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產網絡輿情和危機管理專業有用的觀點!
文/燕志華
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官方網站在21日晚發布消息說,針對近日輿論關注的演員那某某茜有關情況,相關部門成立聯合工作組開展核查工作并給出通報。
一、當下的“群體濾鏡”現象,以及沉默導致的嚴重后果
今年以來,自從協和醫學院的董襲瑩事件發生之后,又接連發生了青年演員黃楊鈿甜的“天價耳環”事件、哈佛大學畢業生蔣雨融被圍觀事件、青年演員那爾那茜委培事件。其實類似董襲瑩事件近年來已經出現多次,已經成為一種特殊類型的輿情現象,可以稱為“”。
所有這些事件,導致當下出現了一個“群體濾鏡”現象。
這就是由于上面幾個年輕人碾壓同齡人的優越表現,更多是源于背后雄厚家庭力量的出手開路,圍觀者產生了強烈的不公感,導致網民群體就此戴上了一個厚厚的濾鏡,開始對于那些“高大上”的人群進行了政治社會文化的群體考察。這種濾鏡會過濾掉光線的五彩斑斕,而只看到灰色的一面,只看到他們成功背后的各種不公。這種群體濾鏡出現的背后,是群體心頭揮之不去的疑云、社會圈層導致的心理隔膜、群體想象的“交易黑箱”,社會心理由此增加不信任感和隔閡感。
在那爾那茜自爆了自己高考是定向委培、又未回原籍工作出國留學之后,“說者無心,聽者有心”,引發了網民的圍觀,紛紛要求相關部門進行徹查。但是內蒙古等各方一直報以沉默,導致群體不滿情緒越來越強烈。
這種長久的沉默不僅僅會導致群體情緒的升溫,更大的問題在于,在沉默的這段時間,成為新聞空窗期,各種陰謀想象已經擴散開來,影響了群體的心理,形成群體輿論,出現了社會公信力的腐蝕效應。而群體的認知規律在于,一旦形成為網絡輿論,即便后面推出了真相,但是憤怒和想象已經沉淀為成見和偏見,很難徹底推翻,而且會在群體心理和群體記憶中留下火耕的痕跡。多年之后憶起此事,最先浮上心頭的依然是負面灰色的情緒記憶。這本質是一種社會心理的傷痕。如同肆虐洪水即便退去,但是多年之后,依然能夠看到高過頭頂的水線,淹沒窒息之感隨之而起。
我相信內蒙古教育部門一直都在調查,因為多年以來的輿情警示,都要求事發之后,相關部門必須拿出應對的方案。但是如果沒有事先通報,而只是悄然進行調查,這對于網民來說,那就是沉默,拒絕調查并試圖隱瞞。這告訴我們,調查需要事先給網民打個招呼,這就是“安民告示”。如果不通報而調查,在沉默的這段時間里,網民的情感世界,已經如同草原過了火,出現了普遍黑化、灰化的情感歷程,群體的濾鏡又加厚了一層。
二、通報有針對性地回答了幾個關鍵問題
內蒙古相關部門的通報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回答了網民集中關注的幾個問題。
第一部分非常明確地認定,那爾那茜的相關行為涉嫌高考報名材料造假。
第二部分針對上海戲劇學院內蒙古委培班設立問題,通報說明該委培班其實一共有12屆學生,并非網絡流傳的只有兩屆,并且傳言說分別是那爾那茜的母親與其自己的那一屆,甚至有一種說法,這兩屆分別只招收她們母女兩個,成為高考特供和“委培世襲制”。通報澄清了這個事實,也即那爾那茜即便在其中涉及了不當的程序,但是不影響這個項目惠及了更多的學生。
第三部分其實是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是關于那某某茜高考錄取分數問題。通報核查那爾那茜2008年高考文化課總成績為449分(文科),專業課成績為87分(滿分100分)。這個部分主要是針對那爾那茜“179上大學”的網絡傳言的,而且這個傳言引發了極大的憤怒,尤其在高考正在進行的時間里,網民要求徹查此事,否則對于高考公平具有極大的殺傷力。通報以事實擊破了179分的傳言。
第四部分是關于那某某茜委培違約問題,調查通報提出在那爾那茜畢業之后,相關畢業證件的確寄回了內蒙古,但是那爾那茜提出國外留學,獲得了同意。由此說明,網友質疑的違約問題,實際情況是雙方都同意了的結果,所以違約的說法,可能并非網民想象的那么灰色,那么內幕重重。
三、“179分上大學”是個虛假新聞
關于那爾那茜的各種身世說法中,最引發群體不滿的,是關于她“179上大學”的說法,這具有巨大的殺傷力,直接將不公平、不平等、潛規則、權力交易等負面的群體想象打在了屏幕上,也烙在了大家的大腦皮層上。
