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
7月16日,作為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的重要活動之一,考古址博物與遺館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在洛陽召開。全國文博領域權威專家齊聚一堂,圍繞博物館和考古遺址融合發展、文化傳承創新與交流互鑒、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等議題展開探討交流,為新時代考古與遺址博物館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兼具理論高度與實踐深度的“洛陽方案”。
劉濤:聚焦“建中立極”,讓遺址“開口說話”
作為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的大綱編寫和策展團隊核心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魏故城隊隊長劉濤表示,遺址博物館的核心使命是保護、研究并詮釋遺址本體,其展陳關鍵在于有效呈現遺址本身,并以此為基礎,利用遺址出土物向公眾傳播科學、歷史和文化知識。
針對漢魏洛陽城遺址出土文物的不同特性,展覽的核心主題定位為著重展現漢魏洛陽城“建中立極”的都城形制對后世城市布局的深遠影響。展陳結構采用非線性的、主題性闡釋的方式,打破單純時間線索,聚焦于核心文化理念的深度挖掘。每個大的主題篇章結尾均設計有專題性的“尾廳”,旨在強化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引發觀眾共鳴,凸顯漢魏洛陽城在中華文明與世界交流中的不朽地位。
張烈:遺址博物館應講述“探索的故事”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張烈認為,遺址博物館的核心特點是其在地性,應致力于帶給游客三種核心體驗:歷史真實的心靈震撼、身處其中的沉浸氛圍、歲月變遷的滄桑感慨。
為此,遺址博物館在設計敘事上需突出“探索的故事”,通過更強的專題性和趣味性充分調動觀眾的好奇心;運用時間、空間和文明線索進行更加立體的表達,使博物館的呈現更加豐滿;同時,借助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以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對比和關聯,突出該博物館的時代屬性和歷史地位,從而將遺址博物館打造成更具吸引力的文旅目的地。
陸建松:提升博物館建設質量的三個關鍵路徑
全國文物與博物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長、復旦大學文博系教授陸建松就博物館高質量發展提出三方面建議:
一是以使命定位引領規劃。建議各級主管部門在立項階段科學論證博物館的獨特使命——立足本地資源稟賦,明確其不可替代的文化責任與社會價值。通過國家至地方的分層統籌,避免同類主題館的功能重疊,引導資源向特色化、可持續運營傾斜。
二是夯實學術與文物根基。強調博物館核心在于深度內容而非建筑規模。呼吁加強考古遺址的多學科整合研究與歷史語境重建,設立專項基金支持文物內涵闡釋,推動展覽從器物羅列轉向文明敘事,提升知識傳播的有效性。
三是建立全流程專業協作。倡導考古學家、策展人、設計師三方全程協同——考古團隊提供學術框架,策展團隊轉化教育敘事,設計團隊創新體驗形式。通過緊密互動確保內容與形式統一,使專業知識轉化為公眾共鳴的文化體驗。
陳瑞近:考古博物館應與綜合性博物館突出差異化
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蘇州博物館名譽館長陳瑞近認為,考古館是一個城市的根脈,綜合館是一個城市的文脈。對于一個城市而言,二者缺一不可,共同塑造城市認同感,但需要突出差異化。
他說,考古博物館與綜合性博物館的差別在于:考古博物館專注于展示考古發掘成果,其核心是考古出土文物和遺跡本身;而綜合性博物館涵蓋范圍更廣,可能包括社會歷史、自然科學、文化藝術等多個領域的藏品,來源不僅有考古出土文物,還可能有傳世文物、捐贈文物等。同時,二者在展示側重點上也有不同:考古博物館強調考古學的研究方法和過程展示,旨在幫助公眾理解考古工作;綜合性博物館則更注重知識的全面性和系統性,從多角度反映人類文明和自然世界。兩者是兩條不同的敘事路線,通過相互補充、文化的融合與創新,可有效推動文旅融合發展。
李崗:考古遺址博物館是文博事業發展的價值引擎
中國博物館協會考古遺址博物館專委會主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李崗認為,考古研究是考古遺址博物館成長的核心基礎,科技保護是其發展的內生動力,研究成果轉化則是賦能其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作為博物館體系的新亮點和特色,新時代的考古遺址博物館應依托自身豐富的資源優勢,不斷拓展展示方式,抓住當前大遺址保護的機遇,深化考古與保護研究,成為中國考古事業和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價值引擎。(洛報融媒·洛陽網記者 謝娜娜 劉嘉儀)
關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手機報(ID:hnlysjb)
了解更多旅游資訊
來源:洛陽網
編輯:王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