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迎來了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在這個喚醒千年時光的特殊節點,
彭州市博物館——
這座館藏國家級文物最多的縣級博物館,
正以窖藏文物之璀璨與古蜀文明之厚重,
向世界講述著
“立體山水 彭派之城”的文化基因。
在彭州,遇見博物館
配音/馮耀
古蜀歷史是一部古蜀酋幫和王朝的盛衰興亡史,也是一部古蜀文明的起源形成史,造就了“水旱從人、不知饑謹”美麗富庶的天府之國,孕育了輝煌燦爛、別樣精彩的天府文化。大家好,我是馮耀,本周和我一起遇見彭州博物館。
《華陽國志·蜀志》中記載:“魚鳧田于湔山,杜宇教民務農”,這表明,湔江河谷是古代蜀國“立業建都”之地。而后,古蜀先民沿著湔江走出河谷,經湔江支流馬牧河、鴨子河,來到了現今廣漢市的三星堆一帶,建立起強大的“三星堆王國”。
上世紀80年代,三星堆祭祀坑的發現,揭開了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紗。其中出土的人像、頭像、神壇、神樹等各種造型奇異的青銅器,讓世人驚嘆。而三星堆燦爛的青銅文化,其銅料就是在彭州發掘,冶煉成青銅后,由湔江水路運送到三星堆,這也正是三星堆沒有青銅作坊遺址卻擁有眾多青銅器的原因。
三千年前,當古蜀先民把對太陽的崇拜,幻化為精妙絕倫的太陽神鳥,神鳥便從湔江之源起飛,發出最炫目的光耀,彭人敲起石磬——飽浸著文化精神的聲音,就這樣在彭州人的心里,跳躍了三千年。
天地為館,萬物以藏,物華天寶,滿目琳瑯。在彭州,隨時展覽視聽奇跡,隨地展現創意碰撞。彭州,素有“天府金彭,蜀漢名區”之美譽,“金彭”顧名思義乃是寶地,是“百谷自生,冬夏播琴”的“都廣之野”,是“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的“陸海之鄉”。
這座天然的博物館之城,將自己的奇珍陳列于城市的角角落落。其中,彭州市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眾多,國家一級文物139件(套),在館文物中有: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宋代金銀器,其工藝精湛,屬國內罕見;漢代畫像磚,唐、宋、明、清的瓷器,明清以來的古善本書籍,古書畫作品,也多為國家珍品。
博物館與城市之間的照映,亦是記憶深處的美妙回響。館藏萬千,陳列就位,彭州在交錯的時空中形成一種宏達的敘事,召喚人們進入歷史和藝術的場域,那里藏著我們的來處,藏著文化的記憶,藏著一個個讓人心魂搖曳的可能。
(向上滑動可查看更多↑↑↑)
彭州市博物館
彭州市博物館坐落在車水馬龍與林立的高樓之間,占地面積5400平方米,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布局為仿古園林式,紅墻青瓦、古香古色,現有館藏文物眾多,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39件(套)。
彭州市博物館陳列的西周青銅器、漢代畫像磚、隋唐石刻造像、宋代金銀器、宋代瓷器等都是古蜀文化在彭州的文明印記。
戰國·銅戈
彭州市博物館文物以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為主,有形態各異的容器如鼎、樽、壺等,還有如銅戈、鳥紋戟、蟬紋虎紋矛、銅鉞等頗具特色的古代兵器,雖歷經數千年,仍光亮如新。
西周·象首耳夔龍紋銅罍(1980年出土于彭州市濛陽竹瓦街青銅器窖藏,現藏于四川省博物館)
彭州市博物館館藏青銅器以其眾多的數量、碩大的形體、優美的造型、繁復的紋飾、精湛的工藝,反映出蜀地青銅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許多器皿上共有的、以紋飾等形式出現的“巴蜀符號”,是迄今尚未破譯的千古之謎。
漢三人七盤舞雜技畫像磚
漢代經濟繁盛,民生富庶,盛行“厚葬”之風。彭州境內迄今已發現漢墓100多處(座),出土文物眾多,有畫像磚、青銅器、兵器、陶瓷等,尤以數以萬計的畫像磚著稱。
羊尊酒肆畫像磚
彭州漢代畫像磚以其精美的構圖、豐富的題材和精良的制作,生動刻畫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生活百態,可謂是凝固了的歷史畫卷。
背屏式雙菩薩立像
1994年8月,在清除龍興寺殘塔的施工過程中,在殘塔地宮的石室里發現了一批殘破的佛教石刻造像。這批石刻佛像,年代久遠,可追溯到公元533年到公元737年,歷經梁、隋、周、唐四個朝代,其造型風格和文字都有不同的變化。他們的共同點都是佛門的善男信女們為生者和逝者祈愿而造像供養。
釋迦牟尼佛像
這批出土的佛教石刻造像及圓雕佛像雖然大多已經殘損,但其中也不乏有一些堪稱石刻造像中的精品。為此后研究南北朝和隋、唐佛教文化的發展,佛教藝術的獨特風格和魅力,提供了大量有力的實物佐證!
