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誰殺死了美國制造?

0
分享至

嗅態

觀察商業榜樣,輸出榜樣觀察


作者 | 石燦

主圖 | pixabay

如果把美國制造業的一生拍成紀錄片,大概是這樣的節奏:

開場是機器轟鳴,福特流水線像鐘表一樣精密;中段是全球化閃亮登場,工廠如潮水般向東南亞、中國奔去;到了三十年前,是鐵銹帶沉默、工人失業、城市枯萎的長鏡頭;而最新一幕,則是工廠逆流而上,重新登陸美利堅土地,一邊貼著“高科技回歸”的標簽,一邊舉著“國家安全”的大旗。

2025年,這部劇進入了新的章節。

通用把車間搬回密歇根,臺積電種進沙漠,蘋果悄悄把部分供應鏈移出中國,半導體、鋰電池、醫療設備……一個個產業正在上演“返鄉潮”。

但制造業真的能“回家”嗎?


美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略有回升但仍處于較低水平 圖源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

現實遠比敘事復雜。美國再也回不到那個靠鋼鐵與勞動力驅動的年代;如今它倚靠的是自動化、AI、供應鏈多元化,以及更大的那只看得見的手——國家意志。它重建的不僅是工廠,更是一套安全邏輯、一場中產幻象的續命計劃。

你能看到工廠回來了,但工人沒回來;你能看到GM、蘋果、特斯拉搞本地化,但背后的元器件還得繞道越南、馬來、印度再拐回美利堅。它更像一場制造業的重組游戲:資本做導演,政治定劇本,算法當工人,供應鏈像樂高拼圖,在哪里拼得更穩,就搬到哪里去。

有人說,這場回流是對中國制造的回應;也有人說,它是美國夢的二次復刻。

那么,問題來了:制造業回來了,那它還能再次制造一個“中產階級美國夢”嗎?

我們將從這段百年曲線出發,回到那些曾點亮世界的工廠車間,再看它們為何遠去、如何歸來,以及,美國制造業這場史詩級的逆轉,是否真的走得通。

01

就業巔峰

1979年6月,美國制造業站在一個奇妙的高點上。很難判斷那是一種“再次崛起”,還是“榮光的尾音”。在華盛頓和紐約的會議室里,政策分析師對著厚厚的就業數據微笑著說:“美國制造,還能再戰十年”;在底特律和匹茲堡的廠房里,沖壓機日夜作響,技術工人換了新車、買了房,連午休時喝的都是帶冰的可樂。

數據確實好看得離譜:制造業就業人數1970萬,占全國非農就業的近1/5。這是2020年代人想都不敢想的比例。GDP當中,制造業的占比高達22%。你要問“美國靠什么在全球稱霸”?不是華爾街,不是好萊塢,是制造:鋼鐵、汽車、家電、機械,件件硬通貨,臺臺能出口。

但故事的背面從來不寫在數字里。

同一個6月,在俄亥俄州揚斯敦,一家鋼廠取消了夜班,主管只是模糊地說:“訂單延遲。”在密歇根州弗林特,雪佛蘭的一條產線出現短暫停工,原因是不明零件積壓。在匹茲堡的工會會議室里,一位年近六旬的工人打斷發言:“你們不覺得,這個‘高光時刻’,聽起來有點像告別演出?”

美國制造業的問題,早就埋下了。只不過那時候,大多數人還以為它只是感冒,而不是心梗。

要說引爆點,還得從遠方說起。1979年初,伊朗變天,石油變貴,整個西方世界陷入第二次石油危機。汽油價格翻番,煉油企業暴雷,連帶著鋼廠、電廠、運輸企業全線漲價。美國制造業的能耗高、路徑長、流程重,這一下,整個體系都在發燒。表面上是企業在沖產值,實則是在拼利潤率的最后防線。

而在亞洲,日本企業已經學會了怎樣造出更便宜、更省油、更緊湊的車。那年夏天,在芝加哥和洛杉磯,一批又一批的豐田和本田正低調登陸市場。美系三大還在談動力和舒適性,日系車已經用油耗和價格把“性價比”三個字釘在了中產消費者心里。1979年,美國市場的進口車份額首次突破20%,而來自日本的汽車品牌占了大頭。

底特律當然知道問題所在,但他們很慢,真的很慢。1979年,通用汽車的產品更新周期仍是48個月,豐田已經將它壓縮到24個月;在底特律,工會代表為每一項加班費和福利條款據理力爭,令管理層疲于應付;而在名古屋,豐田工廠已悄然運轉起準時制生產系統——幾乎沒有庫存,生產線像鐘表一樣精準推進。一邊是官僚與談判,一邊是效率與精益,日本制造正悄悄改變全球產業版圖。“美國制造”依舊是廣告里的金字招牌,但它在現實中已經逐漸脫鉤成本、效率和質量三大維度。

更致命的,是內部的剛性成本在吞噬企業彈性。那一年,美國制造業工人工資已經高到全球罕見的水平。UAW(汽車工人聯合會)依舊強勢,退休金、醫療保障、工時協議寫得天衣無縫。工人當然沒錯,但這套系統早已變得不具備向下兼容的能力。當危機來臨,裁員會更慢,轉型會更難,改革會更痛。

