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頭腦 No.59
Roger Federer
圖片來源:法國網球公開賽
身為男子網壇歷史上首位實現“20冠”偉業的球員,也是公開賽時代奪冠最多的男選手之一。費德勒再次現身,是在上周一。
2025年5月26日凌晨,法國巴黎羅蘭加洛斯球場上,法網組委會為納達爾舉行了一場致敬儀式。費德勒、德約科維奇、穆雷集體現身,他們陪伴納達爾與球迷們一起出息了這場活動。四巨頭同框,所有人都紅了眼睛。
尤其是納達爾與費德勒。持續18年的“費納決”——他們是對手也是最懂彼此的朋友。納達爾曾直言:“我和費德勒分享了那么多美好的時刻,在費德勒的退役之后,一部分的我也會隨他離開。”
2022,拉沃爾杯賽場上,費德勒完成了他職業生涯的最后一場比賽。他哭了,納達爾也哭了。
從1998年開始,到2022年退役,費德勒用球拍開創了一個偉大時代。他以一己之力加上他的對手們,把網球這個本來“高端、小眾”的體育項目,變成了頗受一個大眾關注的項目。
聚焦費德勒,他在場上不爭不吵,不摔球拍、和對手真誠友善、打法優雅且攻擊性十足,真誠回應每一個贊助商的需求……費德勒的力量和技術的結合趨于完美。
聊到費德勒就繞不開納達爾,特別是2008年溫網賽場上的那一幕。惜敗納達爾的費德勒黯然傷神眼淚。而在這之前,費德勒在溫網實現了驚人的“五連冠”。
《紐約時報》資深網球記者、追隨報道費德勒20多年的克里斯托弗·克萊里重磅力作,包含了作者與費德勒本人及其對手、家人、教練、隊友、朋友等不同視角的深入訪談,提供了其他書籍難以達到的獨家視角。
克萊里曾在費德勒剛出道時就斷言,費德勒能成為一名偉大的球員,并且從那時起,就與費德勒結下了一段長達二十多年的友誼。
費德勒&納達爾
以下內容摘自《大師費德勒》
如果說費德勒球風優雅,給人一種四兩撥千斤的輕松與平穩,那么納達爾則肌肉結實、熱情似火;如果說費德勒有一種帶著古典意味的飄逸,那么納達爾則體現出一種粗獷且前衛的美感;如果說費德勒意味著傳統的持重,那么納達爾則意味著年輕的激情。
他們倆的賽前準備過程也大不相同。
2006年,世界排名第四的美國選手詹姆斯·布萊克在印第安維爾斯杯的半決賽上打敗了納達爾,卻在決賽中輸給了費德勒。布萊克對我說:“這兩人在球員更衣室的表現可真是太有趣了。他們倆毫無疑問都是非常偉大的球員。
但是,納達爾在賽前會帶上自己的博世耳機,在更衣室里跑來跑去,又是小跑沖刺又是活動手指,就像是一頭被困的猛獸正在等待出籠的機會。
第二天,換費德勒與我對陣。我和他坐在休息室一起聊天。他那會兒剛剛在瑞士買了塊地準備建房子。他和我講他和米爾卡的房屋構想,等等。那個感覺就像是我們倆接著并沒有什么比賽,而是安逸地坐在一家咖啡館里無所事事地閑聊,要多平靜就有多平靜。”
然而,不只是納達爾,這兩人在球場都孔武有力。事實上,就好像突然打開了一個開關,兩個人會突然投入戰斗,成為具有鋼鐵般意志的奪冠斗士。
只不過,費德勒是直到上場前一刻才會有這種轉變。或者說,費德勒的轉變自上場開始,而納達爾則早在更衣室里就開始了。
“我覺得人們總是低估了費德勒的殺氣,”布萊克說,“因為他在賽前一直都特別放松。他會和你說,‘來,過來看看我們瑞士的美麗鄉村,‘哇,好美’之類的。可是,只要一上場,他一點兒也不手軟。整個人的狀態就是:‘我必須贏’,但是他看上去一點也沒有熒幕硬漢洛基·巴爾博亞的樣子。”
