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的一篇文章還沒改完,恰逢高考將至,今天就重溫一篇與之有關的舊文,我猜很多新讀者都沒看過,這次我新增了一點材料,學習一個鄧公的拍板藝術。
鄧公做事有一種氣魄在,這個氣魄很大程度體現在他拍板的時候。比如,拍板恢復高考。
這個改變無數人命運的考試,在當初決策時卻是不容易的。這個過程中,尤其表現出鄧公的拍板藝術。他是怎么拍的呢?
01
眾所周知,高考是在1977年的冬天恢復的。不過,鄧公早在1975年就想拍這個板了。
那一年的9月26日,他聽取耀邦同志等匯報中國科學院的工作。根據《鄧小平年譜》記載,在匯報進行中他“多次插話發表意見”。雖然聽的是科學院匯報,但他發表的意見許多是關于教育的。其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
一點外語知識、
數理化知識也沒有,還攀什么高峰?中峰也不行,低峰還有問題。
這說的是誰呢?他指的不是某一個人,而是當時大學的生源質量。
這就要回顧一下歷史了。
從1972年起,我國的大學招生開始采用一套新辦法。招生的主要對象是具有二至三年以上實踐經驗的優秀的工農兵,招生的方式不是考試,而是被概括為十六個字:
自愿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復審。
通過這套招生辦法進入大學的學生,被人們稱作“工農兵大學生”或“工農兵學員”。
圖為當年歡迎工農兵學員入校的場景。
盡管工農兵學員中也涌現出不少佼佼者,但當時生源整體的文化基礎實在令人擔憂。據1972年5月北京市11所高校的調查,在校學員入學前文化程度達到初中以上的僅占20%。
更為糟糕的是,這種招生辦法還滋生了不少“走后門”的情形。
武漢大學的老校長、曾經擔任過教育部高教司司長的劉道玉先生,曾舉過一個例子:著名作家熊召政,1976年時他是湖北某縣的一個知青,因為表現好,群眾推薦他上大學。但是到了縣里,書記不同意,還赤裸裸地說:
你明年去,今年我兒子要上。
在眾多沒有背景和關系的知識青年當中,就流傳出一句話,叫“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造成問題的根源就是在一些地方,招生的“十六字方針”被濃縮成了“四字方針:領導批準。
他們這樣啊是不行的!在1975年那次談話中,小平就不無憂心地說:
我們有個危機,可能發生在教育部門,把整個現代化水平拖住了。
可惜的是,這次談話后不到一年時間,小平就再次被打倒。這次恢復高考的板就沒有拍成。
02
一次拍不成,那就再來一次。拍板也要有契而不舍的精神。
時間來到了1977年,鄧小平第三次復出。復出之后,首先要抓什么呢?不久前“四人幫”剛被粉碎時,耀邦同志曾獻出治理國家的三條建議:
停止批鄧,人心大順。冤獄一理,人心大喜。生產狠狠抓,人心樂開花。
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里再現了這個情節。鄧公在聽說耀邦同志“隆中三對”時,沒有說話,而是端起酒杯微笑著抿了一口。
這三個都是好建議,但鄧公還是決定先從教育入手,他主動請纓分管教育和科技,這樣就名正言順了。他說:
十年沒有好好上課。不考試怎么行。
但是就在他正式復出之前,教育部已經開完了當年的招生工作會議。參加這個會議的同志們也很難:是繼續執行“文革”中的做法呢,還是重新啟動高考?
就當時的氛圍來說,照舊是萬事太平,而改變就意味著風險。誰又愿意主動承擔風險呢?
招生會議開了足足半個月,最終決定按老辦法執行。不過,教育部還是邁了一小步,決定當年通過考試招應屆高中畢業生4000到10000人。但這個比例很小,只約占全國招生總數的2%-5%。真的就只有一小步。
鄧公這時候也講了點技巧,他沒有一上來直接推翻既有的安排,他要另外開一個會。這個會,就叫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
03
現有的資料顯示,其實在這次座談會召開之前,鄧公已默認1977年恢復高考已經來不及,他是打算第二年再干。
轉機就在這次座談會上。參加座談的是一個33人的名單,里面幾乎都是學術界的大咖:數學家蘇步青、吳文俊,物理學家周培源、王大珩、生物學家童第周、鄒承魯等等。
鄧公與參加座談的代表合影。
會議連開五天,鄧小平基本全程參與。為了讓專家們敢說話,他一上來就給大家發“定心丸”:
這里沒有棍子,鋼鐵公司、帽子公司、鞋子公司,三個 “公司”都要
丟掉。
回看他們的開會記錄,是很微妙的。在會議的頭兩天,鄧公似乎數次有意把話題引向“選拔人才”,但誰也沒有點出“高考”這個字眼。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領導藝術。盡管領導心里可能已有想法,但他依然希望有人能率先說出這個想法。從別人嘴里先說出來,效果和含義是大不一樣的。
打破這個僵局的同志叫查全性。
在參加會議的代表里,他的資歷不算老,年齡也不算大,當時只是武漢大學的一位副教授。在發言時,他強烈批評了現行招生制度的嚴重弊病,一針見血地指出:
不是沒有合格的人才可以招收,而是現行制度招不到合格的人才。
知識分子的特點就是,只要有人掀開門簾子,大家就都敢往里進了。查全性的發言引起老教授的集體共鳴,大家紛紛表示支持 :建議下大決心。
專家們強烈的意見,讓鄧小平“不得不”馬上表態。他轉向身旁的教育部部長劉西堯同志,試探性地問:
今年改,恐怕已經來不及了吧?
