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工昌
6月8日上午,根據福布斯實時富豪榜顯示,泡泡瑪特(09992.HK)創始人王寧目前身家為203億美元(合人民幣約1460億)。取代牧原股份創始人身家163億美元的秦英林夫婦成為河南新首富。
圖源:視野雜志
截至6月6日收盤,泡泡瑪特股價為244.8港元/股,總市值3287.52億港元。今年以來,泡泡瑪特股價上漲174%。如果將時間線拉長,從2024年初至今,泡泡瑪特股價漲幅超過11倍。
潮玩雜貨店成了福布斯巨頭
官方財報顯示,2024年,泡泡瑪特實現營收130.4億元,同比增長106.9%,經調整凈利潤34.0億元,同比增長185.9%。而這些年來,泡泡瑪特營收一直呈較快增長趨勢。泡泡瑪特2024年年報顯示,創始人王寧持有公司的股權占比為48.73%。
泡泡瑪特成立于2010年,最初只是北京歐美匯購物中心里一家售賣潮流雜貨的小店,成立后一直在掙扎,轉折點出現在2016年——首款自主IP盲盒Molly星座系列的推出,這個有著湖綠色眼睛、嘟嘟嘴的“小畫家”,以盲盒形式開啟了“潮玩+驚喜經濟”的新紀元。
2016年,王寧簽下香港設計師KennyWong的Molly形象,推出了改變命運的“盲盒”玩法:花69元買一個盒子,里面裝著一個玩偶,可能是普通款,也可能是價值千元的隱藏款。誰也沒想到,就是這種獨特的開箱刺激感讓年輕人愛不釋手。
2017年1月,泡泡瑪特在新三板市場掛牌。30歲的王寧帶著公司艱難扭虧為盈,不過全年營收1.58億元,凈利潤卻僅有156.9萬元。
2017-2019年,泡泡瑪特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憑借“盲盒+IP”雙輪驅動,品牌營收從1.58億元飆升至16.8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31%。線下機器人商店在全國各地散開,僅2019年就新增1000臺,成為年輕人逛街打卡的“必玩項目”;線上天貓旗艦店在2018年“雙11”創下821萬元銷售額,登頂玩具類目榜首。此時的泡泡瑪特,已從區域零售商蛻變為中國潮玩行業的定義者。
2018年,泡泡瑪特實現營收5.14億元,凈利潤9952萬元,凈利潤是前一年的63倍。同年,泡泡瑪特開始進軍海外市場。
2019年4月,泡泡瑪特從新三板摘牌。此后王寧先后霸氣的拒絕了騰訊、阿里、李嘉誠之子李澤楷等投資方。2020年6月1日,泡泡瑪特遞交赴港上市招股書。
招股書披露,2019年,泡泡瑪特的營收已經達到16.83億元,其中盲盒業務帶來營收13.59億元,公司凈利潤也高達4.51億元。
注意,凈利潤占到營收的33%,就是說,每3元錢營收就有1元凈利,如此高的凈利潤比堪稱罕見,對比新上市時0.00009%的凈利潤比,堪稱天壤之別。
2020年12月11日,泡泡瑪特正式登陸港交所,公司上市首日,市值一度突破1000億港元。
2023年,泡泡瑪特實現營收63億元,同比增長36.5%;調整后凈利潤11.9億元,同比增長107.6%。2023年泡泡瑪特銷售額過億元的IP達到了10個。
2024年7月22日,福布斯中國發布年度CEO榜單,37歲的王寧首次入選并登上福布斯中國封面,他也成為該榜單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一位白手起家的創始人。2024年10月底,胡潤百富榜發布,王寧家族以275億元的財富值排名榜單第172位。①
?泡泡瑪特的創業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2010-2014年的雜貨零售探索期、2015-2021年的IP矩陣轉型期,以及2022年至今的品牌生態擴張期。?創始人王寧從代理日本潮玩SonnyAngel發現商機,到簽約Molly打造盲盒模式,最終構建起涵蓋IP孵化、零售、樂園和數字娛樂的全球潮玩帝國。
風靡國內與海外
2020年登陸港交所后,泡泡瑪特按下全球化加速鍵。2023年海外收入同比激增375%,2024年海外業務占比達38.9%,東南亞單店月銷破500萬元的案例超過10家,北美市場收入更是在2025年Q1實現同比895%-900%的暴增。從曼谷暹羅廣場到紐約時代廣場,Molly和Dimoo的身影出現在全球近百個國家,成為中國文化出海的獨特符號。
IP產品表現方面,2024年,泡泡瑪特旗下的4大IP(THEMONSTERS、MOLLY、SKULLPANDA和CRYBABY)營收都突破10億元。其中,Labubu所在的IPTHEMONSTES營收高達30.4億元,同比增長726.6%,成為泡泡瑪特旗下營收第一IP。
Labubu簡直富有魔性,市場上一娃難求。有聯名款被炒到超28000元。
當Molly的湖綠色眼睛望向紐約時代廣場,這個中國品牌靠什么征服近百個國家的消費者?
