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 2025 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數智賦能文化貿易”分論壇現場)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貿易作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的重要路徑,正日益成為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支點。伴隨數字經濟持續發展,以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為代表的數智技術正與文化產業深度融合,催生出文化傳播的新模式、文化產品的新形態和文化交流的新格局。
5月26日至27日,2025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在深圳召開。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至今已舉辦三屆,為文化強國建設獻智獻策。其中,“數智技術賦能文化貿易”分論壇聚焦如何以數智科技之力激活文化動能、拓展文化貿易空間、夯實文化強國基礎,為文化貿易的數智化轉型、開放共享的文化貿易新格局構建探尋新路徑、新方法。
(一)數智轉型,激活文化貿易新動能
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國務院原副秘書長江小涓在論壇的主旨發言中提到,文化和數字經濟是高度匹配的產業,也是最早實現深度融合的產業。從內涵上看,文化是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及其創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質成果,而文化貿易的本質就是人類思想與審美成果在全球的互通互鑒,因此,文化產品天然就具備全球化屬性。文化產品的貿易形態既包括既包括數字內容、創意服務等精神產品,也包括承載思想與審美價值的實物產品。從計算機、互聯網、大數據到人工智能,這些媒介傳播技術本身就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推動著文化貿易運作方式的變革。
近年來,數字技術加持下的全球文化貿易呈現出增長強勁、形式多元、業態豐富的新趨勢。在疫情沖擊期間,實體商品全球貿易遭遇重大挫折,但數字跨國企業迅速發展,游戲、網文、線上演出等文化類數字產品貿易份額逆勢增長。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2023年數字交付的服務貿易比2019年增長了50%以上,是同期服務貿易增幅的兩倍還多。
當前,中國文化貿易正迎來由“數字化”向“數智化”轉型的重要階段。從“數字”到“數智”,看起來一字之差,但蘊含的是從生產、傳播到交易方式的全鏈條生態變革。如果說數字技術讓文化貿易突破了物理空間的限制,實現了從線下實體買賣到線上的虛擬交易的轉變,“數智”技術則能夠在大數據挖掘、收集的基礎上,借助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聰明地“利用”數據。例如,數字孿生技術讓博物館的文物實現“數字永生”;AIGC技術讓網文、網劇能夠高效進行內容生產與翻譯;借助VR、AR等虛擬互動技術對文化產品進行多模態包裝,打造出震撼的沉浸式視覺效果和有趣的互動效果;基于大數據的個性算法讓再小眾的文化生產者也能夠在全球化的網絡平臺上找到對應的受眾;5G與智能協同催生新的文化服務形態,讓全球分工制造從傳統制造業延伸到文化服務業,不同國家的音樂家甚至可以通過線上的方式共同完成一場音樂會表演;直播、電商、社交媒體投流等方式相互借力,改變了傳統的市場開拓方式,讓諸如自貢彩燈等蘊含中國文化特色的文化產品找到出海新路徑。
相比數字化的形態轉變,目前的數智化趨勢改變了文化產品的整體生產邏輯,打通從創意到市場的各個環節,讓更多中小文化主體、小眾文化品類、地方文化資源獲得走向世界的機會,也推動著文化貿易走向多樣化、精準化、平臺化。
(二)賦能多維,拓展文化強國建設新空間
當今世界,經濟強國必然是貿易強國,文化強國建設與文化貿易互為支撐。全球服務貿易聯盟理事長江增偉提到,從歷史上看,大國的崛起無不以文化的強勢輸出為特征。古希臘、古羅馬的精神產品傳播至今,二戰后美歐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居于主導地位,形成了以外貿總協定和文化服務貿易總協定為支柱的多邊貿易體系,都說明任何一個文化強國的建設和發展,都離不開國際文化貿易的助力。但文化貿易因其包含特殊性,對政策敏感,受國際環境的影響大。目前,中國的文化貿易仍面臨單邊保護主義和貿易戰的遏制打壓、西方文化產業在市場占據先發優勢、文化產品出海時面臨“文化折扣”等眾多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力發展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推動其在文化產業中的前沿應用,對于夯實產業基礎、實現彎道超車、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增強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軟實力至關重要。
