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盛夏,習近平總書記那句“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囑托如晨鐘暮鼓般回響在我的耳畔。站在畢業去向選擇的十字路口,我像一粒渴望扎根的種子,帶著對法治信仰的赤誠,帶著對檢察事業的憧憬,毅然選擇成為一名檢察干警。作為選調生,我被派往廈門市同安區連鎮蔗內村駐村鍛煉,深扎基層沃土。
“你是來鍍金的嗎?”“檢察院是檢查什么?”“你有資源嗎?”2023年7月,與村民初次見面時,“靈魂三問”撲面而來,令人不知所措。這“三問”恰似連環重錘,猛地敲醒了我,于是乎我總望著手機里的檢徽出神——在遠離公訴席的田間地頭,在遠離卷宗的山村小徑,檢察干警能夠為老百姓做些什么呢?法律監督和田間地頭之間,似乎隔著看不見的銀河。
直到那個悶熱的夏夜,急促的敲門聲劃破寂靜,兩戶果農因溝渠劃界揮起了鋤頭。我攥著《土地承包法》沖進人群,卻發現法律條文在積怨面前蒼白如紙。那夜,我陪著兩家人深一腳淺一腳踏遍溝渠,在曬谷場的星夜下聽盡三十年的恩怨。當調解協議最終摁滿紅手印時,我想我找到了答案——駐村絕不是“走過場”“混履歷”,而是要充當法律和情理的橋梁,把法律條文翻譯成鄉間俚語,把公平正義渡進老百姓的柴米油鹽,既要解開千千法結,更要融化寸寸心冰。
駐村結束,我回到了公益訴訟和生態資源檢察部門工作。剛接觸非法捕撈案件時,我的審查報告總是工整劃一:違反“兩禁”規定,符合追訴標準。直到訊問時,卷宗里的嫌疑人化作了黑紅的皮膚、龜裂的雙手、發抖的骨節,才真正讀懂師父的話:“這些漁民凌晨三點出海,為的只是孩子的學費和老人的藥錢。法條是冰冷的,但公訴人的內心應該是火熱的。我們辦的不是案子,而是別人的人生。”最終我們在法律框架內作出了相對不起訴決定。老楊顫抖著在文書上按手印,淚水砸在鮮紅的指印上綻開成花,顫抖著對我們說:“謝謝你們,檢察官!”此刻,我摸到胸前的檢徽微微發燙——作為檢察干警,我們不僅要守護碧海銀灘的生態紅線,更要托起萬家燈火的民生底線,履職辦案應當兼顧國法、天理、人情,善于在法理情的統一中實現公平正義。
如今,我的檢徽常沾著山霧與海鹽,駐村經歷和師父教導讓我懂得,作為生態檢察人,我們不僅要守護“青山綠水”有力度,又要檢護民生有溫度,以“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為根本,守檢心,赴山海,讓為人民司法的理念落地生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