國內的迪麗熱巴、劉亦菲,到國外的蕾哈娜、貝克漢姆、Lisa等一眾頂流明星,紛紛上身帶貨。
作為泡泡瑪特現象級IP,Labubu第三代搪膠毛絨產品“前方高能”系列2025年4月24日發售,新系列上架即在全球范圍內引發搶購。新品發售當日,泡泡瑪特APP登頂美國APPSTORE購物榜,一天之內躍升114個位次,成為免費總榜第四名。
一位美國用戶說,近期在拉斯維加斯,為了搶到Labubu,有用戶在凌晨就已開始排隊,直到第二天早上7點領到卡片,10點進門選購,部分熱銷商品一上架就被搶空。
其中最夸張的是這兩天大量消費者涌入英國一家商場搶購Labubu,結果爆發了肢體沖突,場面一度十分混亂。②
除了盲盒基礎款外,一些聯名或限量款的Labubu更是能賣出幾千上萬的天價。
在得物上,一款紫色米蘭時裝周限定款的Labubu售價12989元,一款vans聯名款Labubu標價更是超過28000元。2025年6月,多家新成立公司以“拉布布”命名,一個薄荷色初代LABUBU被拍出108萬元,一個棕色初代LABUBU被拍出82萬元,相關話題迅速登上熱搜;6月11日,記者聯系上這款價值108萬的薄荷色Labubu的早期擁有者“寧靜致遠”。
目前,Labubu3.0系列盲盒在泡泡瑪特官方小程序等正規渠道一貨難求,消費者基本只能通過黃牛或閑魚等二手交易平臺加價購買。這種供不應求的局面,使得Labubu盲盒在年輕消費群體中成為“硬通貨”。③
Labubu,中文名拉布布,是藝術家龍家升創作的北歐森林精靈形象,于2018年11月推出。它們擁有兩個長長的耳朵,笑起來露出一排尖尖的牙齒。看似壞壞的,其實內心單純善良。有人說,這種反差萌的設定,正是Labubu爆火的原因。但它的爆火,遠不止此。
拉布布有很強的故事感,年輕人在此能輕松找到與自己心靈契合的角色,滿足自我身份認同以及私密情感的表達。他同時還有很強的陪伴感,年輕人正在尋求一種“不近不遠”的社交關系,年輕人不需要時時刻刻的陪伴,但有需要的時候對方一定要在。所以Labubu來了——一個不會說話,但能時刻在你需要的時候提供陪伴感的搭子。④
泡泡瑪特為何如此暢銷?
