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一直都是古往今來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而每次提到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我們都會將目光放在李世民的布局,還有他怎么除掉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淵吉的戰斗上。于是這往往會讓我們忽視掉玄武門之變中的一個關鍵人物——唐高祖李淵。
李淵作為玄武門之變前掌握實權的皇帝,宮中出現了這么大的變故,作為帝王的他怎么沒有調兵鎮壓李世民發動的政變呢?想要了解事情的真相,我們還需要看一看李世民是怎么在玄武門之變中布局的。
權力的爭奪
為什么李世民要爭奪太子之位呢?這個問題我們大家也都很清楚,因為李世民的功勞實在是太大了,大唐的大部分江山幾乎都是李世民率領大軍打下來的。李世民就這樣逐漸積攢了許多的軍功,這些軍功使得李世民的地位逐漸提高,最終到了威脅太子李建成地位的地步。
于是太子李建成對自己的這個弟弟李世民動了防范之心,要知道,在古代儲君是不會隨意出戰的,這樣是自古以來的慣例,所以李建成雖然在身份上比李世民尊貴,但是在威望和功勞上,李建成根本無法和李世民相比。
而兄弟之間的矛盾也因此越來越大,李建成也開始不斷的開始對李世民進行打壓,很快李世民身邊的許多親信和將領就被調到了不同的地方,這樣一來,李世民在長安城的力量也就越來越薄弱。
很快,李世民也意識到了危機,太子李建成可不僅僅是要削弱他的力量,而是要徹底將他還有自己的一眾親信除掉。于是,李世民沒有選擇坐以待斃,他選擇了另外一條路,那就是要用自己的力量博得一線生機。
李世民的手中有多少人呢?800親衛,他的手中只有自己秦王府的800親衛。而太子李建成的手中,則有著2000長林軍,并且統兵之人還是唐初名將薛萬徹。可以說兩人手中的力量根本不成正比,那么該怎么以弱勝強呢?
首先想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對李建成的行動了如指掌,其次就是要讓自己能夠提前做好準備守株待兔,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在行動之前就控制住父親李淵。
這三點缺一不可,李世民為了了解李建成的一舉一動,于是收買了李建成身邊負責記錄時辰的小吏,這個小人物雖然平時不會了解李建成等人商談的機密事情,但是卻負責記錄著太子李建成的出行安排。
所以,只要有了此人,那么李建成何時出發,要去哪里,何時回來等等具體消息李世民都能夠及時探知。而李建成將要在什么時候出發去玄武門,也是由此人告訴的李世民。
雖然李世民知道李建成將會前往玄武門進宮面見父親李淵,但是他并不知道李建成到底什么時候去,而此人正好補上了這一點。
第二,就是玄武門的守將常何,此人對李世民忠心耿耿,所以李世民也得以憑借著這次關系將自己的兵馬提前埋伏到皇宮之中。
第三點,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那就是控制住掌握著天下兵馬大權的李淵。
玄武門之變
當李世民率領著70余人進入到玄武門之后,駐守在皇城中的北門屯兵,并沒有上心,要知道長安城中有著拱衛長安城的南衙禁軍,還有駐守皇城的北門屯兵一共3萬余人,70多人在這些軍隊面前根本掀不起什么風浪,況且帶隊之人還是秦王李世民,皇帝的嫡子。
這些士兵看到將軍常何都把他們放進去了,他們自己也就不管那么多了。很快,李世民就帶著這些人馬,來到了海池找到了正在船上休息的李淵。為什么李世民能夠如此精準地找到李淵的位置呢?這當然是因為李世民的情報工作,做得非常好。
很快,李淵就被李世民挾持,而他在控制了自己的父親后,也可以放心大膽的前去解決兄弟之間的爭斗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率領著2000長林軍來到玄武門下后,李建成和李元吉帶了幾個護衛騎馬進入了宮門,很快宮門迅速關上了。
即使是李建成再有信心,也開始有所警惕,直到他和李元吉看到了等候多時的李世民后,才知道自己中計了。很快李世民和李建成雙方人馬發生了沖突,而玄武門內的喊殺聲,也驚到了門外等待李建成的2000長林軍。
這些人非常著急,他們想要進入玄武門去保衛太子的安全,然而負責拱衛皇城的北門屯兵可不答應,雖然他們不知道宮里發生了什么,但是他們明白的是,如果讓這2000長林軍進去,情況絕對會更加糟糕。
畢竟他們是皇帝直接掌控的軍隊,只對皇帝一人負責,所以北門屯兵就這樣間接的幫助到了李世民,他們將薛萬徹率領的長林軍死死的擋在了門外。而察覺到皇城下爆發戰斗的南衙禁軍,也立刻開始朝著玄武門方向挺進,李建成的兵力優勢,瞬間消失了。
就這樣,李世民借著父親李淵手下的禁軍,彌補了自己在人數上的劣勢,所以李世民殺掉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淵吉,逼迫李淵把兵權給他,也就順理成章了。這不是李淵優柔寡斷,而是他根本沒得選擇了。
即使他想要清算李世民,自己也無法做到。就這樣,玄武門之變以李世民的勝利宣布結束,僅僅是數個時辰,李世民就掃清了自己面前的所有障礙,成功的拿到了大唐最高的權力。而他也如愿以償的得到了太子之位,李世民成為太子不久,李淵退位將皇位傳給了李世民。
而李世民也得以開創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他的威名也就此流傳千古,盡管李世民作為無可爭議的千古一帝,但是他的身上也因為玄武門之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污點,而這場血腥的權力爭奪,也讓李世民的兒子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信源:
《“玄武門之變”起因初探》——中國知網 作者:王顯非
《再論李淵在玄武門之變中的態度》——中國知網 作者:劉樹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