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確定性,首先應當來源于自我的接納度與認可度,即學會如何愛自己,包容自己。」
“大學生七天戀愛極速版”
“周一在表白墻撈人”
“周三開始表白”
近期,一位網友制作的“大學生戀愛極速版”的視頻火了。視頻用戲謔夸張的手法描述著校園內部分人戀愛的極速版流程,在一周內完成認識-相戀-分手等階段。評論區網友表示產生共鳴,有人曬出自己收到的逆天聊天記錄,也有人認為這種模式是“物質和精神都很貧瘠的戀愛”……
(“大學生戀愛極速版”原視頻評論區的回復)
"戀愛極速版"現象在大學校園集中涌現并引發熱議,這一特殊現象正折射出處于高中到社會過渡期的大學生群體所面臨的情感困境。
但此現象也不僅僅指向某一特定人群,在成人世界里dating文化也愈發流行。“寶寶,我們現在是什么關系”的問題正為親密關系的流動畫上一個未知的問號。
然而,在愛與被愛都在不斷被加速、簡化,濃縮為某種簡易流程的過程中,或許不妨試著向內探索,獲取內心的豐盈與完整。
01
愛的模仿秀:本末倒置的親密
不難發現,在“戀愛極速版”及類似視頻內,所謂戀愛相識的過程存在公式化、模版化的趨勢,有著自己的一套“小連招”。而各大社交軟件上也不乏關于戀愛交往的教程,如同做題應試一般,親密關系也成為可借鑒、可模仿的存在。
從結果上看,這類內容的確能幫助人短暫達成戀愛目的,并從中收獲愛與被愛的溫暖感覺。畢竟當下的親昵是真實存在的,人們對親密關系的需求也實屬正當合理。但問題在于借鑒與模仿的的最初本意是學習內化,目的是為了學會如何去愛,而不是試著去占有一段關系。
而被無限模仿與借鑒的“小連招”們也僅僅是人與人交往相識的某一種渠道或手段,并不是進入一段親密關系唯一的準則。因此當交往初衷偏離軌道后,在視頻評論區多數人看來這種模版化的聊天交往方式已經逐漸變味,讓人心生厭惡。
(視頻爆火后網友對部分校園戀情的吐槽)
然而繼續深究,在離開唯一標答的考卷與應試場,戀愛這種親密交往本應是個體化的、因人而異的,但高度同質化的極速版戀愛中,相識相戀的的過程卻有例可依,有話術可學習。
用“標準答案”“模版”參與人際關系,依賴外界話語衡量、影響個體的交往直覺……這場愛的模仿秀的背后,是個體化情感表達的空白與迷失,只能依附于外在話語體系介入評價,深度參與。
一方面,在社交環境的氛圍營造中,親密關系愈發類似某種可量化的社交成就。另一方面,外部評價的壓力也為愛賦予太過分量的含義,而與愛赤裸掛鉤的戀愛關系同理如此。
(《為什么脫單這么難》@沈弈斐)
然而,這種對親密關系的批量包裝與外在期待,恰恰導致了親密關系中最本質的內核被逐漸消解:價值觀的碰撞交流中、日常瑣碎的包容成長,這些基于真實生活的情感互動反而被邊緣化為無關緊要的背景板。
如何表達愛,學習愛的過程在它們附帶的社交屬性與外在價值前顯得是如此微不足道,在對宏大意義和成就的迫切追逐中,愛與被愛的真實含義似乎被逐漸掩埋。
02
愛的過渡期:準入后戀愛告急
在網友紛紛吐槽校園內的極速戀情時,也有人認為“現在是什么黑鍋都讓大學生背上了”。
大學階段作為一個與高中銜接,進而延續至社會的過渡時期,被視為一個需要快速適應并完成社會化轉變的關鍵階段。其目的多數不再服務于升學而是與社會接軌,但接軌的不僅僅是書面知識,更被要求在情感、交往中逐漸向社會靠攏。
有網友進而在“戀愛極速版”的視頻里討論起關于大學生的“愛壓抑”:高中時期的情感探索被視作不可觸碰的禁區,然而進入大學,社會期待卻陡然轉向,以某特定時間節點一刀切的情感規訓最終形成了屬于一代又一代人的生長痛。
(豆瓣中關于重塑“愛”的理念話題)