宋·菊花金碗
1993年11月,彭州市西大街出土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宋代金銀窖藏,可辨認形狀的共343件,其中金器27件,銀器316件,被稱為“天下金銀第一窖”。
鳳鳥紋銀執壺
這批窖藏當中有碗、盤、杯、梅瓶、壺、長頸瓶、盞、熏爐、執壺與溫碗、茶托、瓜棱壺、唾盂、缽、盆等器物,多為日常生活用品,除對前代金銀器的繼承外,還出現了一些新的器物造型,如銀梅瓶、銀執壺等,它們保存完好,形制精美,代表了宋代金銀器的最高水平。
宋·白瓷碗(1953年彭州市隆豐街道出土)
1953年修官渠堰時,在距彭縣城北約5公里處的金山寺附近挖出了一件白瓷碗,上面刻寫了三十多字的銘文。1976年3月,由四川省博物館和重慶市博物館共同組成的聯合調查小組在成都附近的幾個縣進行了實地調查,在距離大邑縣近一百公里的彭縣磁峰場(今彭州市桂花鎮),發現了生產白瓷的古窯址。
南宋·白釉刻花瓷缽(1986年彭州市磁峰鎮宋代墓葬出土)
專家們根據器物的造型和紋飾推測,應該屬于宋代風格。瓷片的胎質、釉色均與金山寺挖出的那件白瓷碗相同,加之磁峰場原為彭州金城鄉所轄,所以,專家們證實這個遺址就是“金城窯遺址”。彭州博物館現藏金城窯瓷器20多件,其產品特征與燒造技術與宋代以前成都平原的窯場以生產青瓷為主的傳統大相徑庭,是宋代四川地區瓷業大發展的典型代表。
彭州市博物館,
這座矗立于現代街巷間的“時光寶庫”,
有著窖藏千年的輝煌。
不僅能完成一場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
更能對“立體山水 彭派之城”的文化基因來一次深度溯源。
正值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讓我們共同走進這座寶藏殿堂,
聆聽歷史深處的回響,
欣賞這份屬于全人類的璀璨遺產。
“聽鑒彭州”欄目在喜馬拉雅上線啦!
快去喜馬拉雅搜索“聽鑒彭州”,聽見彭州的聲音!
本期聲音導游
馮 耀
成都廣播電視臺資深節目主持人,國家一級播音員,四川電影電視學院臺詞與配音教授,成都市朗誦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中華辭賦家協會會員。為數千部(集)電影、電視劇、譯制片及紀錄片配音。擔任夏青杯等各類朗誦大賽主評委。自小精研古詩詞,長年耕耘媒體圈,創作詩詞逾千首,購買書籍過萬卷。著有長篇小說《夏天的向日葵》、《朗誦者》及科普叢書系列《維生素趣談》。
稿件征集:
稿件要求:稿件主題為“彭州人寫彭州”。主要內容包括彭州的自然風景、歷史人文、經濟社會、民風民俗、美好事物等,可以是一個景點、一家好店、一份美食、一個回憶、一條路、一座山……一切有關彭州的美的事物以及在彭州生活的美好感受,都可以寫成文字向彭彭砸來!
投稿方式:請在您的稿件后附上個人簡介(姓名+年齡+籍貫+聯系方式+個人照片)發送到郵箱:2840955915@qq.com。
聲音導游征集:
報名條件:只要你喜歡朗讀、表述清晰,熱愛彭州、熱愛生活,愿意傳播心中的美好,那就不要猶豫,趕緊來報名吧!
報名方式:請將您的朗讀音頻(3分鐘以內)與個人簡歷(姓名+職業+聯系方式+個人照片),發送到郵箱:2840955915@qq.com。
第251期:
第252期:
第253期:
第254期:
第255期:
第256期:
第257期:
第258期:
第259期:
第260期:
免責聲明:
★品鑒彭州微信公眾號推文內容僅在品鑒彭州今日頭條號轉載,其他平臺未經許可,嚴禁轉載!文中配圖支付相應稿費,若不同意使用,請告知刪除!
期數:3425期
文圖:張鴻 彭州市博物館 品鑒彭州 網絡
配音:馮耀 吳學森
編輯:劉倩 編審:祁文靜
有一種成都生活,叫彭州!
“品鑒彭州”微信征稿啦!
弘揚天府文化,傳播城市精神!
親愛的小伙伴們,“品鑒彭州”微信面向全網征集優秀稿件啦!
主辦:彭州市委宣傳部
主編:王玉巖
副主編:楊華 祁文靜
首席編輯:劉倩
責任編輯:梁丹 龍洋
編輯:劉代萱 鄧茹月
出品:彭州市融媒體中心
彭州市融媒體中心舉報電話:028一6861135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