痣,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一種皮膚現象。
可你有沒有想過,痣也會長大?
關鍵長大不怕,怕的是這種身體的暗示你沒有意識到!
(圖源pexels)
痣是怎么形成的?
簡單來說,身體上的痣(醫學上稱為色素痣或痣細胞痣)主要是由皮膚中的黑色素細胞局部聚集形成的。這些“天選之痣”有些是先天的,而更多痣則是后天的。
除了遺傳因素(父母痣多孩子也容易長,這與IRF4、TERT等特定基因相關),紫外線也是重要誘因——長期暴曬的部位如男性軀干、女性手臂更容易長痣,研究發現堅持防曬的兒童比不防曬者長新痣數量明顯減少。
激素波動也會刺激痣的生長,比如青春期、懷孕期或使用激素類藥物時,原有痣可能變大變黑甚至新生。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皮膚損傷或鉛筆扎傷可能形成色素殘留,此類小黑點通常并非真正的痣細胞痣,但若長期存在或變化,仍需就醫鑒別。
此外,某些皮膚病、免疫系統異常或化療等特殊治療也可能影響痣的生成,但這類情況相對少見。
什么樣的痣有癌變風險?
大家也不用過于擔憂,一般帶有癌變這種痣特征還是比較明顯的。
當黑色素細胞發生惡性轉化,就可能演變成「癌王」黑色素瘤,而及時發現危險信號是關鍵??梢酝ㄟ^ABCDE法則可以識別癌變征兆:
A(Asymmetry)不對稱——良性痣通常形狀對稱;
B(Border)邊界模糊——邊緣呈鋸齒狀或暈染感;
C(Color)顏色斑駁——出現棕、黑、紅、白等混雜色;
D(Diameter)直徑超標——超過6mm(鉛筆橡皮大小);
E(Evolution)動態變化——短期內的增大、隆起或破潰。
(圖源網絡)
還需要特別警惕的是特殊部位的痣,如易摩擦部位(手掌、足底、外陰、肛門、生殖器、鼻咽、口腔黏膜、皮帶區域等)、經常日曬部位、創傷部位。
當然,痣若出現體積增大或形態改變,并非均由惡性疾病引起,也可能由良性疾病如毛囊炎、軟纖維瘤等導致。但此類良性病變通常具有典型特征,且多可在短期內自行消退。
若發現痣周圍出現衛星灶(大母痣周邊伴隨小黑點)、或者表面滲液結痂或伴隨瘙癢刺痛,應立即就醫。
可疑痣的正確處理方式
面對可疑痣,咱們需要科學處理??勺裱?strong>三要三不要」原則:
要定期用手機拍攝存檔,建立皮膚變化檔案;要用標尺測量記錄大小,觀察細微改變;要在季節交替時重點觀察顏色,特別是夏季紫外線增強后。
同時不要自行用藥點痣,多數藥水點痣存在清除不全風險;不要隨意激光祛除,未做皮膚鏡評估可能刺激潛在病變,給自身或他人帶來不可逆的傷害;不要迷信“面相說”,特殊部位的“吉痣”也需醫學判斷。
現代醫療一般有三級解決方案:
低風險穩定痣可每6~12個月觀察,高危人群或特殊部位痣建議縮短隨訪間隔至3~6個月(1級);快速變化者需病理活檢(2級);高危痣建議整塊手術切除并送檢(3級)。
當前醫院皮膚科配備的皮膚鏡、共聚焦顯微鏡等設備,皮膚鏡結合臨床評估可顯著提高診斷準確性,敏感性和特異性均可達80%~90%。
大多數痣為良性,但若發現異常變化需警惕。早發現早治療,健康自然與我們同行。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分會皮膚病理學組. 黑色素瘤病理診斷臨床實踐指南(2021版). 中華病理學雜志,2021,50(06):572-582.
[2]文博.皮膚黑色素瘤預后因素的生存分析[D].東南大學,2018
〔免責聲明〕
本文數據更新于2025年06月17日
由「皮膚科楊希川教授」原創,旨在為讀者科普
科普內容不能代替醫生診治意見,僅供參考
如有皮膚問題,請及時咨詢醫生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策劃團隊〕
策劃/編輯:yogurt 審核:李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