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百川
在當今社會,婚姻本應是兩顆心的相知相守,是兩情相悅的水到渠成,然而,高彩禮這一陳規陋習卻如一座沉重的大山,橫亙在許多青年男女的婚姻之路上,讓無數家庭愁眉不展,也讓本該美好的婚俗蒙上了厚厚的塵埃。
高彩禮的危害性,早已不言而喻。它讓婚姻的天平失衡,一頭是沉甸甸的金錢,一頭是被擠壓得幾乎喘不過氣來的愛情與親情。那些因彩禮而結不成婚的農家子弟,背后是一個個家庭的愁苦與無奈。他們本是家庭的希望,卻因彩禮的重負,只能望婚興嘆,甚至背上沉重的債務。
婚姻,本應是兩顆心的相遇與相知。《朱子家訓》:“嫁女擇佳婿毋索重金;娶媳求淑女,毋求厚奩。”婚姻的真諦,在于人品與感情,而非金銀財寶的堆砌。孔子也講“禮之用,和為貴”,禮的本質是為了營造和諧,而不是制造矛盾與紛爭。然而,如今的高彩禮,卻讓這種和諧蕩然無存。它讓婚姻變成了一場金錢的交易,讓愛情在金錢面前變得不堪一擊。這樣的婚姻,失去了它應有的溫度與純粹,變得冰冷而功利。
然而,在我們為高彩禮之風苦惱之時,拿督吳標生博士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吳博士是馬來西亞詩巫著名的華僑、社會活動家,他愛國愛鄉,充滿正能量。他祖籍福建省閩清縣佳垅村,毗鄰永泰霞拔鄉。今年五月份回鄉時,他聽說閩清、永泰等地的農村,彩禮竟漲到三十多萬元,許多農家子弟因湊不出這筆錢,結不起婚,家庭愁苦,社會也埋下隱患。吳博士憤慨疾呼:“中國彩禮風俗陋習一定要改,陋習不改,小家難安。”他以身作則,三個女兒出嫁都不講彩禮,都以真情為本、以相知為重。他的弟弟吳標進兒子結婚,也踐行了這一理念,展現了新時代婚姻觀的文明與擔當。吳博士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婚姻的本質在于情感與品德,而非金錢的多少。
同根同源的馬來西亞華人,他們堅守著中華文化的根,摒棄了陋習的弊病。在他們的婚姻中,彩禮只是象征心意,不強索硬要;婚禮注重傳統禮儀,如敬茶、訓誡等,強調的是孝道親情,而非金錢的味道。婚宴更是樸素務實,注重親人歡聚一堂,心意真誠,花費有限。他們將喧鬧的酒桌應酬,換成了對祖先的告慰與感恩,讓婚姻回歸到了最純粹的本質。他們的實踐證明,彩禮不必傷筋動骨,禮儀無需鋪張浪費,夫妻同心協力,才能真正把日子過好。
“真情為本觀念新,不講彩禮不愛金”,破除高彩禮陋習,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黨員干部、青年團員、公職人員都應帶頭不講彩禮,踐行“低彩禮”甚至“零彩禮”,為社會和諧發展樹立良好的榜樣。村里可制定《村規民約》,明確彩禮上限,簡化婚宴流程,并設立“紅黑榜”,對節儉辦婚的家庭予以表揚,對鋪張浪費的行為進行警示。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多講《朱子家訓》的道理,讓孩子們從小樹立正確的婚姻觀。鄉村也應多展示傳統婚禮的莊重,如開展集體婚禮等活動,讓大家明白,公婆和睦,遠勝過高額彩禮;夫妻同心,勝過豐厚嫁妝。黨委政府也應發揮政策引導作用,對踐行“低彩禮”“零彩禮”的家庭,優先評為“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并給予技能培訓、產業扶持等實惠,探索用榮譽表彰鼓勵節儉之家,讓好風氣有榜樣可學。
“愛情貴在真心,婚俗貴在文明。”讓我們砸碎“金枷鎖”,牢記古訓“毋索重聘”,效仿南洋“重情輕財”的新風,學習吳標生博士的榜樣力量。愿天下有情人,都能掙脫彩禮這座大山,攜手共筑愛巢;愿我們的社會,能掃除陳規陋習,重煥禮義之鄉的榮光,讓婚姻回歸到最純粹的本質,讓愛情在真情與相知中綻放出最絢爛的光彩。
來源| 閩清縣人大常委會
閩清檢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