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一架隸屬于印度海軍的米格 - 29K戰斗機在訓練時,機腹下的一個副油箱意外脫鉤,砸到了自家一個海軍基地的儲備倉庫,倉庫燃起了熊熊大火,差點燒沒了整個基地。
2009年8月,印度海軍兩艘軍艦在并排航行時,方向盤同時失靈,最終導致軍艦相撞,夫妻雙雙把家還,全部被拖進港口大修。
2016年12月,印度海軍一艘護衛艦剛剛完成為期一年的大修升級,結果一只腳剛出船塢,就因為重心不穩發生了側翻,最終導致2人喪生,14人受傷。這艘軍艦直到2個月后才被扶正,又修了整整3年,直到2021年才重新服役。
作為一個人見人“坑”,又不愛付尾款的老賴,印度對海軍的執著地球人都知道。前有一美元買航母,最終被坑了40億的裝修費;后有花了23年時間才造完的維克蘭特號,航母還沒出船塢就被鍍了一層包金。印度海軍自從成立就被下了詛咒,每年最少撞一次,每年最少起一次火,每年最少漏一次水,每年最少被自媒體笑話10萬回。
所以我們今天的主角,就是印度海軍第一艘純國產的“神盾”驅逐艦——加爾各答號驅逐艦。
大家好,這里是晉說。
印度第一次對盾艦產生邪念,還是在上世紀90年代。在看到了大漂亮9000噸級阿里伯克驅逐艦的風采之后,印度頓感手頭上6000多噸的德里級驅逐艦完全配不上自己大國的身份。考慮到向大毛購買的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就要裝修好了,自己純國產的維克蘭特號航母也未來可期了,于是印度決定一定要給這兩艘航母配幾艘噸位更大、性能更先進的神盾驅逐艦,1996年,加爾各答級驅逐艦的項目正式立項。
既然立項了,首先要做的就是制定軍艦的性能指標。為了研究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指標,印度沒日沒夜地研究大漂亮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經過短短兩年時間,加爾各答級驅逐艦的技術指標終于定下了。考慮到自身的造艦能力有限,印度要求新一代的驅逐艦排水量要達到7500噸,要具有較強的區域防空能力,要能夠采用先進的垂直發射的防空系統,要配備相控陣雷達,要具有較強大的反艦能力,要能配備超音速的反艦導彈,要具有強大的隱身設計,減少雷達反射面積,要采用世界一流水平的動力系統。最重要的是,首艘加爾各答級驅逐艦必須盡最大可能用印度自己的子系統。印度希望通過加爾各答級驅逐艦的建造,全面提升印度軍工的國產能力。
老粉絲應該都知道,印度每次試圖國產一樣武器裝備,第一步是放棄,第二步是攢,第三步是買。
大到航母,小到航母上的發動機,這三步印度年年走,年年走不完,非常有盼頭。這艘加爾各答級驅逐艦也一樣,它的首艦是加爾各答號。在加爾各答號驅逐艦上,印度想用國產的發動機,發現自己不會造;想用國產的相控陣雷達,發現也不會造;想用國產的拖曳聲納,也不會;想用國產的發動機,還是不會;想用國產的防空導彈、反艦導彈、艦炮,全都不會。最尷尬的是,印度想自己設計一艘充滿印度風情的艦體,發現也不會。于是本著務實不務虛的態度,印度花了兩年時間討論出來的初步設計方案,僅僅用時兩個月便全部推翻。
于是便來到了第二步——攢。
要想攢一艘軍艦,設計是最重要的。因為設計公司不光要畫船體結構圖、下料圖、設備布置圖、舾裝圖等等,還要根據提前確定好的設備大小、設備型號,合理地優化船體空間、線路走向。所以在畫圖之前首先要干的事,就是確定各個子系統的設備。于是印度特色就來了,畢竟是攢一艘軍艦,而且還是印度式的攢軍艦,所以一定要攢的徹底,攢到不能再攢為止。
