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晚,港交所官網一則披露信息掀起科技投資圈漣漪——臥安機器人(深圳)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遞交招股書,擬登陸香港主板市場。
這家由哈爾濱工業大學校友李志晨與潘陽于2015年聯合創立的AI具身家庭機器人企業,在“大疆教父”李澤湘的資本版圖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若上市成功,將以“AI家庭具身機器人第一股”的身份開啟行業新紀元。
資本市場對其關注不僅源于三年49%的營收復合增長率,更在于其構建的家庭機器人生態系統,正在重新定義“智能家居”的邊界。
▍11.9%份額背后的場景革命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以2024年零售額計算,臥安機器人以11.9%的市場份額位居全球AI具身家庭機器人系統提供商首位,且是行業內唯一實現家庭生活場景全品類布局的企業。
這一地位的背后,是其對“具身智能”技術的系統下深度落地。
相較于普通家庭機器人,臥安提供的AI具身家庭機器人解決方案,能夠通過中樞平臺自主學習并完成復雜任務的動態決策,這種“會思考的物理交互”能力,讓機器人從單一功能執行器升級為家庭場景的智能參與者。
在東京澀谷的一間公寓里,72歲的佐藤先生無需起身,只需語音指令,臥安的SwitchBot Lock門鎖機器人便會自動完成反鎖,窗簾機器人同步調節光線,清潔機器人則從角落滑出開始工作,這種在日本家庭日益普遍的場景,正是臥安產品矩陣的縮影。
其產品矩陣中,增強型執行機器人分為靈活型技巧機器人與增強型移動機器人兩大體系。
前者包括門鎖、窗簾、手指等機器人,專注于模擬人類肢體動作實現精細交互;后者則通過模塊化設計,讓機器人具備清潔、空氣凈化、移動配送等復合功能。
2022至2024年間,公司平均每年推出10款新產品或升級版本,這種高頻迭代能力使其在海外市場率先攻城略地。
更值得一提的是,從營收來看,臥安機器人的增長主要得益于海外市場擴張。
目前其最大的市場是日本,2024年營收達到3.52億元,占比57.7%,同時歐洲和北美市場則分別占比21.4%和15.9%,三者合計占比超過95%。
這些市場不僅帶來了銷量攀升,而且歐洲市場收入復合增長率更是高達68%,單品毛利率超過50%,為臥安機器人的發展提供了較大助力。
▍營收三級跳與毛利率逆襲
翻開招股書,臥安機器人的財務表現非常亮眼,而且呈現出典型的機器人科技成長型企業特征。
2022年至2024年,其營收從2.75億元飆升至6.1億元,三年復合增長率達49.04%;毛利則從9414萬元躍升至3.16億元,毛利率同步從34.3%提升至51.7%,實現了規模與效益的雙重突破。
更值得關注的是其虧損收窄軌跡。雖然招股書上該公司三年累計虧損超1億元,但同期年內虧損從2022年的8698萬元已經2024年降至307萬元。
而且這背后還是研發投入的持續加碼。
2022至2024年,臥安機器人的研發開支分別為6176萬元、8919萬元、1.12億元,年均增幅達34.7%,最近三年平均研發投入占收入比重達20%。
同時,臥安機器人的研發人員占比高達50.7%,核心團隊成員來自哈工大、港科大、谷歌等頂尖機構。截至目前已經為公司產出了269項全球專利。
這種“高投入換高增長”的模式在全球市場端得到驗證。
2018年,公司開發并推出的SwitchBot App,已經逐步構建用戶生態系統。
截至2025年6月3日,SwitchBot App全球注冊用戶數量已突破300萬,連接設備超900萬臺。在硅谷科技愛好者群體中,其感知與決策系統更是被視為“最接近家庭智能中樞”的解決方案。
▍從松山湖到港交所的資本孵化
臥安機器人的成長軌跡中,“大疆教父”李澤湘的身影始終清晰。
2017年,李志晨團隊帶領項目進入李澤湘創立的松山湖機器人研究院(XbotPark)孵化體系,自此獲得技術與資本的雙重賦能。
招股書顯示,李澤湘通過松山湖機器人研究院、盈湖智能及東莞蘊和合計持股12.98%,并與高秉強共同擔任公司非執行董事,為產品定位與行業趨勢提供專業指導。
這種深度綁定延續了李澤湘“孵化硬科技”的投資邏輯——正如當年大疆在消費級無人機領域的突破,臥安被寄予在家庭機器人賽道復制類似神話的厚望。
從成立以來資本的熱捧已經印證了這一預期。
從2015年成立至今,臥安機器人累計完成7輪融資,估值從天使輪的1.6億元暴增至C輪的40.5億元,高瓴資本、源碼資本、達晨財智等一線機構紛紛入局。
