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宋時期,有這樣一位文臣,僅憑一次戰役就讓金國戰敗而歸,南宋得以續命上百年,誰又能想到此戰之前,他從未上過戰場。
而且,就連毛主席都感慨道:“偉哉虞公,千古一人!”如此評價,此人到底是誰,又是哪場戰役讓南宋續命百年呢?
書生虞允文
歷史上,南宋抗金多年,要說岳飛、韓世忠等抗金武將誰人不知,然而,南宋朝中卻出現了一位書生指揮作戰,還取得了大捷,創造了一個軍事奇跡。
而這個書生就是在南宋朝廷中擔任中書舍人的虞允文。
虞允文,其先祖是名臣虞世南,在家學淵源的情況下,虞允文自幼便十分聰慧,后來憑借著父親的官蔭走上了仕途,但是母親卻在這個時候病逝,父親又體弱多病。
虞允文只好多年不曾調官,專門守著父親生活,從這里看,虞允文是一個實打實的孝子。
直到父親去世后,虞允文才重新考取功名,進士及第后成為了彭州的通判,后來改任其他地方,但始終沒有得到重用。
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為宰相秦檜,那時候秦檜大權在握,不斷排除異己,對于那些不支持他的人強勢打壓。
更何況,像虞允文這樣寧折不彎的文人,自然是秦檜眼中的“硬骨頭”。
據記載,虞允文還曾獲得過南宋高宗趙構的賞識,趙構說他口才好,頭腦清晰,便把出使金國的任務交給了虞允文。
沒想到,金朝統治者開玩笑說,南宋的官員都是文弱書生,要和虞允文比試箭法,想讓他當眾出丑。
然而,虞允文卻一箭正中靶心,把在場的所有人都驚到了,他們誰都不敢相信南宋的一個文臣,竟然有如此武藝。
殊不知,虞允文能文能武,別的不說,一身射箭的好本事是自小便練就的,估計連南宋的官員都很少有人知道。
等到他出使金國回來后,他向朝廷奏報,說察覺到金國有別樣的心思,建議朝廷加強防御,可惜的是,他只是一個末流的小文官,說的話根本沒有引起重視。
對于金國,趙構早就找自己的人打探過,說:“金國方面恭順安好,并沒有逾越之舉。”因此,他并不相信虞允文的想法。
完顏亮大舉入侵
想當初,金國發生內亂,完顏亮弒君奪位,誰人都能看出他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物。
據傳,完顏亮晚上做夢,夢到天帝命令他討伐宋朝,他和大臣們談起這個事情的時候,有些阿諛奉承的小人立即接話說這是好夢。
于是,完顏亮舉傾國之力,發兵六十萬南下,對南宋發動全面進攻,戰爭初期,金兵一路勢如破竹,分幾路對抗南宋的軍隊。
因為有淮北地方人民起義軍的牽制,南宋的防守力量還算強大,不過金軍很快就找到了南宋薄弱的地方,大舉進攻,馬上就渡過了淮河,占領了壽春等地。
金國不宣而戰,徹徹底底打了趙構一巴掌,原本還在叫嚷金國沒有動作的人,瞬間偃息旗鼓,畏縮著不再出頭。
再說這邊,雙方的軍隊數量對比,南宋的正規軍差不多有三十二萬,還有十幾萬常年駐扎在四川和陜西線上,而且還有地方的起義軍聲討,金兵要敗也是時間問題。
可偏偏南宋的統治者,認不清局勢,只被金兵的60萬大軍嚇到,還在幻想對敵投降,以換取和平。
統治者都是這樣的態度,更別提朝臣了,尤其是南宋的當權者還制定了消極的軍事戰略,想著先打一陣在求和,求和不成就逃跑。
在南宋淮西方面的統帥王權,奉命駐守廬州,可他一聽到完顏亮帶著主力來了,便以兵力單弱為借口,一路望風而逃,從韶關一路撤退到長江對面的采石。
原本五萬齊整的部隊,經過這一路的奔波,到了采石竟然只剩下一萬多人,消息傳回來的時候,高宗震怒,這才撤了王權的職,派出李顯忠去代替他,并且讓宰相葉義問親自去視察江淮守軍,時任中書舍人的虞允文也作為參謀軍事一同前往。
其實,這五萬將士要是和完顏亮決戰,也是有一戰之力的,可偏偏王權貪生怕死,帶頭逃跑,這樣的軍隊還怎么打仗,對上完顏亮也是死。
十月末,葉義問和虞允文到達京口(今鎮江),完顏亮的動作也很快,沒了王權的阻擋,他帶著大軍順風順水的來到了采石,準備飲馬江南。
原本應該是葉義問前去視察大軍,但他怯懦無比,始終不肯親上前線,無奈之下只好由虞允文前去采石犒軍。
采石之戰迫在眉睫,可李顯忠還沒有趕來,宋軍沒有主帥,人心惶惶,敵兵可是足足有40萬,宋軍才一萬多,怎么看都是必敗的結局。
完顏亮更是放下狠話:“只要用我的五千親軍,就可以把南宋滅掉!”
因此,守在采石的宋軍一個個垂頭喪氣,毫無斗志,仿佛在坐等被俘虜或者戰死的結局。
一戰救國成名
虞允文看到軍心如此渙散,立刻召集了眾將士,大喊道:“我是奉朝廷之命到這里來勞軍的,你們只要為國家立功,我一定報告朝廷,論功行賞!”
