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以色列對伊朗的打擊進入新階段,不再僅限于精確襲殺和電子戰,而是直接動用F-35戰機,對德黑蘭上空的電視臺、政府樓實施警告式空襲。
以方不遮不掩,總理內塔尼亞胡甚至公開嘲諷:“我們已經掌握了伊朗制空權”。這話放在中東,就是赤裸裸的羞辱。
伊朗確實焦頭爛額。國內經濟還在原地打轉,導彈基地被摧毀、指揮系統失靈、S-300形同虛設。在這樣的局面下,國內許多人自然想起了俄羅斯。畢竟“戰略伙伴關系”這個詞,不是隨口說說的。聯合軍演辦過,反美口號喊過,技術合作也有過?,F在伊朗有難了,俄羅斯是不是也該出來替兄弟擋一擋槍?
現實比預期來得冷得多。
這次替克里姆林宮發聲的,是國家杜馬國防委員會副主席阿列克謝·朱拉夫列夫。他一開口就先反問:“你們在烏克蘭看到過多少伊朗士兵?”這句話等于把臺面上的情誼翻了底牌:你伊朗在我打仗時沒出手,我也不會在你挨打時硬扛。
接下來朱拉夫列夫說得更直白——戰略伙伴不等于軍事同盟,出兵援助沒這個義務。甚至話里話外還點名了朝鮮,說“烏克蘭前線有朝鮮士兵,沒看到伊朗的”。這一比較,其實已經暗示:朝鮮是“鐵哥們”,伊朗只是“點頭之交”。
俄羅斯不打算出兵援助,這個可以理解。但更讓人意外的是,他們對當前局勢的預判,明顯比伊朗自己還要悲觀。從俄羅斯駐德黑蘭大使館“暫停領事業務”、部分外交人員撤離,再到公開建議本國公民別前往伊朗與以色列,這一連串動作,說白了就是:我已經不太看好你能挺過去,我得先保命。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實實在在的撤僑信號。而撤僑這種事,從來不只是“內部措施”,它本身就是一種公開表態。用外交語言說是“以防萬一”,但在軍事語境里,撤僑是“可能大事要來了”的代名詞。
而這一切,也和俄羅斯正在下的一盤大棋有關。
普京當然不希望伊朗垮。他知道,一旦伊朗被打殘,中東格局將向著美國-以色列軸心大幅傾斜,而這股力量可能通過高加索、黑海直接威脅俄羅斯南翼戰略緩沖區。俄羅斯的“戰略縱深”,說穿了就是敘利亞、伊朗、亞美尼亞、白俄羅斯這條線?,F在一頭動蕩,整個鏈條都要重新評估。
所以,普京沒有坐視不管。他還是打電話了,分別給了內塔尼亞胡和佩澤希齊揚,希望雙方“避免災難性后果”。之后又通話特朗普,試圖推動某種“新停火共識”。可問題是,現在誰還買調解的賬?以色列敢夜襲德黑蘭,不是因為沖動,而是因為它知道對手不會立刻反咬一口。而伊朗的反擊也更多是象征性的,導彈一枚枚打出去,F-35卻依然能在上空繞著圈子飛。
在這種結構性失衡面前,俄羅斯能做的非常有限。一方面自己在烏克蘭前線捉襟見肘,S-400導彈自己都不夠用;另一方面,不愿意在伊朗問題上和美國-以色列徹底翻臉——尤其是當前俄羅斯還在靠印度、海灣等國家維持國際交易的基本盤。伊朗是盟友,但也是負資產。普京并不想因它賠上整個地緣外交的回旋余地。
所以,朱拉夫列夫那句“他們需要的是我們的防空系統,不是我們的士兵”,不止是推脫,也是一種“合理回避”。至于S-400賣不賣、怎么賣,那得看伊朗拿出多少誠意。畢竟S-300都擋不住F-35了,伊朗現在急得跳腳,可俄方不會白送。更現實的是,S-400的庫存壓根也捉襟見肘,俄軍自己要用,賣給中國都優先,哪輪得到德黑蘭插隊?
歸根結底,這場危機暴露了兩個現實:伊朗并不是真正的“大國同盟體系”成員,俄羅斯也沒有多余的能力做“解放軍式”援助。普京要的是“有限干涉”與“戰略止損”,他不會輕易讓自己卷入另一場無解的中東泥潭。
所以撤僑、打電話、表態調停,該做的全做了,但該止步的也止步了。
對于伊朗來說,最痛的不是導彈襲來,也不是S-300失靈,而是“兄弟之間”忽然發現彼此只是“戰略熟人”。你有你的苦衷,我有我的算盤。沒人是救世主,中東戰火里最靠譜的,還得是自己挺過去。
這就是現實。沒有浪漫,只有冷風刮臉的清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