一個典型例子是美國歷史上三大汽車制造商之一的克萊斯勒。1979年秋,克萊斯勒公司的賬面幾乎見底,連發工資都成問題。但當管理層走進工會會議室時,語氣仍不敢太硬。面對動輒癱瘓整個生產線的罷工威脅,即便瀕臨破產,也必須步步為營。

這一切的總和,恰如一個體型龐大卻反應遲緩的系統,終究要為它曾經的輝煌付出贖金。1979年的制造業,依然在創造記錄,卻也正在失去未來。


美國制造業就業人數變化趨勢圖 圖源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

正如美國多家主流財經媒體所指出的那樣,美國制造業正在失去對全球市場的主導權。面對來自日本和歐洲的競爭,它必須學會適應一個更小、更快、更全球化的世界。這個觀點在當時幾乎沒人當回事。因為,當時的美國,擁有全世界最全的產業鏈,最深的資本市場,和最旺盛的內需。你讓一個鋼鐵巨頭相信有朝一日他要靠中國進口模具?他只會笑。

耐人尋味的是,1979年8月,保羅·沃爾克出任美聯儲主席,幾個月后,他發動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加息攻勢,聯邦基金利率在短短一年內攀升至近20%,旨在撲滅多年積累的高通脹。對制造業來說,這場貨幣緊縮意味著另一種打擊:融資成本飆升,資本開支驟減,企業并購凍結,一輪更深層次的產業轉向悄然啟動。

從數據上看,1979年制造業依然是美國的核心引擎;但從結構上看,它正逐漸失去技術領先、成本控制與人才吸引力三大要素。而在社會心理層面,“做工人”的光環正在褪色——年輕人更愿意去當金融分析師、廣告文案或者搞房地產銷售,而不是進鋼廠、焊車架、打螺絲。

美國制造不再是“擴張—衰退”的周期性波動,而是走進一段由高成本、低投資和全球化擠壓共同主導的長期下行通道。1979年6月,是一個宏大系統的最后高光時刻。它像是一輛上世紀的雪佛蘭,在陽光下依舊閃亮,車身寬大,馬力十足,但車里的導航已經失效,方向盤開始晃動,司機和乘客都沒意識到,他們正在駛向一條陌生的岔路口。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們站在制造業回流、AI生產線、全球供應鏈博弈的新局面上再回望1979年6月,不得不承認,那既是“美國制造”的高峰,也是它下坡的起點。

而歷史的吊詭就在于,真正的衰退,從來不會在最低谷開始,而是在最輝煌處悄然生根。

02

墜落的軌跡

1980年春天,美國的工廠還在響著。

在底特律郊區的林肯大道旁,一大片居民區即將被推平,為一座尚未動工的“現代化汽車工廠”騰出空間。作為底特律汽車工廠三巨頭之一的克萊斯勒宣稱,它將代表未來——自動化裝配、零部件直供、零庫存運營。清晨五點,老底特律依然按慣例蘇醒,工人打卡、喝咖啡、抽煙,只是沒人知道,他們所熟悉的節奏,很快就要被打亂。沒有人意識到,他們正在告別一種生活方式——不僅是他們的生活方式,也是美國的。

1980年代,美國制造業并不是一夜垮掉的。它像一座百年老屋,墻體還在,地基卻開始塌陷。裂縫先是從車庫滲出,然后是天花板剝落,最后才是整棟建筑緩慢地、不可逆地傾斜。

真正意義上的拐點,發生在1981年8月6日。這一天,總統里根簽署命令,解雇了1.1萬名因薪資問題罷工的聯邦航空管制員(PATCO工會成員),象征著一個長達40年的強工會時代的終結。制造業聽懂了這個信號:你可以罷工,但代價可能是工作本身。從此,產業資本對勞動力的再議價全面壓制,美國藍領中產階級的護城河開始崩塌。

這還不是最痛的。

最痛的,是你制造得越多,虧得越多。除了日本企業,韓國的三星與LG學著東芝的樣子,開始制造家電和半導體;臺灣的電子代工廠還叫“技嘉”“華碩”,他們還在做不起眼的零配件,卻已經在美國市場建立了口碑。

而美國自己呢?工人時薪依然保持一定水平,工廠設備普遍較為陳舊,管理體系顯得臃腫。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美國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增長非常緩慢,遠遠落后于同期服務業的增長速度,也明顯低于日本制造業的高速發展。這意味著什么?你開工廠是賠錢的,而搞廣告、做咨詢、炒金融才賺錢。

用一個諷刺比喻來形容:1980年代的美國制造業,就像一個中年男人,工資還行、房貸未還、孩子上學、車子過時,最關鍵的是他還以為自己年輕。

整個十年,美國制造業的就業人數從1980年的1950萬跌到1990年的1266.9萬。乍看不過減少683.1萬,但結構性的變化遠比數字更殘酷:重工業腰斬,輕工業外遷,高技術行業未能消化下崗潮。賓夕法尼亞的鋼廠倒了、印第安納的拖拉機廠空了,密歇根的通用零件供應商變成鬼城。許多三代工人家庭的最后一個工人,在1984年被HR叫進辦公室,得到一份遣散協議和一句含糊其辭的“未來還有機會”。