首先它具有基于盲盒經濟的品牌爆點,也就是不確定性帶來的驚喜。
這里的盲盒,就是消費者在購買時并不知道里面具體是什么東西,只有打開后才知道答案。這種不確定性提供了一種“即時滿足”的快樂。這正是盲盒經濟的核心魅力所在。
其次它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收集癖好。除了不確定性帶來的驚喜感外,盲盒經濟還巧妙地利用了人們的收集癖好。這種癖好不僅彰顯自己對美的追求,也是一種“自我表達”——通過展示自己的收藏,向外界傳遞個人審美和興趣愛好。
最后,它讓年輕人找到“同好圈子”的社交貨幣。在社交媒體上,“曬盲盒”“交換盲盒”“改造盲盒”已經成為熱門話題。泡泡瑪特無形中構建了一個“潮玩社交圈”:這種基于共同興趣的社交,讓年輕人更容易找到歸屬感。
泡泡瑪特的火爆,本質上是抓住了年輕人的“情感需求”。讓購物變成了一場“小型冒險”;對“專屬感”的渴望,對“簡單快樂”的向往,它的走紅,不僅是商業的成功,更是對當代人情感需求的精準回應。⑤
泡泡瑪特的真正實力,體現在其構建的IP運營“四維矩陣”——從創意捕捉到設計落地,從推廣策略到商業變現,每個環節都展現出精密的工業化水準。
在泡泡瑪特的IP宇宙里,沒有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只有直擊心靈的情緒鏡像。Molly的“高冷臉”映射著當代年輕人的“社交疲憊”,Dimoo的云朵夢境承載著對現實的逃離渴望,Skullpanda的哥特風則為“社恐青年”提供情緒出口。英國《衛報》曾評價:“這些IP不是用顏值征服觀眾,而是用‘你懂我’的共情力完成用戶綁定。”⑥
而能做到這一切又源于泡泡瑪特的精準布局。泡泡瑪特在B站、小紅書等平臺建立1000+核心用戶社群,通過AI語義分析每日數萬條留言,捕捉“喪文化”“治愈系”“次元幻想”等情緒關鍵詞。趨勢洞察團隊更像“文化偵探”,跟蹤全球藝術展、音樂節、街頭潮流,將柏林雙年展的裝置藝術元素、東京澀谷的賽博朋克風格,轉化為IP設計素材。2024年爆火的CRYBABYIP,正是從日本藝術家Noritake的“孤獨插畫”中汲取靈感,以“流淚小人”形象觸達當代人的情感痛點。
泡泡瑪特也被賦予了一個新的價值名詞——年輕人的“塑料茅臺”。
例如MOLLY象征“不被理解的精神陪伴”、LABUBU傳遞著頑皮與自由的精神,鼓勵用戶接納個性、不完美的自我;CRYBABY用哭泣的屁股臉形象挑戰社會對負面情緒的污名化,反對“強裝樂觀”的壓抑文化,主張“與其假笑,不如大哭一場”對抗情緒的宣言。⑦
這些看似散漫的IP設計,實則遵循嚴格的工業標準。泡泡瑪特的IP孵化周期長達6-9個月,從概念到上市要經歷“情緒定位-原型篩選-3D建模-市場試水”四道關卡。在最后成型的原型設計階段,設計師會產出15-20個方案,經過內部評審和千名用戶測試,最終僅3-5個進入深度開發。這種“百里挑一”的嚴苛,才造就了那么多現象級IP的市場穿透力。
不過所有IP背后,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隱藏著“娃娃臉效應”。
心理學家KonradLorenz提出的這一理論指出,人類對具有嬰兒特征(大頭、大眼、圓臉)的形象天然產生保護欲。泡泡瑪特將這一理論發揮到極致:其IP頭部比例達1/2-1/3(正常成人1/7),眼睛占臉部面積30%以上,鼻梁低平、輪廓圓潤。即便走“丑萌”路線的LABUBU,也保留著水汪汪的大眼睛和圓鼓鼓的臉頰。
IP成型后,泡泡瑪特又將其分為三類:承擔品牌破圈和吸引新用戶的重任王牌IP(如Molly);試探細分市場潛力成長IP(如Hirono);以低成本試水社群反應的實驗IP(如藝術家聯名款)。
這種分類很容易讓人想起好萊塢電影工業模式,爆火大片沖擊票房,低成本藝術品探索未知。
推廣策略將IP母體與當地文化相結合。