這個179分的最初來源,是如下一張截圖:
上圖非常清楚地顯示,上海戲劇學院2008年本科招生文化錄取最低分數線,全國卷表演專業(內蒙古委培)是179分。
但是根據通報,那爾那茜2008年高考文化課總成績為449分(文科),專業課成績為87分(滿分100分)。這和這張圖以及網絡傳言堪稱是大相徑庭。
所以相關方面需要解釋一下,這個圖表是否真實?如果是真實的,如何和通報對表?如果是假的,需要及時進行澄清。如果僅僅是全部表格的一部分,也需要進行說明。
如果依然報以沉默,那如何對得起曾經掀起的群體不滿,以及無數網民為此付出的情緒起伏的群體代價?在這方面,我不認為群體憤怒是非理性、情緒化的,很顯然,任何人面對這個圖表,都不會無動于衷,因為它沖擊的是中國普通人最基本的生活信仰之一,那就是高考分數是公平的,如果連這個日常正義都被傷害,那維系社會的紐帶會變得異常脆弱。
我們很多人對于網絡謠言、傳言、流言僅僅在觀念上抱以重視,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卻是極端輕視的,認為假的就是假的,經不起推敲,不可能掀起波瀾。這種觀念是非常錯誤的,也會導致嚴重后果的。從古今中外的歷史現象看,恰恰是各種謠言、傳言、流言引爆了群體的憤怒,并導致了事件發生。國內各種大型網絡輿情,也常常是不實信息引爆的后果,社會付出慘重代價。
四、用制度補丁防范“人之常情”的腐蝕
每次看到今年以來幾起重大輿情事件涉及的年輕人,惋惜之情油然而生。
他們都是年輕人,都處于人生的關鍵起點上,但是由于主動或者被動地享受了權力和財富資源的庇護,他們春風得意,一路綠燈,但是事情一旦曝光,他們又會遭受最大的傷害,人生從一路開掛到直接掛掉。群體和輿論在這個方面,從來都是比冷冰冰的制度還要剛冷的。
這帶來的警示是,權力或者金錢或許會給下一代帶來起飛助力,但是如果傷害到社會公平正義,事情一旦曝光,那就會付出慘重的代價。家長對于孩子所有的愛,會招致社會滔滔怒海的吞噬,終將給孩子帶來終身之痛。這意味著,需要對于社會規則報以敬畏,而不能存有僥幸。一旦曝光,當下社會或難有立身之所。
任何社會的有權者和有錢人,都希望為下一代營造更好的發展條件,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公平正義,又關乎人心向背和成敗得失。這就產生了社會沖突。在人之常情和公平正義之間,制度具有維護社會健康運行的中流砥柱作用。
解決這種社會沖突,最好的做法是,“二代”“三代”的年輕人在參與社會競爭的社會,能夠平等遵循規則,社會生活和個體生活有所隔離;次優的選擇是,背后的家族背景如果要照顧下一代,需要同時為社會提供更多公益和福祉,換取社會諒解,如同砍一棵樹,就要載上1000棵樹;最差的做法是,以權力和金錢開道,將路人和同齡人紛紛擠下河去,自己一路綠燈,平步青云,那無疑是傷害功德。
今天之所以導致“群體濾鏡”現象的出現,并反噬到涉事年輕人,就在于年輕人背后的雄厚背景力量無視社會公平正義,將所有規則都踐踏于腳下,然后自己開著法拉利碾壓規則,招搖過市,還想享受鮮花掌聲。這顯然是對于道德人心和人類社會運行邏輯,缺乏最基本的敬畏。
但是梳理一下上述各個年輕人的背景經歷,我們還會發現,不公平事件的背后,常常是個合謀現象。他們背后的資源常常是通過和周邊社會關系的不當合作,才達到目的的。這說明,不是家庭能量大,而是周邊系統開了綠燈。
無數的案例都說明,很多傷害公平正義的案例發生,在于單位或者行業的小范圍、小系統容易被收買,導致制度松弛,網開一面,才慢慢為輿情埋下風險種子。
我們與其關注那些有權力、有財富的個體,對他們憤怒攻擊,不如關注這種“周邊松弛”現象,以問責和監督,防范堤壩蟻穴的出現。畢竟,有資源的個體從來都是蠢蠢欲動的,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為制度再度打上防腐蝕的補丁,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簡介:
燕志華 博士
高級記者/紫金傳媒智庫研究員/輿情管理顧問
當下
國內網民和特朗普首次“合流”:蔣雨融熱點的點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