然而從允許到被允許,再到自由戀愛的過渡中,關于如何愛的課題依舊被懸置在前。甚至這份準讓也往往忽略著學生作為人,擁有著獨立情感的主體性。前后轉變也僅僅是開門放閘般放任情感自流,在缺失教育與引導的氛圍中,“極速版”略顯荒誕的功利化戀愛方式也透露著幾分無可奈何。
向前是關于情感生活層層封鎖的嚴防死守,向后卻是成人婚戀觀的氛圍熏陶。作為幾乎前后隔絕,自相矛盾的真空期,某種不切實際的生硬嵌套為各種截然不同情感觀念的迸發提供孕育的條件。
其實,全然以進入大學作為節點進行區分的“準入”機制似乎也遠不止“戀愛這件小事”。這種以時間界限作為尺度劃分的階段性規律幾乎無處不在。畢業后接續成為合格的職場人士,在合適的年紀組建家庭……
(網友總結的高考完必做清單)
在準入準出的漫長規訓前,“大學生戀愛極速版”似乎只是其中小小一環。但無論是愛與交往,亦或工作生活,成長并非是跨過某個節點就具備某種“天生愛人的能力”,按下某一特定按鈕就能完善全部經驗。
真正的過渡本就不該被生硬的時間刻度所割裂,而應是一個自然銜接的漸進過程。這其中既需要允許試錯的寬容度,試著理解那些螺旋上升的躊躇過程;還需要對節點式的成長跨越進行反思,個體不同維度的發展也應有快慢、先后之分。
或許,以更包容的姿態看待成長的不同節奏,那些被困在"極速版"漩渦中的年輕人,才能真正獲得慢下來的勇氣與空間。
03
愛的流動性:守護內心的豐盈
愈發極速的戀情不僅發生在校園內,與之相似的關于dating文化的討論似乎來得更早。dating文化也稱約會文化,近幾年在國內持續流行,更衍生出無數專有形容詞匯。各類關系的集成概念成為人們反思討論新型親密關系的原生土壤。
(“dating文化”流行后衍生的系列黑話)
從網絡上流行的dating關系描述詞來看,處于dating關系的雙方在親密程度上保留著一種天然的流動性。即不確定雙方未來會發展怎樣,也處于一種可以快速切換的約會狀態。
“極速版戀情”盡管與dating文化存在著不同的語境背景,卻幾乎共享著相似的內在邏輯。在親密關系愈發加速,人與人的情感不斷流動的當下,人們試圖獲取愛與溫暖的方式更加講求高效。
從此前的“搭子社交”中一起上下班的情誼,再到二次元社群中的“親友”文化,短期快速的情感鏈接成為某種普遍現象。這種低投入高回報的陪伴實則正是當前多數人采用的情感避險策略。
傳統的交往關系依賴長期的見面、彼此知根知底的熟絡,需要時間金錢等的積累付出。但在生活工作節奏極快,注意力被不斷分散極度有限的時空里,再承受較強的情感壓力或負擔,維持這種親密關系似乎顯得頗為艱難。
由此,當代親密關系的流動性還折射出人們內心深處的焦慮,似乎我們逐漸缺失了獨自承載情感的能力。然而愛的確定性,首先應當來源于自我的接納度與認可度,即學會如何愛自己,包容自己。
(“內在力量”研究小組中網友的回復)
當前,有人選擇“不再談愛”,對戀愛祛魅了,“反正結果都那樣”;有人開始一段段不同的ship,在擺脫傳統關系中的期待與義務的狀態中享受當下,部分人的體驗依舊依賴向外建立起的情感秩序。
而議論"極速版戀愛",其意義也并不在于純粹批判某種交往方式的價值優劣,而在于如何試著在流動浪潮中,把握愛與情感的意義。這些或許要從流動的表象下,打撈出那些確切而本質的需求開始。
因此,走出外界對愛與情感的定義,我們不妨思考如何向內探索,因為真正本質的情感需求在于如何從內心深處獲得穩定的寄托。這種內在的豐盈與完整才是試著對抗“不確定”的唯一“確定”,也是能在加速變動中維持強大核心的情感支撐力。
唯有此,與他人的聯結才可能扎根成長,良性發展。
(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