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法醫工作以來,延延始終告誡自己要冷靜客觀,可這次,她差點沒繃住——眼前,是一具僅2個月大的嬰兒遺體;耳邊,是年輕父親撕心裂肺的哭聲。她盡量讓自己的動作輕一點、穩一點,好讓那位父親哭泣時掠過的風,再撫一撫這可憐的孩子。
這是26歲的女法醫延延日常工作中的一幕。
她最終沒讓自己掉下淚來,因為克制情緒早已成為延延的本能。就像水手注定要直面風浪,法醫這行,既要讀懂“海浪”的節奏,也需懷有如履薄冰的敬畏。
今年6月,延延意外走紅。她在社交平臺分享自己的法醫工作和健身日常,用 “硬核” 日常打破了大眾對法醫的固有印象。
女法醫背后有哪些職業故事?法醫如何看待生死?法醫工作是否危險?帶著這些疑問,7月13日,大河報《看見》記者獨家對話畢業于重慶醫科大學法醫學專業的女法醫延延。
延延工作畫面
不被定義的人生
單手拿電鋸,3分鐘完成一次開顱——延延推測,自己的走紅與這份職業背后的女性身份有關。
有媒體報道,女法醫在法醫隊伍中的占比不到15%。四川大學"法醫學專業僅限男生"的規定曾引發熱議。
延延能理解這種性別失衡。
即使是像她這樣“肌肉發達、能硬拉120公斤”的人,面對400斤的死者時也會發怵,需要多人協作才能完成翻身。體脂率高的死者會讓手套滑膩,加大解剖難度。更別提解剖時傳染病暴露風險、浸泡臟器的福爾馬林會刺激皮膚、黏膜等勸退大眾的因素了。
延延健身畫面
法醫通常分以下幾種,傷情鑒定,病理鑒定,毒物鑒定,DNA鑒定等。傷情鑒定主要是對傷者進行輕中重傷和傷殘等級的評定,病理鑒定則需要解剖尸體并行組織病理學檢查。在延延入職前,她所在的單位還沒有做病理鑒定的女法醫。實習到工作的3年來,延延累計面對超600名死者,已是重慶某司法鑒定中心的一名得力員工。
延延清洗工具畫面
回憶初次面對死者,延延稱自己相當平靜。戴上手套、拿起解剖刀那一刻,職業感會自然而然地覆蓋恐懼。她甚至想象過自己成為“大體老師”,被學生目光包圍的場景。可貴的是,這些目光并未嚇退她捐獻遺體的想法。
延延的丈夫也是健身愛好者,雙方家人都十分理解她的法醫工作。“只是一份鑒定工作”——已成身邊人的共識,延延幾乎沒有后顧之憂。
“公平公正地做鑒定”是延延的自勉。但公平公正是一個復雜議題,既需要客觀標準規則為基礎,也離不開主觀對每個案件個體中,存在的病理生理學規律的判斷。如何平衡?延延說,經手案例越多,對個體案例的傷病關系和參與度理解就越深,主觀公正性自然越高。
延延的胳膊在工作時顯得粗壯
如今“虛擬解剖”技術已能滿足部分家屬“遺體不被破壞”的需求。這讓延延明白,除實踐外,必須不斷學習,才能不被時代拋棄。法醫學現已提級為跟臨床并列的一級學科,前景可期。
工作之外的延延,愛做美甲、喜歡登山;不懼死亡,但討厭蟑螂;健身有果,畫畫也不錯……外人很難用單一標簽定義她,她只想過“不被定義的人生”。
延延的畫作
最讓法醫頭疼的案例
最輕盈的死亡,是生命的自然衰竭。而法醫遇到的死亡,則是一聲聲沉重的嘆息。
有人因兩針針灸扎破胸膜,命喪理療所;有身強體壯的體育老師因喝酒誘發冠心病,去世當天仍在喝酒……用解剖刀劃開皮膚才知道——“活著”,原來只是一層薄薄的保鮮膜。正因為生命如此脆弱,生者才要更珍惜。
延延接手最多的死亡案例就是交通事故。其中最讓延延頭疼的,是多車接觸的死者。分析成因的背后,是一筆“糊涂賬”:哪輛車接觸的時候人沒死,哪輛車撞擊時人已死亡——每一次細微的責任劃分,都牽動多個家庭的命運。好在司法鑒定只是一個維度,挖掘真相還需警方、車檢方、保險公司等通力合作。
延延解剖死者畫面
其次是病亡案例。以延延所在鑒定所的鑒定經驗看,冬天的死亡案例更多,因為天氣轉涼,氣候不穩定,人的免疫力就下降,許多慢性基礎病如呼吸系統或心血管系統疾病更易發作。延延接觸最多的死者就是中老年人,這類人群的主動脈、冠狀動脈大都有“粥樣硬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目前最常見的猝死原因之一。她給出的養生建議是:不抽煙、不喝酒,遠離煙塵環境,控制脂肪攝入和自身體脂率。因為煙酒會損傷血管內皮,不健康的飲食容易造成血液黏稠度高、高血脂等,更易形成粥樣斑塊,給健康埋下隱患。
破解謎題的“尸語者”
解剖室的排氣扇開始運轉,意味著新一輪“死亡解碼”開啟。
延延常在合上鑒定報告時,想起年少時看《法醫秦明》帶給自己的內心震動。秦明將法醫稱作“尸語者”,說“我們翻譯的不是文字,而是死亡留下的標點符號。一道傷口是感嘆號,一片淤青是省略號,而致命傷,是最終的句號”。
只是現實中,這個遲來的“句號”,有時能熨平家屬心上的褶皺,有時則會激起難平的風波。延延剛入行就悟到:鑒定結果出來前,盡量不表現出任何傾向性。
22歲實習時,她曾解剖過一位僅比她大一歲的女性。那位女士因感冒到鄉鎮衛生院輸液,第三天時突然離世,轉去大醫院也無濟于事。家屬與多方發生爭執、索要賠償,共同委托鑒定。面對全程嬉皮笑臉的死者丈夫,延延心里替解剖臺上的人惋惜,但也只能藏起情緒,專注工作——因為只有專業的鑒定結果,才能公平公正地發聲,告慰死者。
在死亡面前“閱卷”多年,她見證過崩潰,有家屬堅持旁觀解剖,最終情緒失控推搡法醫;隨團隊見識過各地喪葬民俗時,也感受過豁達,目睹死亡被坦然接納。
見證過這么多生命的凋零,延延最想對生者說:“一定要好好享受生活?!?/p>
但這句話,她沒對那個嬰兒的父親說過,也沒對那個旁觀后崩潰的家屬說過。她選擇在解剖時多檢查一遍數據,在評論區多答一條專業提問,在健身時多舉一組鐵——仿佛這樣,就能替那些永遠停在昨日的人,蹚出一條通往明天的新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