先說一說加爾各答號驅逐艦上的雷達,用于防空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是找小以買的ELM - 2248,火控雷達是找大毛買的3TS - 25E,D波段對空警戒雷達是找歐洲買的LW - 08。武器系統方面,防空導彈是小以的巴拉克導彈,76毫米艦炮是意大利的,近防炮是大毛的AK - 630,反潛火箭發射器是大毛的RBU - 6000,反艦導彈是三和毛合資的布拉莫斯,魚雷發射器也是大毛的。在動力方面,燃氣輪機是二毛的M - 36E,柴油機是大英羅羅的KUM - 18。既然是驅逐艦,就要配直升機,直升機是找大毛買的卡28 P L。
聽到這里是不是感覺很離譜,但這還只是毛毛雨,只是設計之初的定型方案。這些預定好的設備,到了加爾各答號服役那天,基本上全都要改一輪。這么多進口貨,想要組裝到一塊,而且還得能用,這個難度系數絲毫不亞于純國產。
但無論如何,一艘驅逐艦該有的都有了,接下來就是畫圖了。由于印度不會畫,只能將設計工作外包給了意大利。意大利的軍隊雖然不怎么靠譜,但在設計武器方面還是有幾把刷子的。它只用了2年時間,就完成了加爾各答號的設計工作。但當意大利手捧圖紙,來找印度要設計費的時候,印度的老毛病又犯了。印度對著設計方案橫挑鼻子豎挑眼,比如軍艦的線條太西方化了,不行,要有印度特色,船頭給我加寬;比如軍艦上沒有一樣系統是印度國產的,不行,給我加上;比如軍艦的用鋼竟然是進口的,不行,要用印度國產的。就這樣在印度的反復要求之下,意大利從設計完成到真正完成設計方案,足足改了兩年時間。
直到2003年,加爾各答號終于開工了。這一天,印度頭頂花冠,吆喝來了一大堆有頭有臉的老印度來共襄盛舉。但在熱烈慶祝完之后,卻發現船廠遲遲不開工,這就尷尬了。倒不是船廠不想干活,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鋼材,船都開工了,開工儀式都辦完了,鋼材卻造不出來,離譜嗎,離譜,但這才只是開胃菜。
既然造不出來,那就買唄,但買哪家的,到現在還沒定下來呢。沒有辦法,為了趕工期,印度只能紅著臉,從千里之外的大毛家火速買來了一批鋼板。直到2003年的年底,加爾各答號的第一塊鋼板終于開始切割了。
既然開始建造了,那施工隊、監理、安全檢測、設備供應商等等就都要跟上。于是在印度的造船廠內一時之間,大量的外國人涌入。因為燃氣輪機是二毛的,于是就要有二毛的人;由于雷達是以色列的,就來了以色列人;垂發是大毛的,又來了毛子;拖曳聲吶是德國的,又來了德國人;發電機是丹麥的,又來了丹麥人;工程管理是法國管的,又有了法國人;作戰管理這一塊是加拿大負責,又來了加拿大人;船體設計是意大利,必須要有意大利人;警戒雷達是荷蘭的,還得有荷蘭人。
一時之間,造船廠集齊了十國聯軍。這些人語言不同,交流全靠翻譯。比如意大利,因為是設計方,就要與其他所有的設備供應商交流,和大毛交流時,要找一個會俄語的;和加拿大交流時,又要找一個懂英語的;和德國溝通時,又要找一個懂德語的,什么是大雜燴,這就是。
按理說,雖然伺候這艘船的人雜了點,但個個都不是等閑之輩,雖然溝通比較吃力,但想造出一艘軍艦來,問題還是不大的。但是沒有問題就制造問題,這就是印度的風格。就比如說軍艦的垂發系統,按照之前的設計,加爾各答號上將采用毛式的垂發單元,但在開工之后,印度人就變卦了,大毛的太落后,我要最好的,我要買老美宙斯盾上的垂發單元。