1985年,美國的財經媒體在深度調查中指出:制造業崗位并未消失,而是流動到了世界的其他角落。它沒有錯。但這話對于被迫放棄生活、離開社區、甚至失去醫保的人來說,只是冷冰冰的統計學慰藉。

更具戲劇性的是,那些退出制造業的人,不是都去修道院了。他們中的許多人被迫進入服務業,做起了保安、倉庫工、服務員——或者,干脆領失業金,然后成為“里根經濟學”的注腳:當你統計GDP,他們消失了;但當你統計失望率,他們全都在。

里根政府確實推動了一些“產業復興政策”,包括減稅、放松管制與《廣場協議》后的美元貶值。但這些對制造業而言更像強心針,而非系統重建。通用汽車在1980-1984年投資四百億美元,嘗試通過機器人自動化和質量控制實現“日本式轉型”,但因為企業文化、執行力和工會掣肘,只走了半步。克萊斯勒公司靠政府貸款和削減成本茍延殘喘。唯一走出困境的是IBM、英特爾這類技術公司,它們走上了另一個軌道,那個軌道叫“信息時代”。

這種宏觀結構變遷往往呈現為微觀生活的斷裂感。如果我處在當時,可能會寫這樣一個場景:1986年冬天,匹茲堡郊區,一家倒閉鋼廠的老工人坐在空無一人的廚房里,聽著收音機播放著“美利堅正在復興”的新聞,他點了根煙,說:“誰復興了?我反正是沒趕上。”

大概還會補上一句:“制造業沒了,啤酒銷量還在。服務業萬歲。”

但真正的問題是,那個時代制造業的墜落,不只是經濟結構的變遷,而是社會契約的撕裂。曾經的美國承諾給普通勞動者一份體面的生活,只要你肯干、能忍、有力氣。到了80年代末,那張契約已經破碎。你可能更努力,卻只能被優化;你可能更守紀律,卻不再值錢;你可能被告知“未來屬于高科技”,但你不知道那個未來從哪來,又往哪去。

于是,當90年代初比爾·克林頓揮舞著“新經濟”大旗時,美國制造業早已從舞臺的C位退到了幕布后。而工人們留下的,只是一個個空廠房、一條條被棄用的鐵路,以及被稱作“鐵銹帶”的經濟地理。

那正是美國制造業,墜落的全部過程。沒有爆炸,沒有一聲巨響,只有緩慢、溫和、持續不斷的下沉——就像冰川崩解的聲音,遠遠地傳來,而你聽懂它時,已經站在水底了。

03

金融立國

故事的另一條線,也發生在1980年代初。

里根政府上場,像給美國經濟按了個快進鍵。那個時候,美國經濟憋著一口氣——通脹高得嚇人,制造業又癱瘓了。里根說了,得放開金融市場,別讓那些死規矩卡住了脖子。金融去管制成了當務之急,銀行、券商歡天喜地,資本像脫了韁的野馬,狂奔進華爾街的賭場。

工廠車間呢?資金越來越少,機器轟鳴聲越發稀落,工人的飯碗慢慢空了。

這背后有原因。里根他們覺得,管得死死的經濟,活力都被憋沒了。得讓資本自由流動,讓錢自己找門路,刺激創新和增長。政府瘦身,市場肥胖,金融才是未來。硅谷和華爾街成了新寵兒,IT、保險、投資,一幫金融玩家拿著高杠桿,把錢玩出花樣。股票漲,債券飆,衍生品層出不窮,利潤像滾雪球,一路越滾越大。

反觀制造業,工廠卻在哭。通用電氣(GE)就是最典型的例子。Jack Welch這號人物1981年接手GE,說白了就是來干兩件事:裁員和賣資產。他的信條是,“不是第一,滾蛋。”于是,一大堆業務被賣掉,十萬多名員工揮淚告別廠房。GE從制造巨人搖身變成金融怪獸,GE Capital的利潤幾乎撐起半邊天。資本游戲取代了車間的機器聲。

這套邏輯很簡單:賺錢才是王道,股東價值至上,效率不夠就剁掉。

GE市值蹭蹭往上,但制造業的根被砍得越來越短。數據顯示,1979年美國制造業就業接近2000萬,十年后大幅縮水。與此同時,服務業如火如荼,銀行、保險和科技公司成了新主力。那些制造工人嘆息,服務業工資永遠趕不上車間的鐵錘聲。

里根政府砍掉制造業補貼,研發投入縮水,錢全往金融和科技領域投。硅谷一片繁華,制造業基礎設施老化,設備根本換不起。GE的故事是縮影,1989年GE在美國還雇了近28萬人,如今美國員工不到7萬,制造線大舉搬離海外,靠著巨額政府補貼續命。

制造業不光是機器和工廠,它是社區的命脈,是工人的身份認同。金融化讓利潤成為唯一信仰,制造業被市場的鐵拳猛擊。GE告訴你,不賺錢砍,不掙錢賣,效率不高滾。制造業的價值被資本邏輯吞噬,昔日的工業英雄變成了被遺忘的數字。

類似的故事還有福特汽車和柯達。福特,這家曾經代表美國制造業的巨頭,在里根年代也感受到了資本擠壓的壓力。為了追求短期利潤,福特不得不關停多家工廠,裁掉大量藍領工人,同時加速把生產線搬到海外。車間里的喇叭聲漸漸被華爾街的股價公告取代。工人們看著自己的崗位消失,難掩心頭的失落。

