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賒刀堂文化負責人、張氏祝由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暨張氏符箓畫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張景斌,與中國地質大學量子研究所所長、507所特異功能研究專家沈今川教授,以及507研究所研究員宋孔智教授進行了一次具有深遠意義的學術交流。雙方圍繞從科學角度解讀祝由樁和上古醫學展開深入探討,為推動傳統醫學文化與現代科學的融合開辟新路徑。
祝由術作為中醫的古老組成部分,其歷史可追溯至上古時期。《黃帝內經》中“古之治病,惟其移情變炁,可祝由而已”的記載,奠定了祝由術在傳統醫學中的理論基礎。它以獨特的符咒禁禳之法調節人體身心狀態,蘊含著古人對生命、疾病與自然關系的深刻理解。張景斌先生作為張氏祝由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在祝由術及相關文化傳承領域成果顯著,長期致力于將這一古老技藝進行系統性整理與科學創新性傳播。祝由樁作為祝由術的核心內容,通過特定的站樁姿勢和意念引導,被認為能調節人體的能量狀態,在強身健體、輔助治療疾病等方面發揮作用。
沈今川教授在礦物晶體化學、材料科學以及人體科學(特異功能)研究領域造詣深厚。他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在RS人體場攝影術、穴位場的磁效應、意識生物工程等前沿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為從科學視角解析人體奧秘提供了新的理論和方法。507研究所研究員宋孔智教授在相關領域同樣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深入的研究,其專業見解為本次交流增添了更多維度。在此次交流中,沈今川教授與宋孔智教授基于量子力學、生物電磁學等現代科學理論,對祝由樁和上古醫學中涉及的人體能量場、意識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等現象進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祝由術中的符咒、意念等元素,與人體產生的生物電、生物磁場以及微觀層面的量子效應存在內在聯系,這些古老醫學實踐背后或許隱藏著尚未被現代科學完全揭示的自然規律和生命奧秘。
交流期間,張景斌先生結合自身多年的祝由術實踐經驗,分享了祝由樁在實際應用中的諸多案例及效果反饋。他提到,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不少練習者反饋通過祝由樁的練習,在慢性疾病的康復、心理狀態的調整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效果,這些實踐經驗為科學研究古代養生文化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研究方向。
雙方一致認為,未來應加強跨學科合作,通過嚴謹的科學實驗設計,運用先進的科學儀器設備,如量子共振檢測技術、高精度生物電測量儀、磁場探測器、腦電波監測設備等,對祝由樁練習過程中人體的生理指標變化、生物電磁場波動、大腦神經活動等進行多維度、精細化的監測與分析。同時,深入挖掘古籍文獻,梳理祝由術和上古醫學的理論體系與發展脈絡,從歷史文化和科學原理兩個層面進行深度融合研究,去偽存真的探尋其中的科學內涵和應用價值。
此次交流活動為祝由術和上古醫學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標志著傳統醫學文化與現代科學的融合邁出了重要一步。它不僅為古老的祝由術和上古醫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學思路與方法,也有望推動傳統醫學文化在現代科學的支撐下實現創新性發展,為人類健康事業和醫學科學進步貢獻獨特的智慧和力量 ,助力傳統醫學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