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軍后的世俱杯,剛開局就爆出一堆槽點,5場比賽17個進球看著挺熱鬧,場均超3球的數據也像模像樣,可你要真坐下來盯著這幾場球看,會發現場面其實挺割裂,10支隊里只有4隊能進球,剩下6隊全是掛零蛋,這比例放在任何正式賽事都是挺離譜的事,球迷不滿也不難理解,畢竟看球就圖個刺激,結果半數球隊連球門都摸不到,說句“兌水真不為過。
拜仁對奧克蘭那場,簡直是降維打擊,10比0的比分直接把世俱杯進球紀錄、最大分差紀錄、半場進球紀錄一起刷了個遍,經典鏡頭還得是球迷看臺上橫幅,直接喊“世界足球比之前更差,打倒國際足聯,這畫面換誰都得感慨一句,這比賽真有點商業熱身的味道,和歐冠、世界杯那種高強度對抗壓根不是一個東西,拜仁踢得輕松寫意,奧克蘭全程陪跑,比賽一邊倒,觀賞性、懸念感直接拉胯到地板。
說回數據,巴黎圣日耳曼對馬競4比0,博塔弗戈對西雅圖3比0,這三場就包攬了全賽事的所有進球,剩下兩場直接交白卷,踢得像極了雙方都不想冒險的無聊局,場面沉悶,球迷也只能在網上對噴、調侃,甚至有博主直接發問:“這種比賽到底有什么實際競技價值,這話雖然直白,但誰看了不點個贊,擴軍的本意是讓更多地區的球隊參與,提升全球影響力,聽起來很美,可現實就是強弱差距擺在那兒,比賽一旦失去基本平衡,觀眾的興趣就跟著打折。
有人說,擴軍能帶動足球落后地區的發展,這邏輯沒錯,可你得分場合講,有些地方踢球基礎薄弱,直接拉來世界杯或者世俱杯拼刺刀,結果就是被強隊吊打,現場氣氛冷清,比賽本身也成了“陪太子讀書,大家心知肚明,有機會當然要爭,但水平差距不是靠一屆比賽就能抹平的,這種割裂感反而消磨了賽事本身的權威和吸引力,球迷吐槽、媒體質疑,連帶著贊助商都要考慮是不是繼續砸錢。
再看場外,社交媒體上關于世俱杯“兌水的話題熱度不減,尤其是拜仁那場之后,網友直接開擺,調侃國際足聯“為了錢什么都敢擴,甚至連一些老球迷都開始懷念起當年精英對決的純粹感覺,畢竟強強碰撞才是看點,誰愿意看一邊倒的大屠殺,比賽不是表演賽,踢成這樣,大家都沒激情了。
當然也有人持不同觀點,覺得擴軍可以讓更多小球隊曝光,哪怕是被虐,也有機會見世面,增長經驗,這話聽起來挺正能量,但問題來了,比賽該有的競技性和觀賞性要不要保證,畢竟足球不是扶貧項目,單靠“多參與就能帶動發展的話,那足球強國也不用幾十年持續投入了,實際情況就是,強者恒強,弱者在頂級舞臺上很難短期內縮小差距,擴軍帶來的副作用,反倒讓賽事整體水平被拉低,球迷失望、媒體唱衰,FIFA的臉色也好看不到哪去。
其實類似的爭議不只出現在世俱杯,世界杯擴軍、歐冠改制,每一次都伴隨著“水分和利益的討論,核心矛盾還是在于,賽事到底是為全球普及讓步,還是為高質量對抗保駕護航,這事沒絕對答案,但眼下世俱杯這幾場,已經把問題暴露得很徹底,強隊刷紀錄,弱隊擺爛,觀眾看得提不起勁,連最基本的懸念都沒了。
回到場上,拜仁的10球表面看是歷史時刻,實則透著尷尬,巴黎、博塔弗戈也能輕松大勝,反觀其他6隊連個進球都費勁,這種極端分化的局面,放在一項全球頂級賽事里,怎么看都讓人出戲,球員也是人,誰愿意每年都被拉來“陪練,久而久之,賽事含金量和號召力都會被稀釋,國際足聯要真想讓世俱杯變得更有看頭,單靠擴軍和口號可不夠,得拿出讓人信服的提升方案。
此情此景,不禁讓人想起老一輩球迷聊到的那些經典夜晚,強隊拼到最后一刻,弱隊也有爆冷的可能,比賽有懸念、有故事,現在的世俱杯,更多像是利益分配下的產物,缺了點讓人熱血沸騰的東西,或許FIFA也該聽聽球迷的聲音,別只顧著賬本上的數字,足球的魅力,終究還是靠場上的對抗和故事撐起來的。
結尾還是得回到那個老問題,擴軍到底值不值,5場17球、6隊零進球的數據已經說明一切,強隊太強、弱隊太弱,比賽失去了本該有的味道,球迷不買賬,贊助商也會猶豫,國際足聯要是還想靠這種“兌水世俱杯圈粉,恐怕得做好被吐槽到爆的準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