眾將士面面相覷,不肯輕易相信虞允文的話,虞允文是個書生,最大的本事就是能說會道,他在軍營滔滔不絕講了很多鼓舞士氣的話,士兵們都讓他說動了,紛紛叫嚷著和金兵決一死戰。
就這樣,虞允文趕緊組織步兵、騎兵整頓好隊伍,排列陣勢,又把江面的宋軍船只分為五隊,一隊在江中,兩隊停泊在東西兩岸,另外兩隊埋伏在港汊里做后備隊。
沒想到,虞允文剛帶人布置好,完顏亮就親自指揮幾百艘大船,滿載金兵向南岸而來,沒過多久,完顏亮帶著大軍登岸出擊。
這邊,一個沒上過戰場的書生虞允文帶著步兵出擊,當他看向部將時俊的時候,虞允文堅定地說:“你的膽略聞名四方,如果你不能上陣殺敵,和軟弱的人沒有什么區別!”
話畢,時俊揮舞著雙刀,帶頭殺入了敵陣中,士兵們士氣大漲,盡管只有一萬多人,他們仍舊帶了必勝的決心。
金兵一下子也被宋軍嚇到了,明明他們得到的消息,這是一支沒有主帥的軍隊,他們怎會有如此大的力量。
另一邊的江面上,宋軍的戰船也朝著金軍的大船沖去,敵軍的戰船一個個被沖散,要知道,宋軍的船大多都是搖櫓的海鰍船,這種船的船身比一般的船要大很多。
而且十分堅固,在水面上的速度也很快,宋軍憑借這種優勢,將金軍的平底渡船打的人仰馬翻。
況且金軍的船本來就不適合在海上行駛,根本經不起宋軍大船的一撞,因此,南宋水軍很快就設立防線將金軍的船圍困在江面上,經過猛烈的撞擊,不一會敵船便都被擊沉了。
但還是有幾千敵軍沖上了南岸,虞允文親自上陣指揮殺敵,經過反復的廝殺,這幾千敵軍一部分繳械投降,其余人則是被殲滅。
這個時候,有幾百名散兵來到了采石,虞允文一見,趕忙將他們組織起來,給了他們旗鼓,讓他們打著旗幟,敲著鼓,繞道江邊來。
一時間,喊殺聲震天響地,南宋的旗幟也在天空中飄揚,這些人一直在搖旗助威,完顏亮得知消息后,心下大驚,以為宋軍的援兵到了,慌忙帶著殘兵撤退。
這一次,金軍大敗,宋軍僅用了一萬多人就打敗了完顏亮的主力部隊,可謂是一場大捷,至此,完顏亮從采石過江的想法宣告失敗。
金軍這邊吃了敗仗,完顏亮大怒,回去后便將逃跑的士兵全部處決,金軍上下人心惶惶。
這一次,宋軍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虞允文知道,完顏亮絕不會輕易認輸,他肯定還會再一次帶領大軍攻打。
于是,虞允文下令,將戰船的隊伍分為兩隊,一隊去上游,一隊留在渡口,等到天光大亮之后,完顏亮果然又派大軍前來渡江。
虞允文趕忙指揮兩隊戰船前后夾擊,狙擊所有敵船,這下完顏亮的幾百只戰船都被困在了江心和渡口。
虞允文再一次下令放火,燒他個片甲不留,氣急敗壞的完顏亮只好棄了這里,轉道向揚州渡江。
這時候,主將李顯忠終于帶兵趕到,虞允文趕忙找到李顯忠,說:“敵人在采石失敗后,一定會到揚州去渡江的,但對岸京口(鎮江)根本沒有防備,情況危急,您在這守著,我得去那邊應戰?!?br/>
于是,李顯忠調了一萬多的人馬給虞允文,各路人馬也紛紛征調去往鎮江,水軍已經完全控制了江面,虞允文坐等完顏亮大軍來襲。
得知消息的金軍趕忙上報給完顏亮,完顏亮怒不可遏,叫囂著要攻打宋軍。
但是經過采石一仗的金軍,都知道強攻是攻不下來的,因此有些將士暗地里商量著如何逃走,可惜被完顏亮發現,他當即便下了死命令:所有叛逃者,一律處決,明天全軍渡江,畏縮不前者就地斬殺!
如此殘酷的軍令,引起了眾將士的憤怒,還沒等到第二天渡江,當天夜里,兵馬都統領耶律元宜就聯合幾位大將,起兵反叛,沖進完顏亮的大帳中,聯合殺害了他。
后來,耶律元宜退軍30里,派人到京口議和,最終宋金之間的戰斗因為完顏亮的死亡而停止。
采石之戰大捷,僅憑一介書生,這樣的消息傳回南宋朝中的時候,眾人皆驚嘆不已,宋高宗對虞允文很是滿意,次年便升了他的官,讓他擔任了川陜宣諭使。
在這場大戰勝利后,守在京口的老將劉锜,緊緊地握著虞允文的手說:“朝廷養兵三十年,我們面對敵人沒有任何辦法,如今大功出在一個書生身上,我當真是要羞愧死了?!?/p>
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采石之戰,沒有大將坐鎮,甚至只有一萬多的兵力,這場大捷來之不易,就連毛主席都夸贊:“偉哉虞公,千古一人”!
現在想想,如果當初沒有虞允文穩定軍心,沒有他指揮作戰,金軍的大船早就越過了大江,哪還有南宋后續一百年的歷史。(來源:趣叭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