柯達的結局更像一部警示錄。這個曾引領膠片攝影的巨頭,面對數碼攝影的浪潮遲遲不愿轉型。與此同時,公司管理層一心求穩,靠賣資產和裁員維持財報上的漂亮數字。金融市場對柯達的股票評價一度飆升,背后卻是企業競爭力的快速下滑。最終,柯達的輝煌漸遠,昔日的工業符號淪為歷史的注腳。

這是一個金融大潮涌起,制造業沉淪的時代。工廠燈光慢慢熄滅,華爾街燈火輝煌。資本像水一樣流向高回報的地方,制造工人只能當觀眾。中產階級的根基被動搖,社會開始分化。

里根推的金融自由化政策,把美國經濟推向了一個新賽道——金融立國。金融的盛宴蓋過了制造業的衰落,重塑了美國社會階層結構。GE、福特、柯達的傳奇背后,是一場工業夢的破碎,是工人身份的撕裂。

80年代的美國,用金融的浮華掩蓋了制造的落寞。陰陽交錯,妙趣橫生。

04

外包全世界

你得承認,美國是制造業的發明者之一,也是制造業外包這門藝術的祖師爺。

從底特律到東莞,從伊利諾伊的鋼鐵廠到馬尼拉的紡織車間,半個世紀的全球分工地圖,其實就是一份美國企業成本表上的注腳。制造業外包這件事,在美國,不是一次決策,而是一連串“順理成章”的放棄——每一個節點都有它的經濟邏輯,宏觀有宏觀的壓強,微觀有微觀的算賬。

1970年代初,美國制造業其實還在吃戰后工業紅利的“老本”。二戰結束后,美國掌握了全球近一半的工業產值。汽車是它的王冠,鋼鐵是它的脊梁,飛機和機械設備則撐起了它的全球霸權。那時候的通用汽車,利潤比許多國家的GDP都高;那時候的密歇根工廠工人,靠著一份工可以養活四口人、買房、供孩子上大學,還能定期度假去佛羅里達。你要是穿越回1973年的福特裝配線,只會覺得“美國制造”是世界上最穩的買賣。

問題是,穩的事往往藏著暗涌。自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后,世界進入了浮動匯率時代,也陷入了“通脹高企、制造業艱難”的長期周期。1973年和1979年的兩次石油危機,直接把能源價格推上天花板。汽油貴了,運輸貴了,冷卻系統貴了,工廠運營的每一環都貴得不講道理。再加上美國本土工會制度強大,工人談判力強,福利堆得厚,雇傭變成了沉重的成本負擔。企業開始算賬了:為什么我非得在芝加哥生產一臺電視機,工人年薪6萬美元,還總要漲?難道不能去個地方便宜點的地方干?

答案很快就有了:亞洲。

一開始,是中國臺灣、韓國、日本這些靠出口養活工業的“東亞四小龍”。1970年代末,索尼電視機、豐田小車、現代電冰箱開始悄悄占領美國超市的貨架。美國工廠還沒搞明白什么叫“精益生產”,日本人已經把“零庫存”變成了教科書。這種外部沖擊很快刺激了美國的產業資本——你能從我這兒搶生意?那我也去你那兒做生意。

于是,從電視機到半導體,從紡織品到塑料件,美國企業開始大規模采用OEM(原始設備制造)模式——設計、品牌留在美國,生產、組裝全交給亞洲。鞋業和玩具業是最早試水的行業。Nike從早在1978年就開始將生產逐步外包,到了1981年,公司已幾乎不再直接擁有工廠,而專注于品牌運營,制造環節全部交由亞洲代工廠負責。

1980年代,是美國制造業開始“搬家”的關鍵時刻。表面上是企業逐利,背后其實是制度在松綁。里根政府嘴上說著“小政府、大市場”,手底下卻忙著減稅、放松監管,一刀一刀削掉制造業身上的繩子。資本的手一旦自由,動作比誰都快,廠子往哪開、人往哪招、零件在哪組裝,統統可以重新排布。只要能省錢,哪里都能干活。

這時,墨西哥成了“近岸外包”的試驗田。美墨邊境,一塊叫馬奎拉多拉的工業區悄悄冒了出來,美國的零部件白天拉過去,墨西哥工人晚上拼好,第二天整車整車拉回美國賣,關稅?免了。整個流程像是沒出國,但工資、工會、環保標準,全都“出國”了。

真正的“外包狂飆”,是在1990年代。冷戰結束,全球化升溫,“外包”從一個省成本的工具,變成了跨國資本的信仰。《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在1994年正式生效,整個北美變成一張制造大拼圖。通用電氣、惠而浦、德爾福等傳統制造巨頭,紛紛將產線從美國本土遷往墨西哥、加勒比海沿岸,享受低人工和零關稅的雙重紅利。

與此同時,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也在爭搶訂單。代工,不只是工廠的選擇,而成了國家的戰略——“給美國人打工”,成了一個時代的政策口號。


