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俄烏戰場上“海馬斯”火箭炮的殘骸還在冒煙時,中國西北戈壁灘的試驗場上,一架棱角分明的金屬飛行器正以2馬赫速度掠過沙丘,它既不是傳統導彈,也不是普通無人機,而是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最新研制的飛龍-60A巡飛彈。
這個不足3米長的飛行器隱藏著令人驚嘆的黑科技。
它的矩形機身就像為火箭炮量身定制的積木,展開前翼時翼展達2.1米,折疊狀態下能嚴絲合縫地塞進SR-5火箭炮的發射箱。這種設計讓單輛發射車攜帶量從傳統火箭彈的12枚增至18枚,相當于把火力密度提升了50%。
更絕的是,當它從發射箱中彈出時,0.3秒內機翼就會像變形金剛一樣展開,尾部的螺旋槳立即啟動,在火箭炮2馬赫的初速加持下,20秒內就能爬升到500米高空開始巡航。
在青藏高原的實測中,飛龍-60A創造了7小時23分鐘的續航紀錄,這得益于其混合動力系統。起飛時使用火箭助推器,進入巡航階段后切換為電動螺旋槳,能耗比傳統無人機降低70%。即使在12級側風中,它仍能保持5米內的定位精度,相當于在狂風中精準命中百米外的易拉罐。
這種超強穩定性源于其獨特的“蜂群大腦”,每枚巡飛彈都搭載伏羲2AI芯片,12枚組成的集群能在20秒內完成目標分配,比如3枚負責攻擊坦克,5枚攔截無人機,剩下4枚負責偵察評估。
讓傳統火箭炮脫胎換骨的是它的“自主狩獵”能力。過去火箭炮需要偵察兵抵近標記目標,現在飛龍-60A發射后自動組網,毫米波雷達每2秒掃描一次戰場。在某訓練場,當演習中的“敵方”火箭炮陣地剛冒煙,18枚飛龍-60A就自主鎖定目標,其中6枚從頂部灌頂式攻擊,3枚釋放電磁脈沖癱瘓防空系統,剩余9枚則用破片覆蓋整個陣地。整個過程從發現到打擊僅用時17秒,比傳統流程快了近20倍。
飛龍-60A的聚能裝藥戰斗部能穿透350毫米均質裝甲,相當于擊穿M1A2坦克的炮塔。預制破片模式則釋放1200枚鎢合金碎片,覆蓋半徑達15米,足以讓步兵方陣瞬間變成“盒飯”。
更智能的是,它能在空中判斷目標類型,發現裝甲車就切換破甲模式,遭遇步兵集群則啟動面殺傷。在演習中,面對偽裝成民房的指揮所,飛龍-60A通過熱成像識別出地下指揮室,用鉆地戰斗部穿透5米混凝土層。
當飛龍-60A遇上SR-5火箭炮,就像給古代弓箭裝上了衛星制導。SR-5原本只能發射122/220毫米火箭彈,現在通過數據鏈升級,能指揮飛龍-60A組成“偵察—打擊”閉環。
在某島礁演習中,SR-5發射車在200公里外發射飛龍-60A,這些巡飛彈自主完成對海目標搜索,發現偽裝成漁船的靶標后,引導火箭炮發射的BRE-10火箭彈實施精確打擊,圓概率誤差控制在5米以內。
單枚飛龍-60A造價僅80萬元,是美軍“彈簧刀”600型的1/3,但打擊效能卻提升了3倍。
不過真正讓對手膽寒的,是飛龍-60A-SR5系統的群體智能。每枚巡飛彈都內置5種攻擊模式:灌頂打擊、面殺傷、電磁干擾、誘餌誘騙、毀傷評估。當遭遇防空導彈攔截時,部分彈體會自動開啟電磁脈沖癱瘓敵方雷達。若發現高價值目標,則立即召喚其他彈群集中火力。在某次跨海演習中,30枚飛龍-60A組成的集群,僅用3分鐘就摧毀了模擬的“敵方”防空陣地、雷達站和指揮中心,全程無需人工干預。
這種變革正在重塑戰場規則,過去需要調動偵察機、無人機、炮兵偵察車的復雜流程,現在被壓縮成“發射—思考—打擊”的秒級閉環。當烏軍還在為“海馬斯”火箭炮依賴偵察無人機而苦惱時,中國陸軍已實現“發射車即指揮中心,巡飛彈即偵察兵”的垂直打擊體系。這或許就是未來陸戰的雛形,不再是鋼鐵洪流的對抗,而是智能集群的算法博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