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工業革命比英國晚啟動約70年(1760s vs 1830s),晚完成約50年(1840s vs 1890s),在德國啟動工業革命時,世界已經被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老牌殖民帝國瓜分殆盡,德國雖起步晚,但很快實現了反超,德國同美國成為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執牛耳者。
至1900年,德國已在電氣、化工等新興領域全面領先英國。
德國是如何完成這一偉業的呢?
且看下文分析。
一、引言。
工業革命的實質在于從傳統的手工作坊和家庭作業向以機器大工業為核心的生產方式轉變,而要完成這一轉型,首要條件是“原始資本積累”──即集中足夠的生產資料和啟動資金,為大規模機械化生產提供物質基礎。英國之所以早期完成工業革命,常被歸因于其海外殖民體系和主導世界貿易的海上霸權。
但德國在19世紀中葉雖無大片海外殖民地,卻迅速追趕并在若干工業部門實現超越,這一事實昭示:殖民地并非原始積累的唯一途徑。
本文嘗試從地理區位、政治變革、農業改革、金融體制、技術引進與人力資本、國內市場整合等多方面,剖析德國如何在無殖民地的條件下,完成了工業革命所需的原始積累。
二、德國完成工業革命的物質基礎:地緣優勢與貿易網絡
內陸航運樞紐
萊茵、多瑙河航道德意志諸邦跨越萊茵河與多瑙河流域,這兩條“大動脈”既是內陸各邦之間的交通紐帶,也連接了北海與黑海,為原材料(煤、鐵礦、木材)和制成品提供了低成本的水運通道。相較于大不列顛的“貧瘠與海島”特性,中歐腹地雖無天然港口,卻擁有貫通東西、連通南北的河網優勢,有利于區域內資源的快速集聚與分配。
東歐與拉美的商貿傳統。
德意志商人早在漢薩同盟時期便在波羅的海及東歐地區建立據點,19世紀中葉,他們又將目光投向南美的阿根廷、巴西等新興市場。通過長途商船與轉口貿易,德國資本家不僅獲得了農業原料與初級產品,還從對外貿易中積累了可觀的現金流。
三、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進行政治與社會改革,催化出現代化的契機。
拿破侖戰爭的沖擊與改革需求
19世紀初的拿破侖戰爭席卷中歐,既對德意志封建體制造成了劇烈沖擊,也迫使普魯士等諸邦反思落后體制。以施泰因—哈登貝格改革(1810–1820年代)為代表,普魯士廢除人身依附、改革土地所有權、推行軍政教分立、建立地方自治……一系列措施在摧毀封建舊制的同時,為私有財產和自由企業活動創造了法律與制度保障。
農業生產的資本化土地解放后,普魯士大莊園及中小農戶通過買賣土地、集中耕地,實現了規模經營。糧食商品化程度提高,不僅滿足國內城市化需求,還為出口賺取外匯。這種“從農村到都市”的“剩余價值”轉化,成為原始資金的重要來源之一。
四、普魯士主導的德意志統一,整合國內市場:推動關稅同盟的建立。
關稅同盟的形成
1834年,由普魯士主導的關稅同盟正式成立,逐步將德意志各邦納入統一的關稅體系,消除了內部關卡和壁壘。工業品、煤炭、鐵礦等戰略物資可在關稅區內自由流通,大大擴大了德意志地區的統一市場。
統一市場的規模效應
統一市場既為機器制造、煤鐵企業提供了足夠的需求支持,也降低了企業因地域分散而導致的小規模、分散經營成本。大規模生產與區域專業化分工得以實現,為后來鋼鐵、煤炭、機械制造等重工業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市場基礎。
五、金融體系與投資渠道的創新
“萬能銀行”與工業投資
德國金融機構最大的特色在于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的融合:如德意志銀行(1870年成立)、柏林商業銀行、德累斯頓銀行等,不僅為工商業提供存貸款業務,還參與企業的股權投資和債券發行。這種“萬能銀行”模式大幅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加速了新興工業部門的資本擴張。
股份公司法與資本市場1870年代以后,德國頒布并完善了《股份公司法》,鼓勵在鐵路、礦山、鋼鐵、化工等領域成立股份有限公司。企業可通過發行股票、公司債券在資本市場集中募集資金,為大規模設備購置和廠房建設提供了法律與制度保障。
六、從英國大量引進技術人才,同時向先進國家派遣大量年輕人留學。
工業間諜與“高薪挖角”
德國企業家常年高薪聘請英格蘭技術工人、工程師到德意志工廠培訓本地技師,并通過合同條款限制他們回國或泄露技術。與此同時,大批年輕德國工程師赴英國、比利時考察與學習,將最先進的蒸汽機、電信、機床等技術引入國內。
在理工教育和科研上重資投入
以亞琛工業大學、柏林工業大學、慕尼黑工業大學為代表的理工院校,及弗勞恩霍夫研究所等科研機構,為企業輸送了大量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政府和企業共同資助的技術研究、博覽會和展銷會,則推動了新技術的迅速擴散與產業化。
七、參與海外貿易進行資源積累。
轉口貿易與低關稅策略
德國雖無官方殖民地,但與英屬印度、荷屬東印度、法國屬地等殖民市場保持密切貿易。依靠優良的鐵路、蒸汽船和快報技術,德國產品以高性價比進入殖民地市場;在歐洲本土,則利用英德低關稅協定,將仿制的“英國”機床、紡織機等以低價傾銷,獲得大量外匯。
加工貿易與資源進口
德國企業大量進口巴西咖啡、南美金屬礦石、俄國原木等資源,通過內陸河運運抵工業中心進行深加工,然后將制成品遠銷全球。近乎“無縫”的貿易網絡,使得原材料與國外市場需求共同成為資本積累的雙重杠桿。
八、統一后的德國大力發展工業。
統一后的國家政策
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后,俾斯麥政府實行積極的工業扶植政策:國家鐵路網的擴張、關稅保護、教育投入和科研資助,為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工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頂層設計。
“創始者時代”。
1870–1873年的“創始者狂熱”期間,德國資本市場涌現大批新公司,在鐵路、鋼鐵、化學、機械制造等領域掀起投資熱潮。盡管最終因投機過度而引發1873年“股災”,但也促成了原始資金的高度集中,為后續穩健發展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
九、英德貿易摩擦與技術競爭
由于德國產業起步階段大量仿制英國產品并實行低價傾銷,英國工業界多次提出抗議,造成兩國貿易摩擦不斷升級。這一“競爭壓力”反過來又刺激德國企業加快技術創新,提升質量標準,促進了工業化進程的內生動力。
十、結語
德國在19世紀中葉至末期完成工業革命所需的原始積累,堪稱“無殖民地路徑”的典范。
它既不同于英國依托全球殖民體系積累財富的模式,也有別于西班牙、葡萄牙等雖有廣闊殖民地卻未能實現現代化的命運。
德國憑借中歐腹地的地緣優勢、關稅同盟的市場整合、農地改革釋放的資本、金融體系的創新、技術與人才的培養、以及國家層面的主動扶持,成功從內部和周邊貿易中榨取剩余價值,完成了“積小成多”的原始積累。
這個經驗告訴我們:殖民地并非實現工業化與資本積累的必要條件,合理的制度安排、統一的國內市場、有效的金融和教育體系,往往是決定一個國家能否快速躍升為工業強國的關鍵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