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陳佩斯,估計沒人會覺得陌生。就憑那個《吃面條》,多少人到現在一提起來,還能想起他蹲在臺上狼吞虎咽的樣子,這 其實陳佩斯跟表演的緣分,打小就定下了。他爹陳強是老話劇團,人家一聽說他是陳強的兒子,都擺手婉拒。 直到八一電影廠招演員,陳佩斯從內蒙古一路趕去北京報名,才算真正踏上演藝路。他在八一廠拍的第一部喜劇《瞧這一家子》,還是跟父親陳強一起演的。父子倆在戲里一個強勢一個機靈,把生活里的強弱對比化成了獨特的喜劇感,也算開創了一種新路子。不過真正讓他火遍全國的,還是央視春晚的舞臺。 1984年,他和朱時茂帶著《吃面條》上春晚,臨上場前30分鐘,領導還在猶豫:"這小品太接地氣了,能行嗎?"兩人咬著牙賭上前途也要演,結果12分鐘的表演,讓全國觀眾都記住了那個吃了七碗面條的"傻小子"。之后十年,《主角與配角》《警察與小偷》一個個封神,觀眾都說:"陳佩斯天生就是吃小品這碗飯的。" 可誰能想到,巔峰之后就是轉折。1998年的《王爺與郵差》,本是打磨了好久的心血之作,結果因為后臺操作失誤,現場出了大紕漏。陳佩斯后來回憶,那感覺就像"自己的孩子剛出世就沒了"。更讓他窩火的是,這小品還被央視未經授權做成光盤售賣。他這人骨子里就正直,哪忍得了這個?干脆和朱時茂一起把央視告了。 官司是贏了,拿了33萬賠償,可這點錢還不夠折騰的,他圖的就是一口氣。但贏了官司,卻好像輸了"江湖"——從此央視的門徹底對他關上了,他和朱時茂這對老搭檔也慢慢分了路。最難的時候,他跟妻子王燕玲去河北開荒地種石榴,日子過得踏實,可心里總空落落的。 直到妻子拿出家里最后的積蓄,說:"你還是該站在臺上。"陳佩斯看著妻子的眼神,決定重新出發。這次他沒選大熒幕,反而扎進了當時快沒人問津的話劇圈。千禧年前后的話劇行業有多冷清?有人說"敲門都聽不見響",可陳佩斯帶著團隊演《托兒》,愣是把反串角色演成了經典。 《托兒》一演就是15年,創下的紀錄到現在沒人破。后來他從臺上的演員變成臺下的導演,卻一點沒松勁。教年輕演員時,甩頭彎腰的小動作都摳得一絲不茍,急了自己就手舞足蹈地示范。他這股"較真"勁兒在業內出了名:排《戲臺》時,為了讓演員找準民國戲班的步態,帶著大家去看京劇武生訓練;一件水衣子的藍色,劇組推翻重做了三次。有人說"觀眾根本看不出差別",他卻梗著脖子說:"戲比天大,差一點都不行。" 2015年《戲臺》首演,成了中國話劇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這出融了京劇元素的荒誕喜劇,讓觀眾笑著笑著就哭了,哭著哭著又懂了藝術和權力的那點博弈。有個90后觀眾連刷12場,在豆瓣寫:"原來喜劇不只是逗樂,還能這么有分量。" 到2025年封箱,《戲臺》巡演了350多場,跑了70個城市,連加拿大溫哥華的海外場都坐得滿滿當當。倪萍說自己當年為了搶四張票,費了老大勁,到了劇場才發現,不僅座無虛席,從頭到尾沒一個人提前離場。也正因如此,陳佩斯才想把《戲臺》搬上大銀幕——劇場實在裝不下那么多想看的人了。 拍電影時,71歲的陳佩斯可一點沒服老。他那代人拍電影用的是膠片,現在都是數字化,他就天天追著攝像師問東問西,生怕哪里出岔子。連道具都較真,特意借來有年代感的文物,有人說"電影里一晃就過,沒必要這么講究",他卻說:"戲里的東西,假不得。" 今年電影《戲臺》官宣,演員表一出來,網友都喊"神仙打架"——黃渤演的包子鋪伙計、姜武扮的軍閥,每個角色都帶著陳佩斯式的荒誕勁兒。他用十年話劇功底,給現在有點浮躁的電影圈好好上了一課。 如今的陳佩斯,早就不是"小品王"能概括的了。他的大道文化培養了200多個話劇演員,寫的《喜劇表演理論》成了中戲教材,還帶著《戲臺》三部曲走進高校,跟學生們聊喜劇的力量。有人說他"成也央視,敗也央視",可他自己好像從沒糾結過這些——種地時把石榴種得好好的,排話劇時把每個動作摳到極致,拍電影時為一個鏡頭掉眼淚,轉頭又笑出聲。 藝術這東西,從來不怕來得晚,就怕不較真。陳佩斯用大半生證明了,真正的熱愛,能讓一碗面條成經典,能讓荒地長出石榴,更能讓一個戲臺從劇場火到銀幕。 這個71歲還在片場為戲哭、為戲笑的老頑童,大概早就把答案藏進了那句"戲比天大"里。至于未來?好戲,還在后頭呢。 你印象里的陳佩斯,是哪個舞臺上的樣子?是春晚吃面條的他,還是話劇里較真的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