全球價值鏈的增長主要集中在機械、電子和交通行業,以及在這些行業擁有專長的地區:東亞、北美和西歐。這些地區的大多數國家參與復雜的全球價值鏈,提供先進的產品和服務,并開展創新活動。 圖源《2020年世界發展報告》

但這些都只是預演,真正的“大戲”,要等到2001年。

那一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這就像打開了一個廣闊、廉價、訓練有素的工業大盆地。美國企業一邊享受中國的超低生產成本,一邊繼續主導全球定價權。蘋果的iPod就是典型:設計在加州,生產在深圳,利潤在開曼,稅繳在愛爾蘭,消費者在紐約。制造過程完全無須美國參與,但最終價值鏈的主導者,仍是美國本土。

從2001年到2010年,美國制造業經歷了“最后的撤離”。這期間,每一年都有成百上千的工廠關閉,數十萬制造業崗位消失。底特律變成了“鐵銹之城”,年輕人開車出城的速度,比廢棄工廠生銹還快。與此同時,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地位徹底穩固。從玩具、紡織到手機、電腦,凡是能裝集裝箱的商品,都在往中國漂。中國出口依賴美國,美國消費依賴中國,這不是巧合,而是制度設計下的聯動循環。

整個過程中,美國政府幾乎從未真正制止過這場外包潮。華盛頓的邏輯是簡單的:我們把制造的部分交出去,但我們保留科技、金融、品牌和定價權。我們在“微笑曲線”的兩端做事,利潤更高,風險更小。制造業雖然苦,但價值鏈并不總在車間。問題是,當你把車間都外包了,后面的事,不一定能如你所愿。

到了2010年代,美國制造業所剩不多。通用把零件交給墨西哥,蘋果把iPhone交給富士康,通用電氣甚至一度考慮把渦輪噴氣發動機的某些零件交由印度代工。曾經的制造強國,如今更像一個“制造調度中樞”——看起來還在控制局勢,但實際上,工人、工具、組裝、耗材,早已飄散四方。

制造業的外包,是一場資本自我優化的遠征。從成本、政策、供應鏈,到稅收、知識產權、金融市場,每一步都是利己的;每一環都設計得合乎商業邏輯。但它最終打碎的,是美國工業的中產階層結構,是一個以制造立國的國家的自我認同。

這場外包,從不是背叛,而是美國商業文明內在邏輯的終極展開。你不能說它錯,只能說它貫徹得很徹底。

多年以后,日本經濟學家野口悠紀雄在《失去的三十年》一書中無比羨慕美國的“世界外包平行模式”,“日本的制造業應該將生產部門單獨分出來,委托給新興國家的企業去做,自己專門進行產品開發、設計等核心領域。”

日本確實也如此做了,但不徹底。

05

回歸之路

美國制造業的回歸,像是一場事后諸葛亮式的集體行動:等人都走得差不多了,才發現老房子也許還有點價值。

事情得從2008年說起。那年雷曼兄弟轟然倒下,道瓊斯像得了痙攣一樣,一個月里跌了個底朝天。硅谷開始裁員凍結招聘,底特律干脆放棄了談判桌,改為集體跪求救市。制造業在GDP中的占比繼續探底——從1950年代的接近30%,一路滑到了11%。更讓人焦慮的,是那些曾支撐中產階級生活的工人崗位,就像遠去的地平線,年年少幾萬,穩得讓人絕望。

但制造業回歸的種子,其實早在這場危機里悄悄埋下了。你不能指望一個習慣全球代工的體系突然轉性,只能等它自己意識到,把一切交給別人,最后連口罩都造不出來。于是,一些“不死心”的公司開始試水:通用電氣翻修了肯塔基的老廠,重啟洗衣機生產線;蘋果則悄悄在德州奧斯汀,測試一條Mac mini的本土組裝線。這些動作還不大,卻像是風暴前的低氣壓,壓得人喘不過氣。

這些事當時沒什么人關注,媒體也只是偶爾提一句。但在一個叫做HarryMoser的老工程師眼中,這是潮水反轉的前奏。Moser從通用退休后,創辦了一個“再工業化倡議”(ReshoringInitiative)的非營利組織,每天的工作,就是統計到底有多少美國企業在悄悄“回頭”。他像一位收集小石子的獵人,默默標記著那些正在逆流而上的決策。

然后就是2016年。特朗普上臺,那頂紅帽子上寫的不是稅收、不是醫保,而是:“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制造業,一下子成了主角。他在臺上大聲說:“我們把工作都給了中國和墨西哥,現在,我們要拿回來。”很多人不信,但資本家信了一半。不是突然愛國了,是因為中美之間的摩擦,從口水戰,變成了實打實的關稅清單。蘋果開始在印度布局“備胎工廠”,特斯拉在得州蓋起了超級工廠,美光、安森美、英特爾這些半導體巨頭,也開始把“美國建廠”當回事了。

特朗普給出的手段其實也沒多花哨:減企業稅,設制造業就業抵扣,威脅那些把工廠移走的公司,“你走我就加你稅”。最經典的事件,是他親自打電話給Carrier空調,要求他們別把印第安納的工廠搬到墨西哥。結果呢?Carrier也沒吭聲,最后答應留下一部分崗位——但沒過多久,就悄悄裁了一大批人。制造業回流?口號響,賬本更響。資本家才不會靠情懷決策。

