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學者馬丁·雅克耗時20年深入研究中國,走訪各地,查閱資料、開展訪談,最終得出一個連他自己都感到驚訝的結論。
他終于理解,中國如何在短短40年間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何西方始終無法理解中國的思維模式,以及為何14億人在重要關頭能夠凝聚成一股力量。
這個答案僅有四個字,卻足以顛覆西方對中國的基本認知。這究竟是哪四個字?
馬丁·雅克稱中國為“偽裝成國家的文明”,西方當時并未采納
十多年前,劍橋大學教授馬丁·雅克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提出一個令許多西方人一時難以接受的觀點,他說:“中國不是一個普通意義上的國家,它本質上是一個以國家形態存在的文明實體”。
彼時臺下不少聽眾只是禮貌地笑了笑,覺得他的說法有些夸張。在他們看來,“國家”就是國家,談什么“文明實體”未免太玄乎。他們普遍認為,全球各國都大致遵循西方“民族國家”的模式,沒必要另類化。
但十多年過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這句話其實極具前瞻性。尤其隨著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許多曾對中國感到困惑的學者、記者、政治家,開始重新思考馬丁·雅克當年的判斷。
如今,甚至有不少人開始震驚地承認:我們過去對中國的認知存在根本性偏差。馬丁·雅克用了二十多年研究中國,他的核心觀點其實很清晰:中國無法用西方的傳統國家邏輯去理解。
西方的“民族國家”體系是近代才形成的,距今不過三四百年,強調憲法、法律、疆域和主權。
而中國的存在遠早于這一概念,早在兩三千年前,中國就已經形成了一個文化共同體。它不是依靠法律條文或地理邊界維系的,而是通過一種深植于血脈中的文化認同。
這也解釋了外國人長期難以理解的一個現象:為何中國總能在危機時刻迅速動員、萬眾一心。關鍵不在于政府,而在于背后那個延續千年的文化共同體。
即便在歷史上遭遇外族統治,如元朝和清朝,這些統治者最終也不得不接受漢文化、使用中文、遵守中國制度,最終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
反觀歐洲,歷史上長期處于分裂狀態,一個小區域就是一個國家,語言、文化各自為政,難以形成統一力量。這種差異決定了中西方的國家形態本質上是兩種不同的邏輯。
三大“文化密碼”支撐五千年文明,外國人看了也嘆服
許多西方人始終不明白,中國這個古老的文明為何能延續至今,并且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生。馬丁·雅克通過數十年研究,總結出三個核心“文化密碼”,正是它們支撐了中國文明數千年的延續與繁榮。
第一是儒家文化。很多人誤以為儒家只是講倫理道德的老學說,其實它最核心的理念是“家國同構”,即個人對家庭的責任感自然延伸為對國家的忠誠。
在這一文化背景下,個體利益往往服從于集體利益,整個社會更容易形成秩序與統一行動力。這也是中國社會在重大事件中能迅速整合資源、高效運轉的重要原因。
第二是漢字體系。中國各地方言千差萬別,有時相鄰省份的人甚至聽不懂彼此的口音,但只要用漢字書寫,全國上下都能理解。漢字如同一根“文化紐帶”,將中國各地緊密連接。
它不僅提供了統一的書面交流工具,也讓歷史與思想得以穩定傳承,避免因語言變化而失真。這種統一的書寫系統,在世界范圍內極為罕見,數千年來維系了中國文化的連續性與認同感。
第三是科舉制度所體現的“晉升機制”。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國就建立了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不論出身如何,只要通過考試,就有機會改變命運。
這一制度打破了貴族世襲的壟斷,激發了社會各階層對教育的重視,使社會保持活力,避免階層固化。現代的高考正是這一制度的延續,許多普通家庭重視教育,正是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儒家文化、漢字體系、科舉精神,這三者構成了中國文明的根基、骨架和血液。正是它們,使中國文明在歷史長河中屹立不倒,并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生,成為推動國家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
古老文明“加速進化”,鑄就中國崛起的深層動力
許多人曾質疑,中國擁有如此深厚的傳統文化,頻繁強調“祖先”“傳統”,是否會影響現代化進程?
但事實恰恰相反,中國不僅沒有被傳統束縛,反而成功激活了傳統文化基因,使其適應現代節奏,成為推動國家高速發展的“加速器”。
例如“大一統”思想,原本用于維護國家統一,如今則轉化為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使中國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其他國家難以想象的工程。
以高鐵建設為例,中國僅用十余年時間,就建成超過4萬公里的高鐵網絡,遠遠超過全球其他地區的總和。再如脫貧攻堅,僅用8年時間幫助1億農村人口擺脫貧困,背后依靠的正是全國協同調度的強大組織力。
這背后,離不開中國人重視集體、服從安排的文化傳統。新冠疫情暴發時,全國迅速響應,成功控制疫情,正是這一邏輯的體現。
另一個關鍵因素是中國人務實的性格,不空談理想,不盲目照搬,而是采取“邊走邊試”的策略。
中國在改革過程中,沒有照搬西方模式,也不陷入理論爭論,而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市場經濟與計劃調控相結合,取得了良好效果。
這種實用主義思維,使中國在關鍵技術領域迅速追趕。根據澳大利亞一家智庫的報告,中國在44項關鍵技術中,有37項處于領先地位,已經實現了“彎道超車”。
更深層次來看,“家國一體”的文化滲透到每一個普通家庭、工廠車間、科研團隊之中。人們努力工作,不僅為了個人生活改善,更希望國家強大。正是這些微觀層面的努力,匯聚成國家發展的磅礴動力。
因此,那些年年預測中國將崩潰、認為“這個國家撐不了多久”的聲音,其實是誤解了中國。他們用西方國家的標準來衡量中國,卻忽略了中國本質上是一個延續五千年的文明體。
馬丁·雅克的觀點之所以越來越受到重視,是因為他從“文明視角”觀察中國,看到了中國的發展不是西方式的擴張,而是一種融合共贏的文明復興。
今天的中國,已不再是沉睡的巨人,而是一個融合現代科技、組織能力與深厚文化的“新文明體”。要真正理解中國,必須拋棄舊有認知,換一種思維方式。
參考信源
馬丁·雅克:中國崛起的向心力和西方衰落的離心力 觀察者網 2024-09-12 13:4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