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提到手機的外觀設計,市場中都會傳出不一樣的聲音,有的吐槽鏡頭模組,有的則會對邊框設計進行吐槽。
但目前真的很少聽到關于屏幕的爭議聲了,一方面是因為這么多年過去了,各大廠商還是圍繞挖孔屏、靈動島發力。
另一方面則是許多消費者都已經熟悉了這種設計,已經很難感受到特別多的變化,因此對此類設計并不感興趣。
直到近期,有博主爆料稱,一家國產品牌正在實驗室測試屏下3D人臉識別技術,目前已進入“進版測試”階段。
在評論區,大量網友紛紛猜測并呼喚“MIX”的名字,期待小米能夠率先推出這項技術,這種期待源于2021年小米MIX 4在屏下攝像頭領域取得的突破性成就。
與此同時,供應鏈路線圖顯示,2026年將實現部分元件屏下布局,雙挖孔尺寸縮小,2027年完全小型化,最終可能實現單孔或全屏下3D人臉識別。
而根據博主透露的信息,國產屏下3D人臉識別技術進入進版測試階段,這一進展標志著手機行業向真全面屏時代邁出了關鍵一步。
畢竟屏下3D人臉識別技術被業界視為全面屏的終極解決方案,與普通2D面部識別不同,3D結構光技術通過投射數萬個不可見光點,構建精確的面部三維模型,安全性更高。
當前實現這一技術的代價是屏幕必須開孔,蘋果的“靈動島”和華為的“藥丸”挖孔設計,都是為容納復雜的3D傳感模塊而做出的妥協。
從這里就能給看出技術難點,那就是紅外光穿透屏幕時透射率極差,將其置于面板下方會導致識別速度變慢,安全性降低。
因此想突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也是苦苦等待許久才逐漸傳出了一些消息的原因之一,甚至不知道結果如何。
原因是一款技術想真正的落地,就必須要長時間的打磨與測試才可以,不然做出改變,也會變得非常的困難。
其次,當網友們在評論區呼喚“MIX”時,背后有著堅實的技術歷史支撐,因為在2021年8月,小米MIX 4率先量產商用屏下攝像頭技術,開啟真全面屏時代。
當時的小米MIX 4采用CUP全面屏方案,通過多項創新突破技術瓶頸:微鉆排列重設電路布局,透明引線提高透光度,實現了100%全像素顯示與400 PPI的精度。
為了實現這一突破,小米投入巨大,據說當時的項目從2018年底立項,超過100位工程師參與研發,投入資金超5億元,申請60項專利。
經過近三年的研發,最終實現了隱藏前攝與清晰自拍的完美平衡,只是MIX 4之后,小米再未推出屏下攝像頭機型,也未商用過屏下3D人臉識別技術。
不過前幾年有消息顯示,盡管沒有推出后續機型,但小米的屏下方案一直在迭代升級,預計會在適當時機量產上市。
然后就是在屏下3D人臉識別領域,蘋果與華為是當前的主要堅持者,蘋果自2017年iPhone X首次搭載Face ID以來,一直在改進這一技術。
iPhone 13系列首次縮窄“劉?!保琲Phone 14 Pro則采用面積更小的“靈動島”設計,加上此前有消息預測2026年的iPhone18 Pro系列可能采用屏下Face ID技術,僅保留一個前置攝像頭開孔。
華為同樣在持續推進,從Mate20 Pro的劉海屏到Mate60系列的居中挖孔,華為不斷優化3D結構光技術的空間占用。
可以說這些廠商都在努力的過程中,一旦屏下3D人臉識別技術的突破,將徹底改變手機設計形態。
真全面屏手機將告別劉海、挖孔和水滴屏,實現正面完全無開孔的視覺體驗,同時3D人臉識別的高安全性與屏下技術的完美結合,將使生物識別更便捷可靠。
不出意外,隨著國產供應鏈的突破,2026-2027年將成為真全面屏普及的關鍵窗口期,屆時消費者有望見到正面完全無開孔,同時具備高安全性人臉識別的智能手機。
只是現階段來說,還需要耐心等待,且首款量產此技術的機型,應該是高端旗艦手機,對消費者的預算也會有一定壓力。
總而言之,正面完全無開孔的設備,屏幕點亮瞬間,光芒將照亮整個會場,對于手機廠商和用戶,都是值得期待的地方。
那么問題來了,大家對這種設計有期待嗎?歡迎回復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