在英國市場,泡泡瑪特將50%的社交媒體預算投向Instagram和Facebook,配合線下快閃店打造“現象級事件”;在東南亞,結合當地文化偏好,通過引導粉絲建立超2000個Facebook群組,形成“找隱藏款-曬單-交換”的UGC生態,像泰國推出地域限定款(如Labubu泰國金絲款)。2024年進軍墨西哥時,與當地街頭藝術家聯名推出的“亡靈節Molly”,結合墨西哥傳統節日元素,在TikTok話題播放量破10億次,成為文化融合的經典案例。
泡泡瑪特的商業化魔法,源自對消費者行為的深刻洞察。多巴胺機制讓開盒成為“顱內高潮”,JeffreyTowson在《盲盒經濟學》中指出,這種隨機獎勵機制使復購率提升3倍以上;收集癖機制則通過12+1的產品組合,刺激用戶“強迫癥式購買”。泡泡瑪特強大的社交貨幣機制將IP轉化為圈層身份符號,“抽到隱藏款”成為年輕人的社交硬通貨。
泡泡瑪特構建了獨特的商業閉環,形成設計-生產-銷售的協同效應:通過雙軌制創作(內部設計團隊(占比30%)+外部藝術家(占比70%)),以300+直營店覆蓋核心商圈,智能零售柜進駐交通樞紐,盲盒機制激活“間歇性強化”效應,開盒驚喜感促使復購,隱藏款稀缺性設計(1/144概率)觸發收藏本能;拆盒過程具備儀式感,緩解都市焦慮,潮玩收藏構建亞文化圈層歸屬,泡泡瑪特的資本市場表現折射出新消費領域的投資邏輯:
其市盈率(PE)維持在35倍,反映資本市場對“文化+消費”模式的溢價預期。值得關注的是,其海外市場毛利率達62%,顯著高于國內的53%,顯示全球化布局的戰略價值。
堪稱“情緒經濟+收集癖+盲盒賭博感”的結合體,體現了"社交展示價值",成了這代年輕人的“精神小零食”。⑧
消費降級下的逆勢增長
盡管經濟環境趨緊,泡泡瑪特的產品(如99元盲盒、千元MEGA系列)仍能維持高溢價,核心原因在于:經濟低迷下年輕人對未來一片迷茫,呆坐于家只有自己才是真的。此時他們渴望一種能給他們帶來情緒價值的商品,泡泡瑪特就應運而生了。
它的本質上以情緒消費替代功能消費,打的是年輕人更愿為“悅己”和社交認同付費,潮玩成為“低成本奢侈品”。
另外某些泡泡瑪特產品通過與LV毗鄰的高端門店、迪士尼聯名等策略,強化“潮流藝術”而非“玩具”定位,本身也具有某種產品“投資屬性,當然這不是主要的。
可見泡泡瑪特的核心競爭力并非技術壁壘的護城河,而是盲盒經濟的“多巴胺驅動”與社交貨幣屬性,它具有隨機性與稀缺性。在Z時代上升為一種很好的社交貨幣,成為某種身份象征,用戶通過小紅書、抖音等平臺分享開盒體驗,形成UGC(用戶生成內容)生態,進一步推動品牌傳播。
所以泡泡瑪特的核心并非產品本身,而是IP的情感價值。比如與大量的藝術家合作與IP矩陣:簽約全球100+設計師(如Molly的KennyWong、Labubu的龍家升),形成多元IP矩陣(如Molly、Skullpanda、Dimoo),覆蓋不同用戶情緒需求(治愈系、暗黑系、甜酷系)。
然而泡泡瑪特最終還是一種商品,它真正暢銷離不了IP工業化過程:通過高頻迭代(限定款、聯名款)和內容化(游戲、動畫、主題樂園)延長IP生命周期。通過全渠道布局,包括線下體驗+線上社交電商:全球500+門店、2300+機器人商店提供沉浸式購物,而線上抽盒機、直播電商增強互動性。最后換來4600萬會員貢獻92.7%收入:通過積分、專屬活動增強黏性,復購率近50%。
但泡泡瑪特也存在幾大隱憂。第一個挑戰是IP保鮮難題。潮玩靠顏值驅動,但審美會過氣。看看泡泡瑪特第二代IPBJDParty,2019年收入占比18.7%,到2020年上半年就降至2.7%,潘神、Molly等早期爆款IP已經在財報中消失。
第二個挑戰是競爭對手越來越多。國內有TOPTOY靠本土化設計搶占市場,客單價109.5元,比泡泡瑪特的150元更有價格優勢。國外的Funko在歐美市場根基深厚,泡泡瑪特要想繼續全球擴張,競爭壓力只會越來越大。名創優品(TOPTOY)、52TOYS等競爭對手加速布局,海外品牌(如Funko)擠壓市場份額。盜版泛濫(如義烏仿品“Lababa”),正品與盜版價差達3-5倍,影響品牌溢價。
第三個挑戰是博彩爭議。盲盒的抽獎屬性一直被詬病,信息不透明,像變相賭博。2022年,泡泡瑪特因盲盒虛假宣傳被罰20萬元。2023年6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盲盒經營行為規范指引》,標志著盲盒行業正式被納入監管范圍。⑨
