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高考生的志愿選擇引發(fā)公眾關注。據(jù)媒體報道,一名高考成績600多分的浙江考生選擇放棄本科,被一所高職院校錄取。另有個別學校的報考熱度超越了傳統(tǒng)名校,比如上海海關學院兩個專業(yè)組的投檔最低分分別是648和657分,超過部分985、211高校的最低錄取分數(shù)線。據(jù)公開信息顯示,物理類657分在江蘇省排名2618名,這個位次相較于2024年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部在江蘇的錄取最低位次2662名更加靠前。
以往,“雙一流”名校是考生們填報志愿時著重考慮的目標院校,如今一些考生和家長開始站在了這一傳統(tǒng)的另一面——為了興趣愛好,或者尋求穩(wěn)定就業(yè),他們放下了對所謂“名校光環(huán)”的執(zhí)念。
傳統(tǒng)名校的吸引力下降了?更本質來看,是考生們在自身需求與目標院校特色之間進行了重新匹配。在一些考生和家長眼中,高校名氣在諸多考量因素里不再是權重最大的那一個。
伴隨AI技術和各類志愿填報咨詢服務的興起,在信息海量的社會中,人們決策所參考的信息維度日益豐富。高考志愿填報已經(jīng)不單單是一個按照大學排名往下捋的過程,而成為一項復雜的決策??忌图议L們手握的不是一份簡單的大學排行榜,隨手掌握的可能還有各專業(yè)就業(yè)率數(shù)據(jù)、畢業(yè)生過去五年收入情況,甚至AI做出的未來十年最有發(fā)展?jié)摿Φ漠a業(yè)預測。人們決策的參考系前所未有地延伸,這讓一些看起來“小眾”的院校開始逐步進入考生視野,獲得了和名校類似的大眾關注度。
海量信息支撐之余,教育改革也將生涯教育“前置”。目前,多省份正在實施高考綜合改革,進一步提升高中生選科與高校專業(yè)培養(yǎng)的契合度。一些高校會制定招生專業(yè)選考科目要求,從思想政治、歷史、物理等科目中設定1至3門選考科目,需要考生在高中教育階段就提前了解自身興趣特長,并為未來填報學校和專業(yè)做好準備。
“新高考”模式讓很多高考生從進入高中起就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專業(yè)方向甚至職業(yè)去向,以及大學教育在此過程中的角色和意義。進而在志愿填報過程中,從分數(shù)思維向行業(yè)或產業(yè)思維轉變也成了一種頗為自然的邏輯貫通。
當然,代際關系的轉變也為考生們填報志愿提供了相對寬松的氛圍。今年高考期間,一些逸聞時常成為新聞熱點,比如將女兒比作“18年的棗樹”、將高考比作“有沒有棗還是要打一竿子試試”的陪考父親,比如高考完挑著扁擔行李、獨自回家的高考女孩。這些帶有“松弛感”的新聞折射著公眾對高考心態(tài)的轉變,在重視之余也能放平心態(tài)、樂觀豁達。這樣的父母在面對孩子的“反?!敝驹笗r,或許會更多一份理解與支持,考生在填報志愿時也或許更能遵從自己內心的意愿。
當報考“不知名”大學不再是一件讓人詫異的事情,我們或許能更好地尋找到教育對于自我的意義。
(光明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