這種資本加持不僅體現在資金層面,更在于資源整合——高瓴在消費電子領域的渠道網絡,為國調創新在產業政策上的洞察,共同構建了臥安全球化擴張的支撐體系。值得注意的是,其股東結構中還出現了電廣傳媒等文化產業資本,這為其未來在家庭場景中融入娛樂、健康等增值服務埋下伏筆。
▍產品矩陣的技術內核:機器人中樞
臥安機器人的技術突破,本質在于對“具身智能”的商業化落地。
雖然臥安機器人的AI具身家庭機器人系統產品矩陣已覆蓋七種品類共42款SPU,但總結下來其實就是兩類,一類是增強型執行機器人,另外一類是增強型移動機器人。
其增強型執行機器人中的靈活型技巧機器人,以門鎖機器人為例,采用非破壞性安裝設計,無需改造傳統門鎖即可實現智能操控。
這種“適配而非顛覆”的獨特的后裝式產品設計,遵循奧卡姆剃刀定律,即“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這一設計理念恰好契合了日式極簡美學的精髓,使其在日本老式住宅占比超60%的市場中迅速普及。在不增加用戶負擔的同時,最大化了產品的使用價值。
增強型移動機器人則展現了模塊化設計的魅力。例如SwitchBot K系列通過特殊輪組設計,能在僅10厘米高的床底自由穿梭;SwitchBot S系列則集成吸塵、拖地、自動集塵功能,在德國IF設計獎的評審中,評委稱其“重新定義了清潔機器人的空間利用率”。
真正構建起技術壁壘的是其感知與決策系統。
這套被稱為“家庭智能大腦”的系統中,智能攝像頭與傳感器如同機器人的“感官”,能夠識別環境中的障礙物、判斷物體材質;智能中樞則扮演“大腦”角色,通過AI算法協調多設備協同工作,例如當用戶發出“觀影模式”指令時,系統會同步調暗燈光、關閉窗簾、啟動投影儀,整個過程無需人工干預。
目前,臥安在機器人運動控制、多設備聯動算法等領域的核心技術,已形成競爭對手難以短期復制的優勢。2022年至2024年,增強型執行機器人的收入已經支撐起了臥安機器人年營收的絕大部分,分別達到1.40億元、2.55億元、3.48億元,實現成倍增長。
▍萬億市場與三重隱憂
全球AI具身家庭機器人市場正在經歷爆發式增長,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其規模從2022年的22億元增至2024年的59億元,復合增長率63.7%,滲透率從1.0%提升至2.3%。
驅動這一增長的核心動力來自三方面:全球65歲以上人口預計2030年突破10億,催生養老護理機器人需求;獨居青年群體擴大,“陪伴型”機器人成為情感寄托;AI技術進步讓機器人從“功能機”向“智能機”跨越。
臥安在招股書中預測,隨著人形家務機器人、運動機器人等在研項目的落地,2028年全球市場規模有望突破500億元。
但臥安機器人的發展隱憂同樣存在。
其一是客戶集中度風險。2024年來自五大客戶的收入占比47.4%,最大客戶貢獻35.8%,過度依賴大客戶可能影響議價能力。
其二是專利結構問題。盡管專利總量近270項,但臥安的發明專利占比低于行業龍頭企業,在核心算法領域的護城河有待加深。
其三是全球化運營挑戰。因為日本市場占比超半數的背后,是對亞馬遜這一單一渠道的過度依賴,歐洲與北美市場的文化差異、法規壁壘,可能成為未來擴張的障礙。
更關鍵的是,在“AI +機器人”的賽道上,亞馬遜、谷歌、三星等科技巨頭也已開始布局,臥安未來想要在巨頭環伺中保持技術領先性可能仍需持續的研發投入以及創新力。
▍結語與未來
不可否認,臥安機器人已經描繪了一幅未來家庭的智能圖景。
在其規劃中,即將推出的AI陪伴機器人不僅能與老人對話解悶,還能通過攝像頭監測心率、呼吸等生理指標;人形家務機器人則可勝任烹飪、衣物整理等復雜任務;運動機器人甚至能陪伴兒童進行簡單的體育活動。
這種“全場景覆蓋”的生態構建,讓智能家居從單一設備的智能化,升級為整個家庭空間的自主決策系統。
市場對這一愿景的態度分歧明顯。看多者認為,如同掃地機器人用十年時間從“小眾玩具”變為“家庭剛需”,AI具身家庭機器人正在重復這一軌跡,臥安作為賽道先行者,有望享受行業爆發的紅利;看空者則指出,當前產品仍局限于“輔助工具”定位,距離真正理解人類情感、完成復雜決策的“具身智能”尚有距離。
站在港交所的門前,臥安機器人的上市不僅是一家企業的資本征程,更是對“家庭智能未來”的一次集體押注。
當李澤湘的名字再次與“第一股”聯系在一起,當300萬用戶的設備每天產生數千萬條交互數據,這個曾用無人機改變天空規則的投資者,能否用機器人重構家庭空間?
或許正如一位行業分析師所言:“無論上市后的股價表現如何,臥安已經點燃了家庭機器人賽道的烽火,而這場革命,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