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杜牧的這首詩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那么楊貴妃吃的荔枝從哪里來,又是通過什么路線運到長安的華清宮?
“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新唐書.后妃上》
這是正史的記載。楊貴妃吃的荔枝,采用是飛騎接力傳送的方式運輸,在還沒有變味的情況下就送到了京師。
我們來看看荔枝的保鮮期,在沒有任何保鮮措施的情況下,一天變色,兩日香淡,三天就變味。鮮果放在冰箱里的話,也只能保存七天。
在唐朝,即使全程用冰袋保鮮,荔枝也必須在七天之內送到長安,以當時的制冰和儲冰的技術,恐怕荔枝的保鮮期還達不到七天。
因此,楊貴妃的荔枝,是不可能從今天的兩廣一帶送過去。即使從離長安最近的韶關出發,以當時最快的速度運輸,到達長安也要半個月以上。
唐朝的文獻里并沒有記載楊貴妃的荔枝從哪里來,宋朝的學者則認為來自于涪州(今重慶市轄區內)。
涪州,古州名,治所為涪陵縣,另轄樂溫(今長壽區)、武龍(武隆)、賓化(南川)等地。當時的涪州下轄有一個樂溫縣。我特地查了一下唐朝中期的地理專著《元和郡縣制》,樂溫,“縣出荔枝”。這個樂溫縣,就是今天重慶的長壽區。
樂溫縣的名字,起源于唐高祖李淵的武德二年(619)年,當時就是因為“其地常溫,禾稼早熟,民樂之”,所以定名為樂溫縣。
東漢的楊孚在《南裔志》里也這樣寫道:“隨江東至巴郡江州縣,往往有荔枝樹,高五六丈,常以夏生,其變赤可食。”
因此,重慶一帶種植荔枝,在東漢時期就開始了。
那么,為什么現在的重慶不種荔枝了呢?
氣象學家竺可楨的研究表明,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之間,是地球的溫暖期,那時候四川重慶一帶可以種荔枝。到了南宋年間,年均氣溫下降了3度左右,長江流域的荔枝都凍死了。
好了,我們現在來說說第二個問題,樂溫縣的荔枝是怎么運到長安的?
明代的曹學佺在他寫得《蜀中廣記》里,對荔枝運輸路線做了一個介紹:
重慶長壽區——墊江——梁平——達州——達州萬源——巴中通江——漢中鎮巴縣——西鄉縣子午鎮,通過子午道,到達長安。
我用軟件測算一下,全程大約800公里,1600里。我們按古代的驛道系統最快速度計算,連續24小時行進,不停換人換馬,每天可以跑出300公里,即600里。那么,楊貴妃的荔枝從產地,到長安只需3天時間。我們還要考慮一個因素,馬匹在負重下的速度可能會稍慢一點。所以,全程應該是4天時間以上。這也是符合杜牧詩中所描述的。
如果楊貴妃的荔枝來自嶺南,無論是從廣西全州還是廣東韶關出發,陸路都在三千公里以上,合6000多里,以唐朝最快飛騎速度計算,也需要10天。10天時間,荔枝早就不能吃了。
我再舉兩個例子。明朝的時候,南京發生兵變,當地官員派人用最快的速度向北京送奏章,用了4天,這還是非常好走的路。清朝時期,吳三桂在云南造反,清朝的臥底用最最快速度向北京告警,消息也是15天之后抵達。
所以,唐朝的時候,嶺南的新鮮荔枝肯定是無法在10天內運到長安的。
為了吃個荔枝,如此勞民傷財,蘇軾在《荔枝嘆》寫得更為慘烈:
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顛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龍眼來。
飛車跨山鶻橫海,風枝露葉如新采。
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
每當我讀到蘇軾這首詩,心情就格外沉重。唐明皇和楊貴妃所謂的感天動地的愛情 ,是用多少黎民百姓的血淚在供養?
汝之歲月靜好,全賴民脂民膏。
敬請關注,感謝每一個遇見的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