第四是過度依賴盲盒機制也是隱憂。58%收入仍來自盲盒,多元化(如手辦、毛絨)占比提升但尚未完全替代。頭部IP貢獻超70%營收,需防范過度依賴風險。若監管加強(如限制概率營銷)或消費者對盲盒形式厭倦,核心商業模式可能受沖擊。
此外,LABUBU等熱門IP全球斷貨問題暴露了供應鏈管理短板,這一點也給了“粉牛”、“黃牛”高價倒賣的契機,若供應鏈效率提升不及預期,可能影響業績增速。另外,作為非必需品,極容易受到經濟環境不確定的影響,經濟增速放緩、通貨膨脹等都會成為影響消費者消費的關鍵因素,還有新競品的出現,國家監管的改變等等,泡泡瑪特所面臨的挑戰過多。
泡泡瑪特用盲盒玩法和IP營銷的天才組合,將一個19元成本的塑料小人變成了風靡全球的潮流符號。它精準捕捉了年輕人的收藏心理、社交需求和情緒價值,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賽道。
它的成功并非偶然,其盲盒經濟的商業模式具有高度的創新性和可持續性。一方面,通過盲盒的隨機性設計,泡泡瑪特成功地將單一產品的銷售轉化為系列產品的銷售,大大提高了客單價和復購率。另一方面,泡泡瑪特還通過不斷推出新IP、新系列,保持了產品的新鮮感和吸引力,確保了盲盒經濟的長期繁榮。
行業分析師張萌在《消費新物種》一書中指出:“泡泡瑪特的進化史,本質是一部從‘商品思維’到‘生態思維’的升維史。當其他玩具廠商還在比拼生產效率時,它已經在構建覆蓋IP孵化、內容生產、零售渠道、用戶社群的完整生態閉環。”⑩
當Molly的目光跨越太平洋,當Dimoo的夢境照進不同膚色的青春,這個中國品牌正在重新定義“文化輸出”的內涵——不是強行灌輸,而是用共情搭建橋梁,讓每個打開盲盒的人,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光。
正如Z世代的宣言:“我們買的不是玩具,是生活的BGM,是靈魂的同聲傳譯。”?
在國家苦尋消費質疑為什么消費總是拉不動時,泡泡瑪特的出現給了人們另一個答案,很多時候我們缺的不是消費的信心,甚至不是消費的金錢,而是能真正讓人們心甘情愿消費的產品,喬布斯說,沒有消費,我們創造一種消費。泡泡瑪特就是這么做的。
泡泡瑪特在國外的待遇,很容易讓人想起年初那款轟動一時的deepseek,到現在它差不多已被人遺忘,而泡泡瑪特的光輝卻依然在世界各地閃耀,它也許告訴世人這樣一個現實,情感具有超越技術的力量,具有真正的普世性。
[引用]
①(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河南新鄉80后,23歲北漂創業,曾拒騰訊入股CEO來信2024-11-18)
②(Labubu盲盒炒至30倍!玩家砸20萬集齊,英國因搶購斗毆停售財經智庫在線2025-06-06)
③(身家1467億元!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成河南新首富環球網2025-06-09來源:新聞坊綜合紅星資本局(記者強亞銑))
④(考拉營銷學習筆記發布于2025-06-03)
⑤(泡泡瑪特到底是什么?為什么年輕人都在追?知曉一切的萬金油2025-05-07)
⑥(從IP到IP宇宙,泡泡瑪特的全球化IP生態革命桂林生活網2025-05-08)
⑦(LABUBU火爆全球,“塑料茅臺”泡泡瑪特是風口還是泡沫?PChome電腦之家2025-05-28)
⑧(泡泡瑪特是什么東西?有什么用?佳靖伊2025-05-25)
⑨(成本19元盲盒炒至14萬!泡泡瑪特為何能創造千億市值神話堅哥說生活2025-06-01)
⑩(泡泡瑪特:潮玩品牌憑什么成為世界級別的社交貨幣!新浪財經2025-06-10)
?(泡泡瑪特:潮玩品牌憑什么成為世界級別的社交貨幣!新浪財經2025-06-10來源:市場資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