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電影市場在本周略顯平淡地迎來了七部新片。
經歷了不瘟不火的端午檔,市場似乎進入了傳統的“冷靜期”。
按理說,這個時間點,大片們通常會選擇避其鋒芒,為真正的黃金檔期積蓄力量。然而,隨著高考大幕落下,一大波學生觀眾即將涌入影院,暑期檔的硝煙已悄然彌漫,本周的新片中,其實不乏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的亮點。
在這七部影片中,真正能點燃觀眾期待,引發行業熱議的,恐怕非成龍大哥的《功夫夢:融合之道》與基努·里維斯宇宙的衍生片《疾速追殺:芭蕾殺姬》莫屬了。
成龍大哥寶刀未老!海外票房破4億,北美市場“硬剛”阿湯哥
《功夫夢:融合之道》可以看作成龍大哥闊別好萊塢主流視野近15年后,再度“殺回去”的重磅力作。
這里需要厘清一點,2017年的《英倫對決》雖有國際班底,但其內核與投資背景更偏向國產片范疇。而成龍真正意義上的上一部好萊塢商業大片,還要追溯到2010年那部技驚四座的《功夫夢》。
當年,這部成本僅4000萬美元的動作片,在全球豪取3.6億美元票房,堪稱以小博大的經典案例,可惜的是,該片在內地市場卻反響平平,票房未過5000萬。
歷史似乎總在不經意間重演。《功夫夢:融合之道》似乎也正走在一條相似的“墻內開花墻外香”之路上。
該片已于5月30日在海外多地首映,截至目前,其海外票房已然突破5514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4億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競爭最為激烈的北美市場,該片首周末三天便斬獲2030萬美元,竟能與湯姆·克魯斯主演、耗資巨大的《碟中諜8》在票房上打得有來有回。
這不得不讓人驚嘆,71歲的成龍,在國際市場上依然擁有著何其強大的號召力!
《哪吒2》的“天花板”與《功夫夢》的“啟示錄”
《功夫夢:融合之道》在海外市場的強勁表現,無疑給近年來在本土市場高歌猛進的國產電影,實實在在地“上了一課”。
我們欣喜地看到,國產電影本土票房紀錄屢創新高,例如今年春節檔的《哪吒2》,內地票房狂攬154億,一度沖進全球影史票房前五。
但輝煌過后,冷靜思考,為何其全球總票房的增長卻顯得后勁不足?答案直指海外市場的相對乏力。《哪吒2》即便已在數十個海外市場發行,其海外票房也僅徘徊在6000萬美元左右。
這已經是近十年來國產片出海的最佳戰績了,但若將其與好萊塢動輒數億的海外票房相比,差距依然是肉眼可見的鴻溝。
反觀《功夫夢:融合之道》,雖為好萊塢制作,但其最大的賣點無疑是成龍和中國功夫。在某種程度上,它可以被視為一部“好萊塢視角下的中國故事片”。然而,就是這樣一部影片,上映僅一周,海外票房便直逼《哪吒2》的海外總成績。這背后所反映出的問題,難道不值得中國電影人深思與學習嗎?
縱觀華語電影的海外發行史,能夠真正“走出去”并取得亮眼成績的,似乎總也繞不開“功夫”二字。
從李安的《臥虎藏龍》、張藝謀的《英雄》這類在北美市場奪魁的武俠巨制,到周星馳憑借《少林足球》《功夫》等作品在海外打響名堂,再到成龍大哥——這位至今仍是中國在國際上最具辨識度的電影巨星,其《紅番區》、《十二生肖》、《一個好人》等作品均在海外市場取得了巨大成功。
近年來,盡管成龍大哥在國內年輕觀眾中的口碑出現了一些爭議,但他為何能源源不斷地接到國際大制作的橄欖枝?答案很簡單:海外觀眾依舊買賬,他的電影總能通過海外版權銷售輕松回本,甚至大賺一筆。
“情懷飯”與“刻板印象”,《功夫夢》的內地困局
然而,這樣一部在海外備受追捧的《功夫夢:融合之道》,在中國觀眾眼中,其劇情內核卻略顯“俗套”。
無非是老掉牙的“小子被欺,偶遇高人,苦練神功,終勝反派”的模式。系列前作玩的是空手道,《功夫夢》教的是中國功夫,而這次的《融合之道》則索性將兩者結合,大有“情懷冷飯一起炒”的意味。
更讓部分國內觀眾感到不適的,或許是影片中對中國元素的呈現,依然帶有某些西方視角下的“刻板印象”。
電影中似乎營造了一種“全民習武”的氛圍,中國人數學天賦異稟、愛占小便宜、極度重視教育等標簽被再次放大。盡管故事背景設定在北京,但不少龍套角色的臺詞卻充滿了濃濃的“ABC腔調”,反倒是飾演男主角的美籍華裔演員王班,其普通話發音頗為地道。
這種“不中不洋”、“隔靴搔癢”的文化呈現方式,確實很難再獲得當下口味日益刁鉆的中國主流觀眾的深度認同。
截至6月3日,該片在中國內地的預售票房僅為50萬元,業內對其最終票房的預測也普遍不超過3000萬元。
這種“冰火兩重天”的局面,令人唏噓。但無論如何,《功夫夢:融合之道》用實打實的票房證明了:中國功夫和某些中國文化元素,在特定包裝下,對海外觀眾依然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這是否也預示著,只要國產片能更用心地打磨故事,更精準地把握中外文化表達的平衡點,總有一天也能真正意義上風靡全球?
《疾速追殺:芭蕾殺姬》“一刀不剪”,甄子丹的“第二春”要來了?
聊完成龍大哥,再來看看本周另一部備受矚目的動作片——《疾速追殺:芭蕾殺姬》。近年來,內地電影市場在票房上雖偶有起伏,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利好”是,部分引進片的尺度似乎有所放寬。
《疾速追殺》系列前三部均無緣內地大銀幕,但令人驚喜的是,系列第四部《疾速追殺4》竟然“一刀不剪”地在中國上映。可惜的是,由于檔期比海外晚了近兩年,其票房最終僅收于4400萬元。
而這次的衍生片《芭蕾殺姬》,不僅同樣享受“一刀不剪”的待遇,更是實現了與北美市場的同步上映,這無疑為其票房表現注入了強心劑,或許能帶來意外之喜。
這對于另一位華語動作巨星甄子丹而言,無疑也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據悉,由甄子丹親自操刀主演的另一部《疾速追殺》宇宙外傳電影《疾速追殺:凱恩》(暫譯)也已在籌備制作之中。有了《芭蕾殺姬》的成功先例,《凱恩》極有可能在引進和排片上獲得不錯的待遇。
更重要的是,在好萊塢的制作體系下,甄子丹在動作設計和角色塑造上或許能擁有更大的創作自由度,“放開手腳”的他,能否繼“葉問”之后,再創一個深入人心的經典角色?我們拭目以待。
總而言之,本周的電影市場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涌動。
無論是71歲成龍在海外市場的再度輝煌,還是《疾速追殺》系列帶來的些許“尺度春風”,都為我們觀察中國電影的當下與未來,提供了豐富的視角和值得深思的話題。
國產片如何更好地“走出去”?中國故事如何講得更動聽?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就藏在每一次的票房數據和觀眾討論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