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江西省南昌市艾溪湖畔,草木蔥蘢,碧波蕩漾。
“過去站在高層窗前遠眺,眼前是一片觸目驚心的黑色裸露地,每逢風起,粉塵便如煙霧般升騰,連窗戶都不敢開。如今窗外已是草木成林,開窗后連呼吸都浸著青草的清甜。”南昌市高新區綠地玫瑰城的一位業主感慨地對比著窗外的環境變化。
治理修復后的南昌高新區昌東片區生態湖一角。 胡建東攝
曾經因52萬立方米粉煤灰堆存而被曝光、投訴的南昌高新區昌東片區艾溪湖畔,如今已華麗轉身為集防洪、生態、休閑于一體的多功能生態區,這里的每一片綠意、每一滴清水,都在訴說著一場從“環境痛點”到“生態亮點”的治理傳奇。
科學施策破解“灰”難題
時間回溯至2022年,南昌高新區艾溪湖管理處北瀝臨時儲灰場內,約52萬立方米粉煤灰露天堆存,無防揚散、防流失、防滲漏措施,揚塵污染較嚴重,存在一定環境風險,被社會高度關注。
這片220畝的土地,因原南昌新昌電廠歷史遺留問題,成為當地生態文明建設的“瘡疤”。
“必須徹底解決歷史欠賬。”面對警示,南昌高新區管委會迅速行動,將粉煤灰堆場生態治理列為“頭號生態工程”,一場以“生態修復、系統治理”為核心的攻堅戰正式打響。
2023年8月,南昌高新區昌東片區生態環境系統治理工程全面啟動。這場治理不僅要“治灰”,更要“治水”“治生態”,實現多維度系統修復。
治理前,高新區委托南昌市測繪勘察研究院、南昌市環保技術服務中心開展專業勘測與環境現狀調查,確認粉煤灰現存量為52.07萬立方米,且未對周邊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及空氣造成污染,為后續方案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針對粉煤灰治理,項目團隊創新采用“固化粉煤灰種植土”技術——將粉煤灰與黏土混合改良為種植土,在220畝土地上堆筑微地形,同步開展綠化種植。昔日“灰山”上,生態綠地拔節生長,220畝土地重現生機。
從“治污染”到“造生態”
“剛開始進場時,我們踩著黑乎乎的粉煤灰,風一刮,防塵口罩里全是灰,連護目鏡都蒙了層黑。”回憶起2023年8月治理啟動初期的場景,項目負責人袁經理說,“最頭疼的不是臟,是粉煤灰的‘脾氣’——這東西遇水成泥、遇風成沙,稍有不慎就會造成二次污染。”
治理團隊首先面臨的是粉煤灰的“雙重威脅”:露天堆存的52萬立方米粉煤灰,既是揚塵源,也是潛在的水土污染隱患。
“我們用常規方法測了土壤承載力,結果表明粉煤灰松散、保水性差,直接栽種樹木難以成活。”項目設計總負責人潘工程師翻開泛黃的設計稿。
針對這一問題,南昌高新區城市建設管理局組織各參建單位進行專題研討論證,才找到“固化粉煤灰種植土”的密鑰——將粉煤灰與黏土拌合固化土壤,不僅讓“灰山”變得“能承重、能保水”,還把成本壓到了常規換土的1/3。
施工中,團隊工作人員還發明了“雙層防護法”。底層用混合土堆筑微地形,表層鋪種草坪或地被植物并栽種喬灌木,像給“灰山”穿了件“生態鎧甲”。
樹種選擇對于生態修復非常重要。粉煤灰改良土偏堿性,普通香樟可能黃葉,水杉怕澇,得挑“耐得住性子、吃得了苦”的本地樹種。
現場負責人李工帶著記者走到一片烏桕林前,笑著說:“你看這些烏桕,根系發達能固土,耐濕耐堿,秋天葉子轉紅還能造景,結的籽是冬候鳥的‘口糧’。現在這片林子成活率超90%,上個月還來了一群白鷺歇腳,說明‘土’和‘樹’處得挺好。”
最讓設計團隊得意的是湖中心那座生態鳥島。“我們調研發現,這片區域每年有30多種候鳥過境,但缺乏隱蔽的棲息地。”李工指向遠處的小島,“島體特意設計成‘高低錯落+淺灘深塘’,淺水區種苦草供魚群棲息,深水區留通道讓水流動。”
施工時,團隊特意“偷了個懶”,沒用混凝土硬化,而是用“木樁+生態袋”護岸,既穩固又留縫隙讓小動物鉆;島周圍還設了3米寬的“生態緩沖帶”,只種灌木不設步道。
“上次巡湖時,看見野鴨在淺灘覓食——這說明我們的‘偷懶’值了。”李工說。
從“灰山”到“綠島”,從“治污染”到“造生態”,這場修復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刻實踐。正如施工團隊所說:“我們不是在‘改造’土地,是在‘喚醒’它本就該有的生命力。現在,連粉煤灰都成了生態的一部分,這大概就是最好的答案。”
為贛江及鄱陽湖水生態安全筑牢“綠色屏障”
這次治理還同步聚焦水生態修復,運用海綿城市理念打造多層級凈化系統:將南昌城東污水處理廠每天約70萬噸尾水引入人工濕地,通過潛流表流臺地、水下森林等“生態濾芯”過濾凈化;修復后的水體主要污染物濃度明顯降低,透明度顯著提升,基本達到準Ⅳ類水質標準。
再通過底泥清淤、生態護岸建設、池杉種植及生態鳥島營造,項目區蓄水容量增加約20萬立方米,過洪斷面拓寬約20米,電排站前池擴容約4.5萬平方米,滿足20年一遇排澇要求,為贛江及鄱陽湖水生態安全筑牢“綠色屏障”。
2025年3月,隨著最后一片生態護岸完工,這場歷時7個月的生態治理工程圓滿收官。
曾經的粉煤灰堆場,已成為昌東片區“水安全、水凈化、水景觀”三位一體的海綿凈化示范區,年新增生態空間約30公頃、濕地凈化系統約26公頃。可想而知,公園開放后必將成為吸引市民的又一休閑網紅打卡點,更將成為鳥類棲息的“生態驛站”。
“治理不是終點,而是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南昌市高新生態環境局局長尹志強告訴記者。
高新區這個項目不僅解決了歷史遺留環境問題,更探索出“工業遺址生態化、固廢資源再利用、水生態系統修復”的協同治理模式,為長江經濟帶同類問題提供了可復制的“高新樣本”。
從“灰場”到“綠廊”,從“環境痛點”到“生態亮點”,南昌高新區用上億元的投入、17個月的攻堅,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這場生態治理的實踐,不僅為一方水土“治好了病”,更讓“環境治理賦能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愈發清晰。
來源:中國環境APP
編輯:周袤
審核:饒立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