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流量明星,熱搜上也不見他的身影,可他一出場,觀眾就忍不住說一句:這個人,演得真好。
鏡頭前,他是調皮的江衛東,是沉默的安小明,是倔強的向鵬飛;鏡頭外,他是28歲的石云鵬,一個戲齡二十年的“老”演員。
很多人第一次注意到他,是《小巷人家》里那個“寄人籬下”的孩子,懂事又頂天立地,明明是配角,卻成了最讓人心疼的主角。
《小巷人家》播出時,很多觀眾以為他是剛出道的新面孔,其實從七歲開始,石云鵬就在鏡頭前演戲了。
01
石云鵬第一次進劇組,是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
當時沒人知道他是誰,只因為幼兒園櫥窗里放了一張笑著發呆的照片,就被副導演一眼看中。
他們說,那個眼神里有點憂郁,是孩子里少見的情緒。
于是石云鵬進了劇組,拍了一部名叫《暖情》的電影。那是一個關于失去的故事,對他來說太重了。
那年他七歲,一整個月幾乎天天在哭,連班主任都說他從多動變成了“蔫娃”。
從那以后,石云鵬開始邊拍戲邊寫作業,背著練習冊在山里轉劇組,成了同學眼里的“神秘人”,也是家長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石云鵬不太習慣那個“演員”身份,總希望在學校里自己是個普通人。
春游、游戲、值日生——那些沒趕上的集體活動,至今還留著一絲遺憾。但當時他不說,因為他覺得,這就是選擇。
02
他演的是江衛東,一個總挨打、總頂嘴的弟弟。角色調皮,嘴不饒人,卻心里有數,對家庭有情有義。
當時石云鵬還很青澀,面對梅婷甚至有點拘謹,但梅婷在每一場戲里都帶著他,慢慢教他。梅婷不說大道理,用一個眼神、一個節奏演給他看。
石云鵬說,很多角色是從那時候開始“懂”的。他第一次意識到,角色不是演出來的,是活出來的。
那年,鏡頭里的他才十幾歲,卻把“演技自然”四個字寫在了觀眾的評價里。
03
《歡樂頌》里,石云鵬是安迪的弟弟,一個患有精神障礙的少年。
那幾場戲,幾乎沒有臺詞,靠的是神態和情緒。他查了大量資料,推演每一個舉止背后的邏輯。拍攝時,他常常自己一個人默默在角落練眼神。
演完后,有人以為劇組真的找了特殊群體來拍。
這是最真實的夸獎,也是最難得的認可。
還有《錯愛》里的謝曉濤,《大江大河》里的楊速,每一個配角,石云鵬都當成主角去演。
沒有宣傳,他就像一個默默磨刀的人,不出聲,但一直在發力。
04
《小巷人家》本是一部小成本年代劇,石云鵬本來也只是“救場”的演員。
可就是這個“臨時頂替”的向鵬飛,成了全劇最打動人的角色。
他演的是那個被拒之門外的孩子,是那個躺在地鋪上也心懷感恩的少年,是那個扛著委屈回來,卻不愿讓家人擔心的青年。
那場訴苦的戲,石云鵬一站起來看見“舅媽”閆妮,眼淚就止不住地往下掉。設定并非多煽情,是他真切地感受到了鵬飛的心。
觀眾說,那段戲像極了自己二十歲第一次被生活撞了一下腰的樣子。
這一幕,讓石云鵬火了。不過他沒有“乘勢而上”,沒有主動曝光,也沒有出現在宣傳海報上。
就像他說的:“大家記住角色就行,我只是在干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p>
05
很多人以為石云鵬沒讀過書,實際上他是中國傳媒大學表演系的高分生,畢業后進了北京人藝。
話劇舞臺是他另一個修煉場。
第一次上《雷雨》的舞臺,石云鵬緊張到視野縮小,腿發抖,連謝幕時手都在顫。他說,那種感覺像是在刀尖上跳舞,要一邊對抗心跳,一邊準確傳情。
后來演《馬拉特》,在三人對峙的戲里,他第一次真正體會到“交流”兩個字的分量。
演戲不是擺pose,本質在于活進角色里,讓觀眾忘了你是誰。
06
拍完《小巷人家》,石云鵬休息了一陣。他喜歡騎摩托車進山,不為拍照或趕路,只是想找個角落發呆。
他說,那是“充電”的時候。
石云鵬會在山里咖啡館翻劇本,會自己做飯,會偷偷告訴朋友自己在養的貓最粘人。朋友說他像個“生活玩家”,可他自己卻坦言:“就想把普通日子過得不那么普通?!?/p>
在這個拼營銷和曝光的時代,他像是走錯了片場的演員,卻憑一場場扎實的表演,在另一個賽道悄悄贏了掌聲。
石云鵬用二十年演了一個道理:能讓觀眾信服的,不是背景或噱頭,反倒是一場戲一場戲拼出來的真誠。
他把自己藏在角色里,把角色放在觀眾心里。
這張臉,是最年輕的“老戲骨”;這雙眼,是演過風雨的少年。
未來的石云鵬,會不會爆紅其實不重要。
因為他早就用演技,站到了該站的位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