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炳蓮
青島西海岸新區臨床營養質控中心主任、青島西海岸新區中心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主任護師、國家注冊營養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體重管理師、高級食育指導師、國家健康管理師、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食療分會常務理事、山東省醫學會科普分會委員、山東省健康科普專家、《臨床營養網》簽約營養師。
成立山東首個區級臨床營養質控中心,帶動全區級醫療機構啟動臨床營養篩-評-診-治一體化建設,其中有2家醫院成功申報國家臨床營養試點單位。 除做好臨床營養治療工作之外,注重科普宣傳,于2020年組織考取注冊營養師的10個同事創建《秒懂飲食》團隊,累計拍攝科普視頻400余期。
每次瑜伽練習結束,我總會沉浸在一種奇妙的寧靜中——不僅精神澄澈,連身體也仿佛忘記了饑餓的召喚。這種體驗并非特有:許多運動愛好者也都曾經歷過運動后短暫的食欲“消失”。
(圖片來自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難道運動真的能神奇地關閉饑餓信號?當汗水流淌時,我們的身體究竟上演著怎樣一場無聲的激素交響,從而讓饑餓感悄然隱退?
運動對食欲的調控,核心在于體內一系列精密激素的重新洗牌。科學家們早已揭示,高強度運動能顯著影響饑餓素(Ghrelin)與飽腹激素(PYY、GLP-1)的平衡。英國拉夫堡大學一項標志性研究發現,受試者在激烈騎行60分鐘后,血液中的饑餓素水平明顯下降,而飽腹激素水平則顯著上升。這就意味著身體暫時關閉了“饑餓警報”,同時啟動了“飽腹信號”。
這種雙向調節機制在進化上具有深刻意義:當原始人需要追逐獵物或逃離危險時,暫停消化活動是生存所需。現代人在運動時,身體依然遵循著這一古老邏輯——將能量優先分配給肌肉和心肺系統,進而使消化過程的能量減少。高強度運動如同一把鑰匙,能暫時“鎖住”饑餓感,為身體爭取專注行動的寶貴時間窗口。
然而,當我們將目光轉向瑜伽這類中低強度的運動時,其抑制食欲的機制卻展現出了不同面貌——深層激活“副交感神經”是關鍵。瑜伽練習通過舒緩的體式、深長的呼吸和專注的冥想,有效地刺激迷走神經,激活身體的“休息與修復”系統,從而顯著降低壓力激素皮質醇水平。當皮質醇這一“壓力之火”減弱時,身體就會從“戰斗或逃跑”的應激模式中解脫出來,情緒性進食的沖動也隨之消散。
(圖片來自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瑜伽獨特的身心整合體驗,在抑制食欲方面具有復合優勢:
1. 深度呼吸調節:腹式呼吸對內臟的溫和按摩能提升內臟神經敏感度,增強飽腹信號感知;
2. 正念意識培育:練習中對身體的覺察使人更容易區分生理饑餓與情緒性空虛;
3. 舒緩壓力反應:降低的皮質醇水平直接削弱了因壓力引發的進食欲望。
這種內在平靜帶來的食欲“凈化”,與高強度運動后的激素變化殊途同歸,但卻更添了一層心靈維度的平衡。
需要強調的是,運動與食欲的關系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運動強度、時長、個體代謝差異都影響著食欲反應。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雖可能短期內抑制饑餓,卻可能在幾小時后甚至次日引發補償性的能量渴求。而長時間耐力運動后,身體為修復肌肉和補充糖原,饑餓感常會顯著增強。因此,個體需在“運動抑制食欲”與“運動后合理補充”之間尋求智慧平衡。
瑜伽后的“無饑餓感”雖令人愉悅,卻并非拒絕營養補充的借口。運動后30-60分鐘是營養補充的黃金窗口,攝入適量蛋白質(如一杯酸奶或少量堅果)和復合碳水(如少許全麥/雜糧面食),不僅不會抵消運動益處,反而能加速恢復、維持代謝健康。關鍵在于學會傾聽身體:是真正缺乏能量,還是習慣性想吃?瑜伽培養的覺知力,正是辨別二者的珍貴工具。
當我們離開瑜伽墊后,那份輕盈的飽足感不僅是胃腸的滿足,更是身體與心靈達成和諧的明證——運動對食欲的奇妙調控,既是精密生理的杰作,更蘊含著平衡的藝術。
在運動與饑餓的迷宮中,科學已為我們點亮了關鍵路徑:身體遠比我們想象得智慧,它懂得何時該燃起饑餓之火,何時該讓食欲暫歇以成全更高目標。
無論是瑜伽墊上的寧靜歸航,還是奔跑后的酣暢淋漓,每一次身體與運動的對話,都在重塑我們與食物、與自我的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