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連日炮轟特朗普之后,特朗普終于爆發——以他的性格,能忍到此時已是奇跡。一場社交媒體上的唇槍舌戰瞬間點燃,昔日盟友互相揭短、翻舊賬,毫不留情。
誰能想到,僅僅數月前,馬斯克還是特朗普身邊的第一紅人?彼時共和黨內部甚至戲稱他為“美國總理”——一個并不存在的頭銜,卻道出了他當時在特朗普麾下“一人之下”的顯赫地位。
忍無可忍的特朗普
馬斯克直斥特朗普“忘恩負義”,聲稱沒有他的鼎力相助,特朗普入主白宮之路絕不會如此順遂。
特朗普對此嗤之以鼻:“沒有馬斯克,我照樣贏。”
然而各方分析普遍認為,在去年大選中,特朗普能橫掃關鍵搖擺州,馬斯克居功至偉。他不僅投入巨額資金,更憑借其社交媒體帝國的強大影響力,精準動員了關鍵選民群體。
特朗普勝選后給予馬斯克的超規格禮遇,恰恰證明他認可馬斯克的貢獻。只是這份功勞,終究未能為馬斯克在白宮權力核心中兌換一張穩固的交椅。
從炮轟到試探:馬斯克的急轉彎
隨著馬斯克領導的“政府效率部”大刀闊斧削減開支,他與其他核心閣僚的矛盾日益尖銳。在這場權力博弈中,特朗普最終選擇了后者——治理國家,他更需要一個穩定、協作的內閣班子,而馬斯克的角色,逐漸顯得無足輕重。
這印證了政治場上顛撲不破的法則: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當初馬斯克因利益押注特朗普,今日也因利益與其分道揚鑣。
導火索是特朗普力推的“大而美”法案。馬斯克起初未細究內容,甚至為其站臺鼓吹。一旦發現其中條款嚴重損害自身商業利益,態度瞬間逆轉。但此時他在白宮的影響力已所剩無幾,特朗普亦無意挽留。馬斯克憤然離場后,立刻高調呼吁國會阻止法案,此舉在共和黨內掀起軒然大波。
利益驅動:馬斯克轉向的冰冷邏輯
特朗普對馬斯克的“背叛”深感失望與憤怒,他平生最恨此舉,清算起來也從不手軟。他更傾向于認定,馬斯克對法案問題心知肚明,卻偏選在離職后才發難,純屬故意給他難堪。
特朗普的報復來得迅猛而直接:威脅取消美國政府與馬斯克旗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所有合作,“徹底省下這筆開銷”。
馬斯克的反擊同樣強硬:若特朗普真敢動手,他就讓承擔關鍵太空運輸任務的“龍”飛船直接退役。美國本土的太空活動將因此陷入癱瘓——后果幾何,特朗普自己掂量。他甚至放話稱特朗普“需要被彈劾”。
當然,彈劾議程早有民主黨人推動,但共和黨掌控國會兩院,成功希望渺茫。這更像是馬斯克泄憤的姿態。
影響力碰撞:當兩個“頂流”走向對立
馬斯克與特朗普,皆深諳操縱美國輿論場之道,都是情緒輸出與動員民眾的大師。
兩人結盟時,力量疊加,產生了驚人的選民動員效應,共同鑄就了特朗普的壓倒性勝利。這也導致雙方對彼此的“社交媒體戰斗力”產生了誤判,都堅信自己才是勝選的關鍵先生。如今正面交鋒,火力全開,才發現對方絕非易與之輩。
這場口水仗僅是序曲。特朗普是否會動用行政資源兌現威脅,重創馬斯克的商業帝國?馬斯克又將如何出招,給特朗普制造更大麻煩?這才是真正的重頭戲。當前態勢已滑向“不死不休”,除非一方妥協認錯,否則難以善了。
醒悟的代價:馬斯克被迫轉向
最新動向顯示,率先釋放和解信號的,竟是馬斯克。這雖在預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
與特朗普對抗,馬斯克收獲的僅是短暫噱頭,付出的卻是沉重代價。更關鍵的是,他已徹底開罪民主黨,如今又站在了特朗普和共和黨的對立面。民主黨不會因他與特朗普反目就冰釋前嫌,反而樂于坐山觀虎斗,伺機漁利。
眼下,馬斯克在美國輿論場陷入空前孤立。長此以往,連他龐大的商業帝國都可能動搖根基——股東們需要的是他專注于創造利潤,而非在政治泥潭中越陷越深。
馬斯克的服軟,是政治現實下的清醒抉擇。他終于意識到,這場對抗注定無贏家。只是,以特朗普的性格,會輕易接受這遲來的橄欖枝嗎?政壇的裂痕一旦撕開,彌合談何容易。這場始于利益的結盟,最終在利益的絞殺中,留給兩人的,恐怕只有一地雞毛和深重的教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