但是,雖然老美將宙斯盾賣到了全世界,但他也會按照盟友的重要程度,給他們分一個三六九等,很不巧,印度就是那個九,老美說啥也不賣,“你雖然叫阿三,但離三還遠著呢”。
印度在老美那里碰了一鼻子灰,但他依舊看不上大毛的垂發單元。就在印度一籌莫展之時,從大毛那里學到了坑印度精髓的小以,他來了。“我說三啊,你想不想要一款印度純國產的垂發系統,只要你出錢,我可以幫你。”小以這一招正中印度的軟肋,他實在是太想國產了,太想進步了,于是三和小以一拍即合,三出錢,小以出技術,開始研制新型的垂發系統。作為對小以的回報,印度也是誠意滿滿,他立馬就撕毀了與荷蘭的頂罩雷達合同,把這個合同給了小以;又撕了與大毛的導彈合同,與小以共同研發巴拉克導彈,氣的荷蘭大毛跳腳罵NIANG。
眼看首艘國產驅逐艦越蓋越高,軍艦上合資的產品越來越多,印度興奮了,開始打了雞血似的三班倒建軍艦。于是只用了3年時間,加爾各答號竟然下水了。但就在全世界都認為印度正常了的時候,大家驚奇的發現,船上沒人了,沒動靜了,停工了。為什么呢?因為這個時候下水的加爾各答號就是一個空殼,從二毛買的燃氣輪機沒到貨,向小以買的雷達沒到貨,和小以共同開發的垂發系統沒建成,與小以合資生產的巴拉克導彈還沒有實驗成功,就這也能下水?印度能。
印度也不是沒有想過辦法,他不斷地催小以:“發射單元呢?巴拉克導彈呢?雷達呢?你倒是快點發貨呀。”但小以等的就是印度來催他,印度催一次,小以就加一次錢。直到5年后的2011年,由三兒投資小以生產的印度首款垂發系統生產成功,裝到了加爾各答號驅逐艦上。直到8年后的2014年,還是三兒投資小以生產的巴拉克導彈終于試驗成功,也裝到了軍艦上。
好飯不怕晚,終于攢齊了,雖然晚了8年,但印度首款純國產的驅逐艦終于有了。
既然裝備攢齊了,就要進行海試了,但在海試之前,印度總感覺還有一些事沒干完。心里總感覺缺點什么。于是,就在2014年3月17日,印度給加爾各答號開了一次光,加爾各答號機艙內,一個二氧化碳瓶發生爆炸,造成了一名高級軍官被熏死、多人受傷。
有了這次事故,印度終于放心了,可以放心地進行海試了。由于“開過光”的緣故,加爾各答號海試期間,還真沒有出現大的事故。畢竟,十國聯軍伺候一條船,想出問題確實很難。
但是吧,十國聯軍伺候的并不是加爾各答號上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些關鍵子系統、關鍵設備。但除了這些關鍵設備與系統,其他部分凡是印度自己造的,全都是人見人嫌、狗見狗煩。比如,整船的焊接質量嚴重不達標,幾乎所有的焊縫都沒有做打磨處理;各種管路、管道歪七扭八,并沒有按照設計圖紙施工;各種電纜鋪設不規范,雜亂無章。艦內走廊,也就是廊道,有很多位置不僅低矮,而且狹窄,士兵通過時要低頭或者側身。
這還只是最基本的,還有一些比較要命的。由于加爾格達號在碼頭上泡了整整10年,這十年間無人保養、無人維護,再加上焊接工藝嚴重不達標,于是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很多焊接處或者螺紋處生銹了。
我查到幾個有官方報道的,比如主炮的炮管根部出現嚴重銹蝕現象,極易導致主炮炸膛;比如垂發系統的蓋板螺紋生銹,極易導致蓋板打不開,導彈飛不出去。
除了上面的小問題之外,加爾各答號還有一個嚴重隱患,就是主桅桿上的相控陣雷達。我估計將來加爾各答號出事,大概率就會出在這。為什么呢?因為它這個雷達太重了,足足有9噸重。按理說,把相控陣雷達頂到頭頂上,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大英的45型驅逐艦也是這么干的。但大英那款雷達4.5噸,印度這款9噸。這么個大家伙,頂到了一艘軍艦的最高點,萬一桅桿要是有一點點的損壞,這個9噸的大家伙,很可能會從天而降,給自己的母船來一記重錘。
