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是否與柬埔寨開戰呢? 如果開戰,這可能是最壞的結果。
兩國的局勢持續惡化中,目前柬埔寨單方面認為泰國已關閉邊境(意思是泰國在主動搞事)。
同時兩國的民粹主義也正在膨脹,這可能對緩解局勢幾乎沒有幫助。
而泰國方面則表示,當前的措施為軍隊接管邊境口岸管理,同時對口岸進行部分出入境限制,而并非完全關閉邊境。
面對緊張局勢,雙方均未放棄和平談判。泰柬聯合邊界委員會原定于6月14日召開會議,討論彼此退至2024年談判時的“既定位置”。柬埔寨議會已批準提交ICJ,尋求法律終局。馬來西亞及中國也曾介入調停,希望通過區域安全機制化解危機。然而,泰國政府并不承認ICJ在此事上的管轄權,強調“任何裁決須雙方同意”才具約束力,導致法律與外交路徑難以迅速達成共識。
二、戰爭可能性分析
1. 軍事力量對比與地理制約
泰國軍費開支位居東南亞前列,擁有約3.9萬現役軍人及較完善的陸軍機動化裝備;柬埔寨雖然近年在外援幫助下增購裝備,但總兵力及作戰動員能力相對有限。兩國邊境地形以叢林山地為主,部分地區僅能以步兵小隊進行機動,后勤補給困難。即便爆發大規模正面沖突,后勤線拉長且叢林伏擊風險高,雙方都無意在此類惡劣地形投入重裝機械,令全面戰爭成本大、收益低。
2. 地緣政治與地區安全框架
作為東盟成員國,泰柬均受“不干涉內政”原則約束,東盟峰會及東亞峰會均強調通過對話與多邊平臺解決爭端。美國雖在區域擁有戰略利益,但對泰國和柬埔寨的邊界事宜多持“支持和平解決”立場,不會輕易軍事介入。
3. 國內政治考量與民族情緒
泰國現任政府在選舉中面臨民族主義浪潮,民眾對邊境主權問題高度敏感;任何軟弱姿態都可能被國內反對派借題發揮。柬埔寨方面,執政黨為鞏固政權,也需展現“捍衛國家尊嚴”的強硬立場,故會利用ICJ訴訟與邊界對峙來轉移對經濟社會議題的關注。雙邊領導人在面子與支持率壓力下,均不愿示弱,但更不希望因邊境沖突導致國內經濟受創,特別是旅游業和跨境貿易。
4. 結論:戰爭可能性評估
綜上所述,盡管雙方邊境火藥味濃厚,且小規模交火事件不斷,但爆發全面戰爭的可能性極低。主要緣由有三:一是成本高昂且無明顯戰略收益;二是東盟及大國均偏好通過外交與法律途徑降級危機;三是兩國國內均需穩定市場經濟環境,避免沖突擴大化。未來,區域小規模摩擦或隨民族主義情緒反復出現,但如能維持對話渠道并按2024年提案實現有限退讓,邊境沖突將更多停留在“警告與試探”層面,而非演變成全面戰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