然而,真正讓“回歸”進入國家戰略階段的,不是政治口號,而是2020年那場看不見的戰爭:新冠疫情。當美國發現自己連醫用口罩、呼吸機都要依賴海外進口的時候,整個政府突然“醒了”。不只是醒了,還急了。

拜登上任的第一年,簽署了一份重磅行政令,要求聯邦機構評估關鍵產品的供應鏈安全。很快,四大產業成為“保衛本土”的重點對象:半導體、電動車電池、藥品原料和清潔能源設備。這不是“工廠回來”那么簡單,而是“戰略制造業必須回來”。你可以繼續在越南做襪子,但芯片,必須在本土造。

于是,美國政府前所未有地撒錢。

制造業回流的政策引擎,在拜登時代全面啟動。2022年,《CHIPS和科學法案》正式通過,總額527億美元,重點支持本土半導體制造。英特爾在俄亥俄投建超級晶圓廠,臺積電在亞利桑那追加至400億美元,三星則將德州視為美國制造重地。緊接著,《通脹削減法案》(IRA)通過購車補貼和制造稅抵機制,倒逼電動車與電池產業鏈回流;《基礎設施法案》則以“Buy America”為杠桿,要求政府工程優先采購本土產品——從芯片到鋼材,制造業終于從口號走向預算。換句話說,美國政府給制造業開出了一份“回歸套餐”:你回來,我給補貼、減稅、保護性政策,甚至幫你找工人。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聯邦政府對“自由市場萬能論”的公開反悔。幾十年來他們推崇市場分工,現在卻悄悄轉向“國家產業政策”,仿佛認了錯,卻不肯明說。


美國制造業出貨量在改善,亮點在行業 圖源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

但回歸不是反彈。它不像打燈光,啪的一下就亮。制造業回到美國,需要的不只是補貼,還得有人愿意干活——而問題正出在這。年輕人不愿意進工廠,工程專業的畢業生涌向了科技公司;機械操作熟練工短缺,甚至一度靠監獄勞工補缺口。有人說,自動化會解決一切——是的,但自動化設備也得有人研發、裝配、維修。光有資本還不夠,人才結構才是慢變量。

到2024年,美國制造業新增崗位累計已超80萬個,比疫情前增長約7%。但這還遠遠不夠,它更像是一場產業方向的“修正”,而不是全面回潮。那些回來的工廠,多是“關鍵技術型”“戰略穩定型”,不是再去造便宜T恤衫,而是造芯片、光伏板、電動卡車、AI服務器。

你要說,美國制造業真能回到1950年代那種滿城煙囪、工人爆棚的年代嗎?大概不能。但它想回來的部分,可能比以前更關鍵。就像有人從小鎮離開多年,最終回到老宅,不是為了種田,而是為了守住那塊地——至少不讓別人拿走。

制造業回歸這件事,在美國,不是潮流,也不是幻象,而是一場現實主義的折返跑。不是因為他們懷舊,而是他們終于意識到:當你不掌握制造,你就無法掌控未來。

06

回到黃金時代

1955年,底特律的鋼鐵巨獸正發出震耳欲聾的轟鳴。流水線上,工人們戴著油漬斑斑的手套,嫻熟地組裝著一輛輛嶄新的雪佛蘭轎車。他們或許未曾想到,自己手中誕生的這些鋼鐵機器,不僅是美國制造業鼎盛時代的象征,更承載著一個國家的經濟神話。

把時間撥回19世紀60年代,美國正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南北戰爭的硝煙剛剛散去,這場持續四年的慘烈內戰讓62萬人付出了生命代價,卻也意外成為制造業騰飛的催化劑。北方的勝利鞏固了聯邦統一,掃清了經濟壁壘,統一市場開始快速成形。鐵路網如同血脈般向西部延伸,催生新一輪開發浪潮。

與此同時,第二次工業革命從歐洲洶涌而來,電力、內燃機和化工技術逐漸走向商用,為美國制造業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動力。

鋼鐵,作為工業時代的脊梁,率先扛起了美國崛起的大旗。1870年,美國的鋼鐵產量約為70萬噸,這個數字放在今天或許不值一提,但在當時的世界工業版圖上,卻不過是滄海一粟。

然而,短短43年后,到了1913年,這個數字像坐上了火箭般飆升至3100萬噸,占據了全球鋼鐵產量的41%。位于匹茲堡的卡內基鋼鐵廠,煙囪日夜不息地吞吐著濃煙,工人們三班倒,將地底的鐵礦石化作鋼梁、鐵軌和機械零件。

這些鋼鐵不僅撐起了橫跨北美大陸的鐵路網,還遠銷世界各地,成為美國制造業征服全球市場的先鋒。

石油工業的崛起同樣充滿傳奇色彩。1859年,賓夕法尼亞州的泰特斯維爾,一位名叫埃德溫?德雷克的投機者,在一片荒地上鉆出了美國第一口油井。黑色的石油如黃金般噴涌而出,瞬間點燃了整個國家的貪婪和野心。

