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程序化交易管理實施細則》正式實施,量化投資從拼“速度”轉向比“深度”
中國基金報記者 吳君
見習記者 舍梨
7月7日,備受市場關注的《程序化交易管理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細則》)正式實施。中國基金報記者采訪了量化私募、券商和算法交易提供商,他們表示,新規主要針對的是不規范的高頻交易行為,而非量化投資的核心邏輯。相關要求提出時間比較久,業內早已做好設備和系統的適配。新規推動量化交易整體向中低頻、更長線策略轉型,量化行業將從“速度競爭”轉向“深度競爭”。
量化行業降頻成為趨勢
今年4月,滬深北交易所同步發布《細則》,對程序化交易報告管理、交易行為管理、信息系統管理、高頻交易管理等作出細化規定。其中,對高頻交易設定了明確認定標準,即單賬戶每秒申報/撤單達到300筆以上,單賬戶單日累計申報/撤單達到2萬筆以上。
“相關標準距離初次(2023年9月)提出已有一年多時間,券商、算法交易提供商以及量化私募,已經按照監管要求進行調整,做好了風控,并且已經有了一段時間的交易系統磨合,總體來看應該影響不大。”因諾資產總經理徐書楠告訴記者,現在大機構的阿爾法策略換手率都不算高,能夠滿足要求,除非是年化換手率200倍以上的高頻阿爾法策略,或一籃子股票的期現套利策略等。但這類策略占比很低,并且可以根據要求進行調整。
某大型量化私募稱,新規給了較長的過渡期,從去年開始很多機構都按每秒300筆、每天2萬筆的要求執行,投資端早就調試好了;產品端也會根據最優規模去交易,原先高頻的也降低頻率了,轉為選股。“監管主要關注一些實質影響市場的,如頻繁掛撤單,某些小眾策略會有影響。”
思源量化創始人王雄認為,每秒300筆的閾值是監管從“模糊定性”邁向“量化界定”的關鍵一步,但需動態優化。從有效性來看,對依賴“訂單流轟炸”的極端高頻策略形成硬約束,但主流中高頻策略可通過算法優化,如信號合并、智能訂單管理,適應閾值。“全行業平均頻率適度下移,但中高頻策略仍是阿爾法核心來源,非理性報撤行為將被淘汰。”
量派投資創始人、CTO余航表示,新規借鑒了成熟市場的監管經驗,是經過充分論證的合理標準。它能夠有效識別并約束過度高頻交易行為,減少市場中的非理性波動,保護中小投資者免受不公平交易策略的影響。同時,這一標準也為量化機構提供了明確的合規邊界,有助于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行業人士認為,新規將推動量化交易整體向中低頻、更長線策略轉型。
浙商證券金工首席分析師陳奧林表示,新規對交易頻率的管理,短期內可能推動中低頻量價因子成為新的核心發力點。受降頻要求沖擊的主要是量價因子體系中的高頻部分,如分鐘級、秒級甚至更快的交易信號。高頻因子受限后,中低頻量價因子,如基于日線、周線級別的趨勢、動量、波動率、成交量形態、資金流分析等,其相對重要性會顯著提升。
“監管強化后,部分高頻交易資金將向中低頻遷移,未來核心因子將在注重企業內在價值判斷和量價策略上實現新的平衡。”某券商金工團隊分析師表示,新規在交易頻率之外,還要求量化機構報送策略類型、最高申報速率、單日最高申報筆數等信息,并要求券商在信息保密基礎上定期開展數據篩查,促使量化機構更嚴格按照既定策略交易。
從“速度競爭”轉向“深度競爭”
監管新規規范量化行業發展,受訪人士認為,量化行業將經歷優勝劣汰過程。
余航表示,2024年以來,國內私募量化行業競爭格局加速演進,而新規的施行將進一步加速行業優勝劣汰的過程。過去依賴極高報撤單策略的機構,如果無法快速調整策略,或缺乏技術儲備,未來可能面臨較大挑戰。“要明確的是,新規主要針對的是不規范的高頻交易行為,而非量化投資的核心邏輯。因此,對于那些始終重視風控和長期穩健收益的量化機構影響有限。市場的日漸規范反而有助于減少極端波動,不僅會使量化策略更加持續,還將有利于整個市場長期持續發展。”
王雄認為,新規加速行業出清,依賴極高報撤單的“偽高頻策略”、缺乏Alpha深度挖掘能力的機構將會被淘汰。技術儲備與合規成本承受力強化馬太效應,頭部機構具有優勢,但“小而美”團隊仍可憑垂直領域創新突圍,如細分賽道另類因子。
前述券商金工分析師表示,新規下大型私募或通過策略多樣化,如“高頻+中頻+低頻”組合,繼續維持競爭力;中小私募中高頻策略為主的團隊可能轉型為技術供應商或退出市場。長期看,監管推動量化投資從“速度競爭”轉向“深度競爭”,具備扎實量價規律、基本面研究能力和合規風控體系的機構將主導市場新格局。
陳奧林表示,私募機構在適應新交易環境時,需要持續優化交易算法,投入研發更智能、沖擊成本更低的交易執行算法;優化拆單邏輯,最大化減少新規帶來的摩擦損耗。同時,構建更多樣化、低相關性的策略組合,提升整體組合的魯棒性和抗風險能力。此外,需要更審慎地評估策略容量,確保管理規模與當前策略能力相匹配,避免因規模過大導致交易成本劇增和策略失效。
展望未來量化行業格局,余航認為,頭部量化機構憑借深厚的技術積累、人才優勢和合規能力,有較強的模型儲備和風險應對能力,也能夠為投資人提供比較完善的服務體驗,將進一步鞏固市場地位,行業集中度會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一些真正具備創新能力的中小機構仍有機會通過差異化突圍成功。
陳奧林表示,新規落地后,頭部機構可能在某些綜合實力上保持領先,但難以借此壟斷市場或徹底擠占中小機構的生存空間。中小機構的核心任務在于深耕自身特色,提升策略的有效性和差異化水平。只要能在特定領域建立真正的核心競爭力,中小機構完全有空間在多元化、多層次的市場需求中找到穩固的生存和發展位置。健康的行業生態必然是大小機構并存、各展所長,滿足不同投資者需求的狀態。
徐書楠認為,一方面,未來國內的量化管理規模會越來越大。但隨著規模變大,超額收益會不可避免下行,超額紅利將隨著量化規模的增長而逐漸消失。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市場的衍生品越來越豐富,量化投資未來的策略類型將會更加豐富,從而有效解決當前量化投資策略同質化程度高的問題,滿足更多投資者的需求。
“隨著資產管理行業的發展,管理規模向一批頭部機構集中是趨勢,但投資業績本身與管理規模有著較大的矛盾,再好的投資策略也存在容量上限,一旦超過就會失效。因此,這一行業競爭非常充分,很難形成真正的寡頭壟斷。”他說。
編輯:張潔
校對:喬伊
制作:小茉
審核:許聞
版權聲明
《中國基金報》對本平臺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授權轉載合作聯系人:于先生(電話:0755-8246867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