納達爾有著一整套“戰前”儀式。他一跳一跳地從體育場的通道上跑出來,帶給人一種戰士上場的感覺,虎虎生威,令人生畏。費德勒則更像是“007”系列電影里的隱形殺手,盡管出手致命,卻在觥籌交錯、談笑風生間絲毫不顯山露水。
納達爾和費德勒雖然行事風格迥異,但兩個人卻有著極大的相似之處:既大開大合又細致入微。他們倆為人敏感、善解人意、家教嚴格、注重禮儀。在與他人握手時,他們絕不敷衍了事,注重眼神交流;對于他人的付出和恩惠,他們也都銘記于心。
費德勒的座右銘是:“成為重要的人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與人為善。”
納達爾及其家人則信奉:“你之所以特別并非因為你是誰,而是因為你做了什么。”
2008年溫網,費德勒屈居亞軍
費德勒和納達爾都是足球愛好者,都曾有望成為職業足球運動員。
盡管兩人都在16歲左右結束了學業,但是在追求網球的榮耀之路上始終抱有一顆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倆都與自己的父母關系親密,且在年少時都遇到了一位職業發展未能如愿卻熱愛網球的前職業選手做自己的良師益友。甚至,他們倆遇到的體能訓練師也很類似。
不論是費德勒的皮埃爾·帕格尼尼還是納達爾的瓊·福卡德斯(Joan Forcades),他們都是能夠通盤考慮、目光長遠、打破常規的人,他們都喜歡在幕后默默工作,而不是在舞臺上表演。帕格尼尼與來自馬略卡島的兼職老師福卡德斯都意識到,傳統的體能訓練對費德勒和納達爾來說并不理想。
他們都選擇避開傳統的體能訓練項目,譬如長跑和舉重,轉而將注意力放在如何讓運動員熟悉和掌握網球特有的一停一頓的擊打節奏上。“差不多有20年沒見過費德勒長跑了。”伊夫斯·阿萊格羅后來有一次說。
2008年溫網決賽后的費德勒
在一個更為基本的層面上,費德勒和納達爾都成長于一種注重平等的文化氛圍中。這種不強調突出個人的價值觀使得他們不把出名后的自己太當回事兒。與此同時,這種文化基調也使得費德勒在瑞士的家人和納達爾在西班牙馬略卡島的家族都免受由于過度關注而引發的打擾與騷擾。
費德勒在2008年的溫網開賽后以未失一盤的成績一路橫掃進入了決賽,而納達爾打入決賽前也只是丟了一盤而已。“費納爭霸”再次開啟。“這是一場人人翹首以盼的決賽。”費德勒說。這場比賽幾乎囊括了所有的夢幻元素。
費德勒和納達爾在2008年的溫網之爭絕對是網球史上最驚心動魄、最蕩氣回腸的一場比賽。費德勒夢想著能第六次成功問鼎,以此打破由博格創造的溫網五連冠的紀錄。
與此同時,納達爾則盼著自己能首次在溫網奪冠,成為繼博格之后溫網和法網的雙料冠軍。
就在那個溫網爭霸落幕的夜晚,當納達爾在全英俱樂部的草地上自豪地舉起金杯時,費德勒也悵然若失地舉起了手中的銀盤。
場上的閃光燈在那一刻照亮了他們的臉龐。
在這個網球熱再次席卷全球的時代,費德勒的故事依然激勵著無數年輕人。
當新一代網球選手站在大滿貫的賽場上,他們或許會想起那個曾經在草地上翩翩起舞的瑞士人。
想起他優雅的單手反拍,想起他冷靜的比賽氣質,想起他教會世界的關于如何優雅地追求卓越的一切。
本期策劃:Burt
編輯:蘆丁
CHEERS CHEERS CHEERS
BD@cheerspublishing.com,
拜托點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