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美國轟炸伊朗核設施,代表著以伊沖突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再次升級。
美國總統特朗普更是在6月22日發文聲稱伊朗的福爾多(也譯福爾道)等三大核設施已不復存在,似乎在宣告美國此次軍事行動的“重大勝利”。
至于動用了何種武器。早有媒體報道稱是美軍動用B2轟炸機投放了GBU-57A/B巨型鉆地彈,這是一種重達13.6噸的炸彈,被稱為“炸彈之祖”,威力非同小可,據說試驗發現其穿透和爆炸威力可深達地下60米(土石質),雖然伊朗福爾多核設施在地表90米以下,且有花崗巖層和鋼筋混凝土結構保護,按耐不住這種巨型鉆地彈的多枚連續轟炸。
先前有媒體報道稱美軍此次轟炸共用了6顆GBU-57A/B巨型鉆地彈。然而據《環球時報》6月22日報道,一名美國官員向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透露稱,美國對伊朗核設施發動的打擊行動中,動用了6架B-2轟炸機向伊朗福爾道核設施投擲了12枚“掩體炸彈”,同時美國海軍潛艇向納坦茲和伊斯法罕的核設施發射30枚“戰斧”巡航導彈,而另外還有一架B-2轟炸機向納坦茲核設施投擲2枚“掩體炸彈”。
這里美媒所指的“掩體炸彈”即GBU-57A/B巨型鉆地炸彈(MOP),龐大的彈體中裝有2.7噸炸藥 ,其設計目的就是“接觸并摧毀對手位于嚴密保護設施中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此前,美國官員和專家就曾放話,“掩體炸彈”是唯一能夠摧毀福爾道地下核設施的武器,而美國空軍的B-2轟炸機是唯一能實際使用這種炸彈的飛機。
威力如此巨大的鉆地炸彈,動用12顆去轟炸一個地下核設施。如此大規模的攻擊,伊朗核設施究竟遭受了怎樣的重創呢?在大家看來,伊朗的福爾多核設施恐怕已經變成了一個大坑。
然而據《 CCTV國際時訊》援引伊朗塔斯尼姆通訊社消息,伊朗議會庫姆省代表梅南·萊希當地時間6月22日早間表示,與特朗普所聲稱的相反,伊朗福爾道核設施并未遭到嚴重破壞,主要受損的是地上部分,且可以修復。
而且他還表示,相信該設施中“所有可能對附近居民構成威脅的物品”早已被清空,目前沒有任何核輻射的報告。這一回應讓外界大為意外,美國的“狂轟濫炸”,難道真如伊朗所說,只是炸掉了地面部分?
最初消息稱,美國B-2轟炸機攜帶6枚巨型鉆地彈轟炸了福爾多地下核設施,對于其他核設施的轟炸主要是發射了30枚左右的巡航導彈。但美媒報道的美國官員消息又稱動用了14枚巨型鉆地彈轟炸,其中12枚用來轟炸福爾多核設施。
相對而言,后面的消息更可信一些,因為這代表了美國官方的說法。而按照常理,14枚巨型鉆地彈,再加上30枚“戰斧”巡航導彈,如此強大的火力覆蓋,伊朗核設施似乎很難抵擋。尤其是GBU-57A/B巨型鉆地炸彈,作為世界上威力最強大的常規鉆地彈,其威力不可小覷。
然而,伊朗方面卻堅稱重要資料都已轉移,美軍轟炸損害的只是該核設施的地面部分。這讓人難以分辨到底誰傳達的信息是真的。
倘若伊朗所言屬實,那美國此次軍事行動無疑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從技術角度分析,這也不禁讓人對巨型鉆地彈的打擊精度和威力產生懷疑。按照設計,GBU-57A/B巨型鉆地炸彈應能摧毀深埋地下的目標,可面對伊朗福爾道核設施,卻未能發揮出應有的效果。是鉆地彈本身存在問題,還是伊朗核設施的防護遠超想象?
國際原子能機構早期在核查伊朗核設施之后透露的情報顯示,福爾多核設施的地下結構最多可以深達80 - 120米,上面覆蓋厚厚的巖層和鋼筋混凝土。而一枚GBU-57最多只能侵徹60米深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或者40米深的巖層。除非打擊精度不夠,否則無法解釋為何美軍的巨型鉆地彈未能對福爾多核設施的地下部分造成實質性破壞。
所以伊朗核設施被轟炸的情況到底如何?還需要獲得更多的信息來證明。
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美國此次對伊朗核設施的攻擊,使得中東地區局勢更加復雜。美國的介入,打破了以色列與伊朗之間原有的沖突平衡,讓整個中東地區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之下。
伊朗方面已經表態,將此次美國襲擊視作美國直接介入戰爭的表現,現在是“伊朗決定何時以及如何回應美國的時候了”。這意味著,美伊之間的矛盾極有可能進一步激化,未來中東局勢充滿不確定性。
消息來源:《環球時報》6月22日報道《猛料!投下14顆巨型鉆地彈》
《CCTV國際時訊》6月22日報道《伊朗稱福爾多核設施將地上部分受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