其實,按照最開始的設計,加爾各答號的相控陣雷達并沒有9噸重,只是后來印度一再要求改進,雷達從原來的雙面陣可旋轉雷達,改成了如今的四面陣不可旋轉雷達。兩面陣變成四面陣,重量立馬就翻了一倍。
一艘驅逐艦從建造到服役,用了整整14年的時間,從2000年到2014年。那2000年的時候,咱們的海軍在干什么呢?在2000年初,咱們的052B首艦,也就是廣州艦剛剛開始建造。廣州艦是2002年下水的,2004年服役的。注意,我說的是052B不是052D。
到了2014年加爾各答號服役的時候,咱們在干什么呢?咱們海軍的052D首艦昆明艦正式服役了,并且就在2014年當年的年底,咱們的新一代大驅055開始開工建造了。
印度的加爾各答級驅逐艦,無論是在雷達性能上、防空能力上、反潛能力、反艦能力、信息化水平上,全方位的都不如052D優秀,更不要說055了。服役即落后,說的就是印度。
其實,不光是印度,現在這個地球上所有的國家,有一個算一個,他們制造出來的武器,目前基本上都是服役即落后的狀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接下來我就借著這期內容,簡單的說一說。
2012年,老美的航天飛機停飛了,世界最強五代機F22的生產線關閉了。因為太貴了,因為老美當時無敵了,他認為用不著花這么多錢了。老美已經這樣了,歐洲就更不用提了。本來歐洲是有一定的軍工技術能力的,雖然產業鏈分散在了各個國家,但因為有老美的保護,歐洲的軍工一代不如一代。大毛就更不用提了,他家的高層次人才集體移民國外,超過4000噸的軍艦都造不出來,想要一艘兩棲攻擊艦,還得低三下四的找法國買。
上面我說的老美、歐洲、大毛,他們這種現象就叫做斷代。一個國家的軍工一旦要是斷代了,想要重新拾起來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他們斷代的時間,基本上就在2005年到2015年這十年。而在這個時間段,我們正在干什么呢?我們正在干幾十年來如一日的事——五年規劃。五年規劃就是我們發展的羅盤,只要五年規劃不停,我們的軍工研發就不會斷代。
在2006年,我們第一次將軍隊基本實現機械化寫入了五年規劃。那時候咱們的052C才剛剛下水。在2012年的時候,我們將隱身戰斗機寫入了規劃,那時候我們殲20才剛剛試飛。我們的每一個五年規劃,起到的都是承上啟下的作用。幾十個五年規劃下來,就會出現一個厚積薄發、一鳴驚人的現象。
2017年咱們的055大驅開始露出雛形,瞬間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他們發現東方的驅逐艦,竟然已經到了萬噸級別了。而就在那一年,老美正在因為朱姆沃爾特成本太高、成本失控,造價一年漲8次而懊惱。最終朱姆沃爾特一共建了3艘,老美再也不愿意繼續投錢了,國會整天為了停產還是繼續建造鬧來鬧去。
在2012年,老美笑話咱們的遼寧艦是老古董,沒有半點戰斗力。到了2019年,老美笑話咱們的山東艦艦載機太少,只是遼寧艦的升級版。到了2025年,老美發現咱們的第三艘航母福建艦已經超越了他手中的所有航母,而他自己在10年前設計的新一代航空母艦,到現在還是一張設計圖。
當老美因為大毛二毛的沖突重新開啟了M1坦克生產線,開始開倒車的時候,咱們的造船廠正在以每年下水一個法國海軍的速度造軍艦。
