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時間內促成俄烏雙方立即達成停火比較困難,讓雙方隊員扭打一會兒再介入?!?/p>
2025年6月5日,白宮橢圓辦公室里,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接待來訪的德國總理默茨,在談及俄烏問題時,特朗普用冰球比賽的比喻,解釋他處理俄烏沖突的策略。
“現在讓俄烏?;??難嘞!我給你們打個比方啊,這就像冰球比賽里倆隊員抄起球桿干仗,裁判要是急著沖上去拉架,反而容易被誤傷。我這裁判得等他們扭打一會兒,等雙方都打累了、打得沒勁兒了,再過去把人分開——這才叫會當裁判!”
這話要是從菜市場大媽嘴里說出來,頂多是茶余飯后的談資;可從美國總統、全球矚目的人口中蹦出,就顯得格外刺眼,更何況還是這種級別的見面會。
冰球比賽中的斗毆是規則允許的“表演”,裁判的放任是為了維持比賽的觀賞性。但將真實戰爭等同于體育賽事的暴力美學,不僅是對生命的漠視,更是對國際責任的逃避。真實的傷亡數據遠超官方統計,特朗普的輕佻言論無異于往傷口上撒鹽。
落地窗外玫瑰園的陽光灑進白宮,而此刻的烏克蘭正拉響防空警報,基輔上空傳來爆炸聲。
就在幾個月前,這位總統還信誓旦旦向媒體宣稱:“我們非常接近達成協議,大部分主要議題都已敲定!”更早的競選時期,他甚至放話要“24小時解決俄烏沖突”,如今卻變成了再觀望觀望。
從“速戰速決”到“坐山觀虎斗”,特朗普的俄烏劇本竟然徹底反轉!
如果我們把特朗普關于俄烏沖突的言論放在時間軸上看,簡直就是一部精彩的變奏曲。
2024年大選期間,特朗普多次宣稱,如果他當選總統,將在“24小時內”結束俄烏沖突。這個承諾成為他競選期間最大的外交政策賣點之一。
然而2025年1月20日就職鐘聲敲響,白宮戰情室仍是靜悄悄。現實無疑給了他一記響亮的耳光。
到了今年4月,特朗普在接受《時代》周刊專訪時,對這個“24小時承諾”做出了解釋。他說:“我那是一種比喻式說法,而且是為了表明觀點的夸張表達,顯然,大家都明白我當時那么說是帶著玩笑性質的。”
原來,那個斬釘截鐵的承諾只是一個玩笑,一個夸張表達。
5月,特朗普曾分別與普京和澤連斯基通話,隨后迅速宣布俄烏將“立即開始?;鹫勁小?。僅僅過了幾天,這個承諾就被證明是空中樓閣。
戰場上的現實就是對特朗普言論的無情打臉。盡管特朗普多次聲稱 “和平進程已全面開啟”,但俄烏雙方的軍事對抗仍在升級。近期,俄軍對烏克蘭發動了自沖突爆發以來最大規模的無人機襲擊,烏軍作為回應發起 “蛛網行動”,重創俄戰略空軍基地。這種 “以戰促和” 的策略,使得?;疬b遙無期。
再看6月這個時間節點,特朗普在德國總理面前說出這番話,時機選擇頗具深意。
畢竟默茨此次訪美,很大程度上就是希望特朗普能夠兌現競選承諾,盡快結束這場讓歐洲備受煎熬的沖突。他在會見中稱特朗普是停止俄烏沖突的“關鍵人物”,同時要求特朗普對俄施加更多壓力。
但特朗普的回應卻讓默茨失望了。不僅沒有承諾加大對俄制裁力度,反而表示要讓俄烏雙方“再打一會兒”。
這種表態無疑是在告訴歐洲盟友:別指望美國會為了你們的利益而急于結束沖突。
這場“冰球裁判”言論,讓人不禁感嘆:是一場鬧劇,還是一場悲?。?/p>
從“24小時和平”到“讓雙方扭打一會兒”,特朗普的轉變不僅暴露了他對俄烏沖突的復雜性缺乏深刻理解,也讓國際社會對他的外交能力產生了深深的質疑。
也許這是一場政治行為藝術:特朗普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掩蓋了國際政治的復雜性,用“務實”的外衣包裹了“拱火”的本質,用“自嘲”的語氣轉移了對美國責任的追問。
但觀眾早已不是傻子。當他說“等扭打一會兒再?;稹睍r,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前總統對國際局勢的無知;當他說“之前能解決”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政客對選民的欺騙;當他說“我是中立裁判”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國家對本國利益的赤裸裸維護。
把自己比作裁判,就像個徹頭徹尾的旁觀者,完全是“看熱鬧不嫌事大”;把戰爭當做利益,只想著怎么給自己“造勢”,而完全不顧及戰火背后無數無辜生命的代價。
俄烏沖突什么時候能?;??答案不在特朗普的“裁判”比喻里,更不在美國的“戰略考量”里,而在雙方對和平的渴望里,在國際社會推動政治解決的行動里。至于特朗普?他或許更適合回自己的高爾夫球場,繼續當那個對著媒體揮舞“懂王”標語的退休商人——畢竟,國際政治不是冰球比賽,更不需要“會打拳的裁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