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迅速崛起,通過殘酷的商業競爭和壟斷手段,控制了美國90%的煉油產能。石油不僅為工業機器提供了動力,更催生出龐大的石油化工產業,塑料、橡膠、化纖等新材料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重塑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電氣工業的革命,徹底顛覆了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認知。托馬斯·愛迪生,這位留著大胡子的發明狂人,差不多在19世紀末點亮了第一盞真正實用的白熾燈。緊接著,他在紐約珍珠街建起了全球首個直流發電站,電燈開始照亮千家萬戶。電報、電話、留聲機等發明像魔法一樣,把世界緊緊連結,信息傳遞從過去的幾天,變成了眨眼間的事。

再看亨利·福特,1910年代,他把流水線搬進工廠,效率翻了好幾倍。福特T型車的年產量從幾十萬輛一路飆升到千萬級別,售價也從幾百美元跌到不足三百美元,讓汽車徹底從有錢人的奢侈品,變成了每個普通家庭都能擁有的日常必需。

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美國制造業的大考場。歐洲滿目瘡痍,戰火連綿,而美國這邊卻像一片未被染指的凈土,工業機器轟鳴不停。1940年代初,美國飛機和軍艦的產量占了全球大頭,數量驚人。底特律的汽車廠一夜之間改裝成坦克工廠,流水線上的謝爾曼坦克像下餃子一樣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波音的飛機生產線晝夜不停,B-17轟炸機如鋼鐵洪流,飛越納粹德國的天空。

那時的美國,不只是“民主國家的兵工廠”,更是全球制造業的超級引擎,實力讓世界刮目相看。

二戰硝煙剛散,美國制造業踩下了油門,迎來黃金時代。1947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簽了,把全球關稅一刀刀砍下,給美國貨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緊接著,從1948年到50年代初,美國推出“馬歇爾計劃”,掏出幾十億美元,援助滿目瘡痍的歐洲。表面上是救人,背后卻是給自家工廠鋪路——美國車企、家電大廠帶著機器和技術,殺入歐洲市場,開設工廠,開始源源不斷地輸出產品。那時候,制造業不只是生產,更像一場全球博弈的棋子和底氣。

1953年,美國制造業迎來了真正的巔峰。那一年,制造業產值占全國GDP的四分之一還多,全球每造出一百美元的制造品,就有接近三分之一來自美國工廠。那時,工廠里有近兩千萬美國人忙碌著,他們拿著全世界都羨慕的工資和福利。

一個普通汽車工人,靠著工資撐起了一個四口之家,開著閃亮嶄新的雪佛蘭,住進郊區寬敞的獨棟房子,還能給孩子攢錢讀大學。制造業工人的周薪比當時服務業平均高出半截,一線通用汽車工人時薪大約兩美元,上個班掙得年收入輕松擠進全國收入前30%。而那時候,一輛雪佛蘭的售價大約是工人五個月的收入——在今天聽來,依然是個令人心動的“美國夢”賬本。

1955年,超過八成的已婚制造業男性靠一份工資,撐起全家吃住和孩子教育。底特律工人的年收入大約在幾千美元上下,郊區獨棟房屋的均價也就在兩三千美元的幾倍,工資不到兩年,輕松全款買房。抵押貸款利率極低,徘徊在幾個百分點,買房不再是夢。

工會幫工人爭取了超乎想象的福利:全額醫療保障、退休時拿回接近六成工資的養老金,還有每年兩三周的帶薪假期。1950年代初,像通用這樣的巨頭,在勞動力成本里,福利開支占了超過五分之一,真正兌現了“企業發展,工人受益”的承諾。

那個年代,制造業的火熱,不只是廠房里的機器轟鳴,更深刻改寫了美國社會的骨架。到了50年代中期,差不多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制造業家庭開上了私家車,家里洗衣機、冰箱早已從稀罕玩意兒變成了日常標配。

匹茲堡的鋼鐵工人開著貸款買來的克萊斯勒,住進寬敞的四居室,孩子們還能安心讀免費的公立大學。

從二戰結束到1970年代初,美國制造業的生產率幾乎翻了一番,工人工資也幾乎打了對折。社會流動的通道敞亮無比,“美國夢”不再是故事書里的傳說,而是觸手可及的現實。

然而,就像古希臘神話中伊卡洛斯飛得太高會被太陽融化翅膀,美國制造業的輝煌背后,早已埋下了衰落的種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推薦
熱點推薦
A股:明天,7月18號,股指期權交割日!將迎來更大級上漲?

A股:明天,7月18號,股指期權交割日!將迎來更大級上漲?

