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周末,帶女兒去商場買衣服時,碰巧看到了這樣一幕:
一個看上去大概七、八歲左右的女孩,跟在她媽媽身后選衣服
媽媽告訴她:“喜歡什么樣的衣服,就自己去挑”
女孩轉了一圈,最后停留在一件白色的裙子面前,指著衣服說:“媽媽,我喜歡這個”
沒想到,媽媽看到裙子的顏色后直接拒絕,對著孩子就開始批評:“你那么邋遢的人,還想穿白色,你覺得和你搭配嗎”
女孩瞬間紅了臉,低著頭不說話
直到媽媽怪她選個衣服都磨磨唧唧,她才不情不愿地選了件黑色衣服
結果,媽媽又說:“女孩子,穿黑色干嘛,不知道選一件顏色鮮亮的衣服嗎”
沒辦法,女孩只好選了一件媽媽喜歡的大紅色衣服,可媽媽依舊在旁邊責問她:“挑個衣服都那么麻煩,怎么干啥都沒有一點自己的主見?”
聽完這些,蘭媽腦子里瞬間蹦出一個極為嚴苛的心理論:KPI育兒理念
所謂的KPI考核,簡單通俗地說就是考核性的數字化指標,一旦家長產生這個念頭,也就陷入了KPI育兒陷阱
現在想想,生活中有很多家長確實都陷入了KPI育兒陷阱,他們表面上看似每個決定都在詢問孩子,實則只要孩子作出選擇又會各種干涉參與,直到孩子失去信心、連做決定的勇氣都沒有了
所以,當孩子沒有主見、做什么都畏畏縮縮的時候,不是孩子本身有多么差勁糟糕,而是家長陷入了KPI育兒理論這個陷阱
如果我們用一個又一個量化指標的考核模式去要求孩子,那只要孩子某一件事沒做好,就會在這件事上存在過多的糾纏,不能以最好的狀態去迎接下一個挑戰,最后也極容易賠了夫人又折兵
不想讓孩子的成長走上如此路線,那家長改變孩子之前,一定要先糾正自己的育兒觀念
比如,以下幾種認知改變,就可以幫我們更好地建立更健康有效的育兒路徑
01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家長要學會等待
沒生孩子之前,蘭媽一直單純地認為養孩子是一件特別開心滿足的事情,能看著孩子一點點地長大是多么的神奇驕傲
可直到生完孩子之后我才發現,從小生命誕生那一刻開始,我們父母除了驚喜、開心、滿足,還有對未來隱藏不住的焦慮
但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總是迷茫地迎接孩子一個又一個突如其來的狀況
而這些焦慮的根源,并不是孩子自身存在多么大的問題和狀況,而是家長們自己施壓在孩子身上的KPI育兒理念
記得蘭媽剛開始生大寶的時候,那營養輔食、吃喝穿戴,幾乎就是按照一個又一個的嚴格標準來執行
有那么一段時間,蘭媽特別關注體重增長,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給孩子稱體重
體重增加了,我會開心地抱著孩子轉圈圈
體重若是減輕了,就會焦慮地上網研究各種輔食,他會焦慮地帶孩子去醫院檢查,生怕哪一項不達標,會影響孩子的成長發育
再后來,有了前面的養育經驗后,蘭媽就沒有那么多的焦慮勁兒了
比較典型的一次
是一個特別炎熱的夏天,蘭媽帶著13個月的二寶出去乘涼
由于二寶那個時候還不會走路,就被周圍的一些鄰居大媽們傳遞焦慮說:“你家娃都13個月了,怎么還天天讓抱著,我家孫女9個月的時候都會走路了,你應該帶孩子去醫院看看”
面對如此提醒,要是換作以前,蘭媽會焦慮地睡不著覺
可后來的心態就告訴我:“每個月帶寶寶去打預防針的時候都有對應體檢,醫生都說發育挺好的”
是呀,避免陷入KPI育兒理論這個陷阱的最簡單方法,就應該是能看到問題、但不制造焦慮,任何時候都能以平常心對待,孩子才能在輕松愉悅環境下得到更好的成長體驗
02
了解孩子的精神胚胎
跳出KPI理論育兒的束縛裹挾,決定權交給孩子
經常聽到很多家長抱怨說:“同樣一個班,同樣一個老師教課,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自己”
事實上,當我們產生這個想法和疑問的時候,就已經陷入了制造焦慮的KPI育兒陷阱中
有個男孩,考試結束后,拿著一張自認為考得還不錯的試卷回家和媽媽分享喜悅
可媽媽看到試卷后,第一反應就是盯著試卷上為數不多的幾道錯題不放
面對兒子渴望被夸獎的滿臉期待表情,她也毫不客氣地發出指責的聲音:“這些題多簡單啊,你怎么還做錯了?肯定是沒有認真讀題、疏忽大意了,趕緊把卷子拿回去自己到房間里好好反省去吧”
就這樣,在一次次的疏忽、和打壓下,男孩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變得沉默寡言,和媽媽之間也沒有分享的欲望和喜悅了
其實,這就是制造焦慮的KPI育兒理論陷阱
當家長太關注孩子某一方面的成長,就會去過多較真、過度比較、甚至過多苛責,這種把目光聚焦在一個問題上的以偏概全,可是最容易影響孩子的自然、和整體的發展與生長