劉部長思考了一下,表示推遲半年招生的話,還來得及。那既然教育部長都表態了,鄧公就果斷拍板:
如果來得及就從今年
開始改,不要耽誤。
會場頓時響起一片掌聲。坊間后來的說法,鄧小平決定恢復高考,只用了二十分鐘。果然是感覺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
圖為教育部報告與鄧小平批示。
04
鄧公的拍板藝術,歸結起來就是一句話:會拍板、敢拍板,不亂拍板。
許多的決策過程哪怕快,卻依然有醞釀的過程,其中包括征詢意見、凝聚共識的步驟。這就不是亂拍板。哪怕自己心中已有定見,但仍需要驗證這個定案對不對、是不是能得到支持。
可能有讀者會問,為什么你就認為鄧公心中早有定案呢?有一個細節可以表明。
在那天的座談會上,在大家意見統一后,他便建議修改原來的 “十六字方針”。最年輕的會議代表、中科大的助教溫元凱建議改為 :自愿報考、單位同意、統一考試、擇優錄取。
鄧小平聽后,覺得第二句還有點問題,他說:
考生很好,要報考,隊里不同意,或者領導脾氣壞一些,不同意報考怎么辦?我取四分之三,不要這一句。
如果不是事先有了解和思考,是不會當即就脫口而出的。
05
拍板完了,但事情還沒有完。我們這里的事情,一貫是拍板占一小半,落地占一大半。
座談會開完之后,教育部按照要求第二次召開當年的招生工作會議。在這個會上,與會人員爭論不休,會期一拖再拖。有參會人員還專門寫了一首打油詩:
招生會議兩度開,眾說紛紜難編排,雖說東風強有力,玉門緊閉吹不開?
聽到這個消息,鄧小平不得不再次表態了。他把教育部的同志召集起來,挑明地講了一段話:
你們還沒有取得主動,至少說明你們膽子小,怕又跟著我犯錯誤。你們要放手去抓,大膽去抓,要獨立思考,不要東看看,西看看?
鄧小平講這個話是1979年9月19日,講完幾天之后,新的招生文件定了稿。
在當年冬天,全國570萬考生進入到了重開的高考考場。他們中有工人、農民、戰士,還有很多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有的來考試之前,剛剛放下干活的鋤頭,或是剛奶完懷里的嬰兒。
今天的我們恐怕很難體會,那種將過去的壓抑和未來的希望,都傾瀉在一張考卷上的滋味了。
恢復高考,讓社會的知識風氣煥然一新,是鄧公在年輕人中贏得聲望的關鍵一舉。任何改革創新的事業,都必須贏得年輕人。現在回頭看來,他選擇先抓教育這是一個絕佳的突破口。
1979年7月,他在安徽黃山巧遇復旦大學的大學生。其中兩位同學激動地告訴他,她們當過工人但是從來沒放棄過學習,是高考的恢復才獲得重新學習的機會。聽完他們的講述,小平同志說:
你真不容易!
雖然他說得很淡,但從那天與大學生們的合影中,看得出鄧公是非常高興的。
寫這篇文章時引用的許多講話,都出自一本書叫《鄧小平決策恢復高考講話談話批示集》。里面收錄他的不少原文原話,都是關于知識、教育、人才的,現在讀起來還是覺得非常生動。
其中核心的思想歸結起來,就是無論國家還是個人,最終都是通過知識來改變命運的。
雖然時代和環境變了,高考沒有過去那么逆天改命的效力,但它依然是中國目前最公平的上升通道,它的最底層那個“知識改變命運”的邏輯也沒有變。
劃重點:最終是知識改變命運,不一定是考試改變命運哦。所以,要高考的朋友也不用太緊張呀。
祝:金榜題名,一致通過!
參考資料:
鄧小平決策恢復高考回顧,教育史研究
口述改革歷史,廣東經濟出版社
恢復高考追憶中的分歧與辨正,教育與考試
訪黃山“偶遇”小平的女大學生王曉望,黃山風景區官網
關注這個傳達室
更容易看到我的推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