說說史事
2025-07-17 15:40:37
杜建英消失、私生子申請DNA比對、員工爆猛料,都是宗馥莉的復仇

杜建英消失、私生子申請DNA比對、員工爆猛料,都是宗馥莉的復仇

吭哧有力
2025-07-16 08:32:16
王小騫一家三口西班牙度假!11歲矮小癥女兒長高不少,打扮顯成熟

王小騫一家三口西班牙度假!11歲矮小癥女兒長高不少,打扮顯成熟

豆哥記錄
2025-07-15 20:22:43
大鵬被網紅姜濤討要結婚份子錢,之前合作過網劇,但已10年沒聯系

大鵬被網紅姜濤討要結婚份子錢,之前合作過網劇,但已10年沒聯系

歸史
2025-07-15 11:54:07
鐘薛高被申請破產審查

鐘薛高被申請破產審查

每日經濟新聞
2025-07-16 19:53:43
丹麥94票通過美軍駐扎協議,格陵蘭主權易主,法國暴怒歐盟抗議

丹麥94票通過美軍駐扎協議,格陵蘭主權易主,法國暴怒歐盟抗議

掌青說歷史
2025-07-15 22:38:13
錄像帶露馬跡!2004年洪洞縣“12·11”系列強奸殺人案偵破始末

錄像帶露馬跡!2004年洪洞縣“12·11”系列強奸殺人案偵破始末

路之意
2025-07-17 08:47:47
褲子那里鼓鼓的,當代都市麗人都被女裝做局了

褲子那里鼓鼓的,當代都市麗人都被女裝做局了

網易上流
2025-07-10 09:32:02
住建部新定調:滿25年房齡的老房子,一律按新規處理,業主要發財

住建部新定調:滿25年房齡的老房子,一律按新規處理,業主要發財

阿傖說事
2025-07-17 09:08:01
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再延30年試點擴大

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再延30年試點擴大

財聯社
2025-07-17 15:02:31
朱孝天開直播,透露阿信說服F4合體的關鍵原因,回應和另外三人關系,“真的不熟”

朱孝天開直播,透露阿信說服F4合體的關鍵原因,回應和另外三人關系,“真的不熟”

FM93浙江交通之聲
2025-07-17 13:10:42
絕地反殺!宗慶后私生子申請鑒定,宗馥莉一舉動表態度,勝券在握

絕地反殺!宗慶后私生子申請鑒定,宗馥莉一舉動表態度,勝券在握

洲洲影視娛評
2025-07-15 18:03:37
女孩高考648分,升學宴上被老師殺害,警方審訊時老師丈夫突然大哭

女孩高考648分,升學宴上被老師殺害,警方審訊時老師丈夫突然大哭

罪案洞察者
2025-07-16 09:25:02
昨晚,葉珂曬出999朵粉玫瑰,承認已和黃曉明各自新生活

昨晚,葉珂曬出999朵粉玫瑰,承認已和黃曉明各自新生活

曉林說娛
2025-07-17 09:33:10
生完孩子后,我出軌的欲望非常強烈!(女性勿入)

生完孩子后,我出軌的欲望非常強烈!(女性勿入)

性學研究僧
2025-06-17 22:37:40
罕見!同一天,3架波音新飛機飛往中國

罕見!同一天,3架波音新飛機飛往中國

每日經濟新聞
2025-07-16 08:52:05
管特朗普叫"爸爸"的他幫腔:中印敢繼續,等著制裁

管特朗普叫"爸爸"的他幫腔:中印敢繼續,等著制裁

揚子晚報
2025-07-16 14:24:30
宗慶后兩女兒:宗婕莉名校畢業追星自由,宗馥莉大學普通舉步維艱

宗慶后兩女兒:宗婕莉名校畢業追星自由,宗馥莉大學普通舉步維艱

古希臘掌管松餅的神
2025-07-16 13:31:41
柬埔寨為何這么亂?來看看不為人知的一面

柬埔寨為何這么亂?來看看不為人知的一面

諾言卿史錄
2025-07-16 15:15:36
特斯拉將在中國發布Model 3+,續航里程800公里

特斯拉將在中國發布Model 3+,續航里程800公里

鞭牛士
2025-07-16 23:04:44
2025-07-17 16:35:00
嗅態 incentive-icons
嗅態
寫故事,說觀點,做文字匠人。
28文章數 14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財經要聞

宗氏三兄妹在港起訴宗馥莉文書曝光

頭條要聞

女律師在愛康國賓體檢10年沒預警 在國外確診癌癥晚期

頭條要聞

女律師在愛康國賓體檢10年沒預警 在國外確診癌癥晚期

體育要聞

過去一年的頭號贏家,他說偶像永遠是媽媽

娛樂要聞

黃楊鈿甜星途被毀 戴假貨沒人找她代言

科技要聞

沒有老黃不夸的中國公司了吧??

汽車要聞

8月初上市 長安第三代UNI-V勁擎型嘗鮮價11.49萬

態度原創

手機
教育
藝術
健康
軍事航空

手機要聞

機構:LPDDR4X供給緊縮推升價格 智能手機產業將加速導入LPDDR5X

教育要聞

2025考生必看,寧夏職業技術大學就業怎么樣?多個連招保障就業!

藝術要聞

故宮珍藏的墨跡《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這才是地道的魏晉寫法

呼吸科專家破解呼吸道九大謠言!

軍事要聞

美考慮援烏射程1000公里的導彈 特朗普:莫斯科不能打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鲁木齐市| 招远市| 六枝特区| 舒城县| 左云县| 荆门市| 宁德市| 宜良县| 左贡县| 石柱| 藁城市| 南昌县| 黄陵县| 综艺| 方山县| 太仓市| 桐庐县| 禹城市| 合山市| 呼图壁县| 和硕县| 扎鲁特旗| 武强县| 东丽区| 阿图什市| 平安县| 满城县| 岳普湖县| 深泽县| 平塘县| 铅山县| 木兰县| 苏尼特左旗| 乌审旗| 彭州市| 泗水县| 淮安市| 巴中市| 金华市| 姜堰市| 榕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