲在一口故障油井旁,專注調試著一個形狀特殊的金屬工具。
“這是咱們自己制作的‘內撈外卡打撈筒’,專門對付那些難纏的井下故障。”張發珠用沾滿油污的手擦了擦額頭的汗水,陽光照在他安全帽下額頭的皺紋里……
工作29年來,張發珠設計了70余件井下工具,獲得14項國家專利,其中“內撈外引撈筒”專用打撈工具,彌補了同行業井下作業維修的空白。
青春在油污中扎根
“當年剛進廠那會,我就是個抬油管的,這些本事都是從抬油管開始練的。”張發珠笑著回憶。吳起采油廠籌建之初,面對一無資金、二無設備、三無技術的發展窘境,張發珠從最苦最累的差事“抬油管”干起。
一根200多斤的油管,他和工友一人扛起一頭,咬著牙往車上挪。一天下來,肩膀腫得老高,手掌磨出血泡,躺在簡陋的工棚里,渾身酸痛得難以入眠。“那時我就有些犯嘀咕了,這活兒這么苦這么累,我能干下去嗎?”
“就在我要打退堂鼓的時候,隊里的一位老師傅給我說‘別光賣力氣,多學學修井技術,以后就不用這么辛苦了。把技術練到家,才能體現更大的價值!’”張發珠回憶著說。
此后,張發珠白天跟著師傅抬油管、學操作,晚上捧著《井下作業技術》鉆研,還湊到老師傅跟前請教。600多個日夜的堅持,他讓150余口油井重新“蘇醒”,起下油管桿長達8萬多米,二十歲出頭的他迅速成長為一名出色的修井隊員。
匠心在磨礪中閃耀
一場意外成為張發珠職業生涯的轉折點。“那是1998年,廟溝油區一口高產井突發故障,工程車閘箱損壞,偏偏當時通往縣城的道路中斷了。”為了減少損失,大家都說:“咱們抬去修。”張發珠回憶著往事。
他和三個工友拆下幾百斤重的閘箱,用木杠抬著,在崎嶇的山路上艱難前行。十幾里山路,走走歇歇七八次,肩膀磨破了皮,終于在天黑前趕到修理廠。當油井重新運轉,癱坐在井場邊的張發珠暗自發誓,“一定要掌握技術,不能再吃這種沒技術不會修理的苦頭。”
此后,工友休閑娛樂時,他在工棚里畫圖紙;隊里來了技術員,他追著人家問個不停。只有初中學歷的他憑借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將汽修經驗與修井技術融合,自制模型反復試驗,練就了給油井“把脈”的絕活。
在一次油田大修作業中,一根長達860米的油管意外掉落井筒,導致嚴重扭曲變形,打撈難度堪稱“前所未有”,給施工團隊帶來巨大挑戰。面對這一棘手難題,張發珠臨危受命,帶領團隊展開技術攻堅。
在近一個月的鏖戰中,張發珠以廠為家,每天往返于工房和施工現場,爭分奪秒反復試驗改進。最終,他自主研發的“內撈外卡打撈筒”成功應用于此次高難度作業,不僅一舉撈出變形油管,更開創了業內表套內打撈作業的先河,填補了該領域的技術空白。
初心在堅守中延續
“別人覺得修井又苦又累,我偏要把它干成技術活。我要實現在地面上對位于地表下2000多米左右的井筒進行故障分析,再在直徑12.4厘米的采油井口‘做手術’解決故障。”
當記者問他設計這么多工具,秘訣是什么?他嘿嘿一笑,說道:“哪有什么秘訣,就是遇到問題多琢磨,一次不行就十次。不想出蠻力,就得想辦法。”
在他的帶領下,團隊累計實施事故井大修600余口,完成常規井修復830井次,貢獻原油35萬噸,節約成本1800余萬元,成為油田上當之無愧的“急救醫生”。
如今,50歲的張發珠依然活躍在井場一線,同時還肩負著培訓新人的重任。他常對年輕人說:“我也是從抬油管起步的,只要勤學肯干,咱工人也能闖出一片天。”
在記者即將結束采訪時,張發珠又收到為一口油井“急診”的信息。“走,再去治個‘病人’。”他對徒弟說。他們拎起工具包往外走,身影漸漸融進黃土高原的暮色里。
(陜西工人報全媒體見習記者 劉海英)
來源:中工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