勝不驕敗不餒,落后的時候不放棄,領先的時候不浪。通過近20年的軍工發展,大家應該有一個體會,那就是咱們的武器發展從來沒有浪過,每次都是一步一個腳印穩步向前。咱們的地緣擴展也是一樣的,不把自己的四周打造的如同鐵桶一樣時,絕對不會輕易向外擴展地盤。就像大家打紅警一樣,面對七路大軍不斷的進攻,我自巋然不動,不斷加強基地的內部防御,努力賺錢攢武器,直到將基地打造成鐵桶之后,手里的武器想要滅掉任何一個勢力,都是易如反掌。
從地面到海洋,從海洋到天空,從天空到太空,咱們從來都是將一件事做到最好之后才會干第二件事。我前面有一期講的是我們的ABCD作戰模式,說的就是我們的軍工已經開始向太空發展了。目前我們展示的一代是ABC,我們正在建設的一代是ABCD,我們正在研究的一代是ABCDE。那一期里我說過D就是衛星制導,現在我可以告訴大家,ABCDE中的E就是月球。這是我們在三年前立項,目前已經開始進行測試的新一代作戰體系,這個作戰體系的名字,叫近地小行星防御計劃。我們目前已經開始在太空建設我們的衛星基礎設施了,甚至已經開始在月球上蓋房子了,測試ABCDE作戰模式了。
而老美如今在干什么呢?他還在畫圖,他在畫六代機F47的圖,在準備將F35升級成F55,這就是他正在忙的事。所以孰強孰弱,大家應該有數了。
好了,這是端午節假期之后的第一篇內容,內容深度不是很滿意,因為還沒有收心。假期的第一天,去錦州海邊挖了一天的蜆子,吃了一頓海鮮,價格不貴,現買現煮,還可以辣炒。一邊吹著海風,一邊享受著美食,感覺很不錯。除了錦州,第二天還去了一趟岫巖,到小河溝里撿了兩桶玉,雖然質地很一般,全是邊角料,但村子里到處都是賣玉制品的,一個鐲子15,一個搟面杖10塊,好一點的二三百,還能講一講價。總體來說體驗感還是不錯的。這兩天里一家五口總花銷不到800,性價比相當不錯。如果是去景區的話,連門票都不夠。
我為什么要說這件事呢?因為最近兩年,越來越多的同齡人,也就是中年人,開始熱衷帶著孩子走向大自然了。對于這種現象,有人說是城市可以玩的地方太少了,有人說是景區太貴了。但是大家有沒有從另一個角度想過這件事?咱們現在這種生活狀態,已經越來越像之前人人羨慕的歐洲人的生活狀態了。仔細想一想,是不是越來越像了?
而且我相信,隨著大家的收入越來越穩定,隨著買房這種大筆開銷越來越少,隨著汽車這種大件商品的價格越來越低,這種一有空就出門親近大自然的生活狀態,會逐漸的形成共識,會形成常態。這種常態的形成其實就是一個社會在向上發展的證明,這條路是歐洲發達國家走過的路,也是我們將來一定會走的路。我相信不用10年,只要是踏實肯干的人,都會擁有這種生活水平。
國家一直在整理內務,而且從最近三個月的一些改革舉措中,我發現了大量分配財富、多勞多得的字眼。相較于芯片、汽車、6G、人工智能這些高科技,開個小賣鋪、干個技術活,這才是普羅大眾的生活方式,才是14億人口中大部分人的生存方式。只有足夠重視這些人的收入,只有重視多勞多得財富分配,才叫真正的整理內務,才會長治久安。很明顯,國家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我才會說,我們的未來確實可期。
好了,本期內容完成于端午節的最后一天,下一期我實在是不想寫印度了,連寫了十幾期了,都快寫吐了。下一期我會講一講空軍,講一個殲20與F35之間發生的真實的對抗事件,好了,下期內容再見,謝謝大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