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艾草清香與孩童嬉笑一同漫過百年古寺,當漢磚紋樣在宣紙上蘇醒又被小心珍藏進衣袋——這個端午,寺錦·回龍觀城市會客廳化身為一座流動的文明樂園。5月31日,寺錦“文明有約,愛‘新’來聚”端午特別活動中,兩千多位居民以巧手共拓文化,以溫情同享市集煙火,為社區(qū)注入融融暖意。
市集煙火處,流動鄰里溫度
寺錦月空間門前,睦鄰市集從清晨便升騰起暖意。居民手作、二手好物琳瑯滿目,舊書交換傳遞知識余香;小朋友化身“小掌柜”,在跳蚤市集上認真推銷心愛玩具,稚嫩的討價還價聲引來陣陣歡笑。投壺箭矢破空,滾鐵環(huán)聲清脆,端午民俗問答前老少爭相競答,歡聲不斷。
知識服務區(qū)更是人氣高漲,交通普法展位前,交警與居民熱烈探討安全出行竅門;急救知識展位上演“實戰(zhàn)演練”,志愿者手把手教居民心肺復蘇技巧,模擬假人旁圍滿認真學習的身影;愛分類·愛回收攤位則踐行綠色使命,舊衣、舊書分類回收箱迅速被填滿,“綠色循環(huán)+愛心傳遞”的雙重公益模式,讓環(huán)保與善意在鄰里間無聲流轉(zhuǎn)。寺錦聯(lián)合飛螞蟻公益平臺設立的“衣舊暖心”專柜前,舊衣堆積成小山,成為市集上一道溫暖的風景線。
方寸宣紙間,拓印千年密碼
“把千年文明揣進口袋”——非遺拓印體驗區(qū)成為文化傳承的生動課堂。居民們親手按壓宣紙,漢磚的粗獷紋理、靈動的龍舟圖騰漸次清晰,化作可觸摸的“文明密碼”。一張張親手完成的拓片,或被珍重帶走,或在現(xiàn)場交換,讓古老技藝在掌心和互動中煥發(fā)新生。
巧手縫香囊,針腳自有天地
“香囊針腳別太密,要給好運留呼吸縫兒!”非遺講師李淑清在樂空間的一句妙語點醒眾人。20位居民在馥郁的艾草、薄荷香中飛針走線,宮廷繡法與“媽媽牌”驅(qū)蚊配方奇妙融合。小小的香囊,針腳間不僅藏著安康祈愿,更蘊著傳統(tǒng)智慧對“不完美”的包容哲學。
童趣過雙節(jié),故事與色彩共舞
當繪本故事遇見手掌畫布,童真想象力肆意綻放。詩空間內(nèi),孩子們圍坐成“甜甜圈”,隨著《小粽子賽龍舟》的講述在想象中重建汨羅江;樂空間的長畫布上,小手蘸滿如糖果般繽紛的顏料,拍出龍舟、粽子與3D愛心。沒有“畫得像”的KPI,只有把笑聲揉進色彩的自由創(chuàng)作,傳統(tǒng)端午與快樂六一在此刻完成“基因重組”。
打卡集軌跡,串聯(lián)社區(qū)同心
全新發(fā)布的“寺錦九宮格套章”成為串聯(lián)空間的線索。居民們在古樹前許愿,在宣傳展位留影,奔走于星月空間之間收集松樹、畫架、古建墻磚等元素印章。當九枚印章最終拼出團圓圖形,一段屬于社區(qū)與節(jié)日的獨家記憶也隨之定格。
關(guān)于寺錦:古寺新生,織就社區(qū)文化紐帶
作為回龍觀街道活化文物古建玉光寺的創(chuàng)新成果,“寺錦”自2022年開放以來,已累計接待近22萬人次,舉辦公益活動近500場。持續(xù)探索“以文化促進地區(qū)治理”的路徑,通過鄰里茶約、特色市集、非遺手作等特色活動,成為回龍觀居民走出家門、結(jié)識友鄰、共建美好生活的精神家園。本次“文明有約,愛‘新’來聚”端午特別活動,正是寺錦以傳統(tǒng)節(jié)日為媒,深化社區(qū)認同、涵養(yǎng)文明新風、促進新老居民融合的又一次溫暖實踐。
在市集交換的煙火氣里,在拓印復刻的文明印記中,寺錦再次證明:最好的傳承與相聚,是讓千年文脈“活”在社區(qū)生活的每一次呼吸與每一次掌心相觸之間,讓“文明之約”成為連接你我、溫暖社區(qū)的日常。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