數智技術激發文化產品的傳播潛能和商業潛力,高質量文化貿易對于拓展全球市場、搶奪國際話語權的意義重大。近年來,以網文、網劇、網游成為我國文化出海的“新三樣”,成為中國文化服務出口的重要支撐。根據數據,中國制作的微短劇在美國市場占比近八成。2024年,我國的游戲產業在海外銷售額達185.57億美元,占全球的游戲產值15%,再創歷史新高。去年發布的我國首款3A游戲大作《黑神話·悟空》憑借著精良的美術制作、東方文化的巧妙植入,帶動了海外受眾了解《西游記》的熱潮。借助不斷提質增效的3D制作、AIGC等技術,華強方特公司制作《熊出沒》等現象級動畫作品,用VR、AR、虛擬交互技術打造高科技主題樂園,實現文旅IP的融合創新,吸引國內外游客深度體驗中國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數智技術催生文化貿易新范式,能夠進一步推動傳統IP煥發新生,增強文化自信,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故宮通過數智技術服務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和文化遺產的活化,讓52%的館藏文物以數字孿生影像的方式“活過來”,再通過兩微一端等方式將背后的歷史故事和研究成果呈現給大家;河南廣播電視臺制作的《唐宮夜宴》表演從春晚走到戛納舞臺,展現了地方文化與當代表達的完美融合,激發了眾多Z時代年輕人心中的文化自信。
服務貿易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標志和反映。數智技術加持下,文化貿易能夠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國潮流文化娛樂公司泡泡瑪特的成績,通過挖掘全球藝術家設計潮流玩具打造IP,“潮流”+“數字”的全球化運營,讓小到幾厘米的手辦盲盒在海外掀起了“中國潮玩熱”,滿足了年輕人追求潮流、有趣、美好的需求,也讓它2024年海外及港澳臺業務實現了同比增長375.2%的成績。中國移動旗下的咪咕公司借助AI賦能,做到“飛機螺旋槳轉速是150轉,而王楚欽的球轉速是121轉”這種細致入微的講述,AI多模態交互系統讓觀眾能夠從運動員的視角看賽事場景,使體育變得更加有趣。眾多實踐表明,數智技術驅動的文化貿易已經成為提升國際話語權與影響力的重要依托。
(三)協同推進,探索文化貿易數智轉型新路徑
論壇現場發布了2025-2026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評選名錄,諸多領先的文化貿易企業也分享了各自的“出海”經驗,為推動文化貿易的數智化轉型貢獻多方智慧。
對于數智技術在文化貿易中的應用,既急不得,也慢不得。正如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理事長王旭東所說,“跟著數智時代走,不能掉隊,但是我們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要焦慮”。文化貿易的數智化轉型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平臺、政策、人才、技術等多要素協同推進,堅持“長期主義”,這需要進一步發揮好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在未來的文化貿易中,政府需要進一步加快文化出口平臺體系建設,推動文化產品數字資產確權,鼓勵多元主體參與,完善人才培養體制,保護知識產權,優化營商環境,為數智賦能文化貿易提供政策支持;廣大文化企業需要基于對目標市場的文化調研、發展趨勢研判、政策合規系統溝通,進一步借助智能技術賦能產品研運,推動內容提質、品牌建設、IP打造、形式更新、渠道多元,共同推動中國品牌的出海。
在文化貿易的發展中,更需要始終堅持開放包容。文化貿易的根本在于創新,既需要內容上的創新,也需要手段、業態的的創新。需要看到,文化貿易不能僅以逆差、順差作為判斷強弱的依據,一個階段或者一些領域的文化貿易逆差恰恰是文化強國建設發展的階段性需要。通過引入國外優秀文化產品,吸收先進經驗,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有助于文化產品內容提質增效,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打造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品,增強文化的包容性。
此外,文化貿易需要更加公平、公正的貿易環境,要進一步推進文化貿易規則體系的共商共建共享。中國可以在總結“一帶一路”文化貿易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對現有多邊貿易體系進行優化,尤其對濫用國家安全例外條款等行為制定明確具有約束性的規則,營造更加良性的全球文化交流生態。實現更高水平的互聯互通、共享共贏。
優秀的文化產品本身就自帶跨越國界的魅力。各國各地消費者雖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一致的。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積淀,在技術創新與制度保障的共同驅動下,有能力推動文化貿易從“量的出海”邁向“質的躍升”,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實現文化強國的建設目標。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充分釋放數字技術對文化貿易的乘數效應,讓中華文化以更加自信、包容、智慧的姿態,在全球舞臺上發出更強音、煥發新光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