還有一個例子:
帶女兒去上輔導班的時候,隔壁班有一個留守女孩,父母常年在外面打工、家里奶奶又沒讀過書
大概也是因為家里沒有人輔導的原因吧,女孩的基礎水平在班里是比較靠后的,老師輔導起來會費很多功夫,每天也幾乎是輔導班里最后一個離開的
對此,我時常看到奶奶焦慮的身影在門口轉來轉去,遠在外地的媽媽,每次看到輔導課老師的時候也是滿心焦慮地請求老師管緊一些、多布置一些作業
可這一切,通通都沒用
女孩的學習非但沒有大方面的提升,反而還從內心排斥去上課補課,有好幾次甚至還故意躺在地上不走,就為了逃避補課
看得出,這也是所謂的KPI育兒理論陷阱
一個被補課和分數夾裹的孩子,他們的優點和主體往往不被看到,身上的需求也自然會被忽略
如果孩子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他們就會漸漸淪為父母KPI理論里的工具人:被迫成長,然后感受不到成長的喜悅,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是呀,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擁有著無盡的生命能量,這就是屬于他們自己的精神胚胎,先在內心深處中悄然生長,然后又通過行為和選擇來實現一個又一個成長目標
所以,我們家長想要跳出KPI理論育兒的束縛裹挾,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了解孩子的精神胚胎
03
興趣是決定一切的開始
只要有興趣,任何一個孩子都可以成為“愛因斯坦”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
越長大越喜歡頂嘴的孩子身上,通常都有一個不按規則、也不按規律成長的反骨特點,家長們沒有辦法操控孩子,孩子也不會給家長有靠近嘮叨、和講道理的機會,只有孩子自己遵循自己的節奏去慢慢度過那個階段
是的,對于這一點,蘭媽自己可是深有體會了
特別是對于過去十來年的教育經驗積累,我發現孩子在不同階段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為反抗
比如
?幼兒園階段好哭,遇到不如意的地方就通過哭來發泄不滿、威脅家里人心軟
?小學階段頂嘴,不滿意的地方就大聲吼出來,主打的就是不吃虧、也不愿意被操控
?初中階段不講話,不想聽家長說話就躲在外面不回家,哪怕在一個屋檐下也能做到一個星期不說一句話
對于這些變化,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接受缺點、鼓勵優點
如果我們忽略了孩子的這些行為和心理變化,反而過多的去批評指責,那孩子的內心就會逐漸變得扭曲,行為上的反抗也會越來越強烈
記得剛開始應對大寶身上的這些反抗和心靈變化時,我表現更多的是煩躁、還有焦慮:
女兒好哭頂嘴,責怪她:“就知道哭哭哭,你那么脆弱,以后到了學校、到了社會上該怎么辦啊”
女兒不講話,我指責她“你是啞巴嗎?為什么不說話,你不說話,誰知道你想干什么,是什么想法”
于是,在指責和焦慮模式下,我們母女的關系緊張得甚至到了誰也不待見誰的地步
直到后來,女兒漸漸長大,度過了三、四年之后,我突然發現她個子長得跟我一般高,有了零花錢不再亂買東西,每次出門前知道跟我打聲招呼,放學回家后也知道主動寫作業了…
所以,每一個孩子都是有著自己的成長階段,他們現在不優秀,不代表未來不優秀,每一次長大也是在一次又一次體驗中慢慢蛻變出來的:
如果家長能細心看到這一點,給予更多的支持鼓勵、還有理解,那被愛環境下的孩子,就不會有那么多的反抗、焦躁、還有不滿了,他們眼里看到的是期待和希望,那行動上也會更加熱情積極了
這就是蒙臺梭利所說的“精神胚胎”,也是精神胚胎下所指引的結果
孩子需要這樣指引和結果,家長們更需要對孩子多一些精神胚胎上的發現、指引、還有支持
就比如興趣這件事,興趣是決定一切的開始
注意觀察那些自發意識很強的孩子,他們對人對事方面都有著濃烈的興趣,家長們不需要刻意的指引和督促,他們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和方式去做好每一件事
我們家長改變認知、建立更健康有效的育兒路徑也是一樣
現在開始,試著尊重并支持孩子的興趣,你會發現在興趣愛好的洗禮和成長改變下,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成為“愛因斯坦”
那么,關于孩子沒主見、多半是家長陷入了KPI育兒理念陷阱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