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文
臺灣正上演一場空前的“大罷免潮”,民進黨和在野陣營同時發動罷免連署,不過最新進度是不少藍營“立委”已確定列入被罷免投票名單,而藍營罷綠案件無一成案。
臺灣“中選會”6月20日宣布,將在7月26日先針對24位在野國民黨“立委”和民眾黨籍新竹市長高虹安進行罷免投票,還有7名已通過第二階段罷免連署門檻的國民黨“立委”尚待補件等。
正式成案的罷免案包括,臺北“立委”王鴻薇、李彥秀、羅智強、徐巧芯、賴士葆;新北“立委”洪孟楷、葉元之、張智倫、林德福、廖先翔;桃園“立委”牛煦庭、涂權吉、魯明哲、萬美玲、呂玉玲、邱若華;臺中“立委”廖偉翔、黃健豪、羅廷瑋;新竹市“立委”鄭正鈐;云林“立委”丁學忠;花蓮“立委”傅崐萁;臺東“立委”黃健賓和基隆“立委”林沛祥。
民眾黨籍新竹市長高虹安
面對來勢洶洶的大罷免,國民黨曾試圖“以罷制罷”,但疏失連連,導致全臺各地方黨部上百名黨工因偽造文書或被羈押或被起訴,對民進黨“立委”的罷免行動,最終都沒能收集到足夠有效簽名。
根據島內相關規定,罷免案要通過,有效同意票數必須多于不同意票數,且同意票數也必須達到原選舉區選舉人總數的四分之一以上。罷免案通過后,今年11月將舉行補選,選出新的“立法委員”,可能會讓民進黨奪回“立法院”掌控權。
大罷免怎么來的
在去年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民進黨籍賴清德雖以四成選票贏得領導人之位,但民進黨在“立法院”失去最大黨地位,在113席“立委”中,僅拿下51席。在野黨共取得62席(國民黨52席、民眾黨8席、無黨籍2席),在法案表決中多次取得優勢,連政府總預算也被大幅刪減。
對此,臺灣“行政院”也多次提出復議,現任“院長”卓榮泰所提的復議案的次數,也達到史無前例的新高。實際上,臺灣地區從1948年到至今,32任“行政院長”總共提出19次復議,卓榮泰提6次復議便占了三分之一,只是復議頻頻失敗。
若想奪回“立法院”主導權,民進黨需罷免至少6名在野“立委”,并在隨后的選舉中獲選。但并非所有人都能被罷免。
臺灣“立委”分為“區域立委”(由選區選民投票產生)與“不分區立委”(依據政黨得票比例分配),只有“區域立委”能被罷免。這意味著13名國民黨不分區與8名民眾黨不分區“立委”皆屬“安全名單”。
罷免運動一開始由“公民團體”發起,但政黨的影子越來越明顯。
2025年1月4日,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召開記者會,公開號召罷免“立法院長”韓國瑜、“副院長”江啟臣及41席國民黨“區域立委”,指責藍營“擾亂國會”,他于1月24日進一步發布“超甲級動員令”,要求全黨投入罷免行動,罷免藍委的連署迅速展開。
國民黨不甘示弱,宣布罷免38席民進黨“區域立委”,并由“黨團總召”傅崐萁及“立委”賴士葆等人推動,藍綠對抗從“立法院”延伸至街頭,形成全臺性的“大罷免潮”。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批評,臺當局以大罷免的方式對付在野黨,是“民主之恥”。民眾黨雖未全面參與,但代理主席黃國昌表態支持反制“綠色威權”。
依臺灣《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規定,公職人員就職一年后,可對其提出罷免,流程分為提議、連署、投票三個階段。若投票通過罷免,被罷免人須立刻去職下臺,并于三個月內完成補選。若結果遭否決,則在被罷免人的剩余任期內,不得再對其提出罷免。
臺灣過去因罷免成案及通過門檻高,罷免案并不常見,直到2016年民進黨政府執政后調降罷免門檻,才讓罷免變為常態。2020年前高雄市長韓國瑜是首位被罷免的“直轄市長”,2021年臺灣基進“立委”陳柏惟是首位被罷免的“立委”。
罷免程序每一環都需以政府預算支應。臺灣“中選會”推估,一件罷免案的行政成本約為1700萬新臺幣,本次大罷免人數眾多,預估將花費超過5億新臺幣。
大罷免后的政治變局
盡管目前罷免、補選結果難料,一般認為輿論對國民黨不利,國民黨可能有多名“立委”遭罷免,不過補選結果則難說。加上以罷制罷“吞鴨蛋”,國民黨下一步怎么走引發外界關注。
依據臺灣選制規定,公職人員被罷免四年內不得為同一公職候選人。換言之,一旦原選區的公職人員被成功罷免,各政黨要去哪找一個戰力匹配相當的繼任候選人將會是其一難題。
對面臨高達31席進入三階投票的國民黨而言,各地方派系如何在原“立委”被罷免后,選出一個足夠分量的候選人面對補選,將會是第一大難題。
對民進黨來說,一旦罷免成功,原在2024年“立委”選舉落選、現于政務系統任職的原班人馬便可實時參與補選;他們對原選區本就熟悉,若仍持續經營服務地方,選起來相對駕輕就熟。且這波大罷免則是搶奪“立法院”主導權的機會,若能借補選增加6席,即從51席增至57席,就能扭轉“朝小野大”的劣勢,等于保證了2028年之前賴清德政府的穩定。在這場大罷免中,勝利的天秤無疑是傾向民進黨一方。
不過,若民進黨最終僅增加兩、三席,則等同于實質上的挫敗,在野黨的主導權將進一步增強,民進黨施政將比現在更加艱難,因為大罷免已經走完,再指責再抱怨在野黨也要繼續執政。而且,罷免潮所造成的社會撕裂,后續將使賴清德政府面臨更低的社會信任。
罷免潮所造成的社會撕裂,后續將使賴清德政府面臨更低的社會信任
在大罷免之外,2026年的臺灣縣市長選舉緊接而來,“九合一”縣市長選舉一般在11月投票,若要加上補選,二者間隔可能在不到一年之內,時間可謂相當緊湊。
由于臺灣過去的縣市長很多是由“立委”轉戰,國民黨臺中市江啟臣、云林的丁學忠、臺東的黃建賓等人都陷在這場大罷免的戰火之中,如果他們被成功罷免且被打得滿身彈孔,如何參選不到一年后的縣市長選舉?反之,如果打贏了大罷免,他又如何向選民交代他一年后即將換跑道改選縣市長?不過這個問題也同樣困擾民進黨。
“大罷免”觸動了整個臺灣社會的敏感神經——不只在“立法院”,街頭、家庭和網絡上都成為政治沖突的引爆點。不過,輿論似乎正在轉向。根據臺灣民意基金會最新民調,59.3%的受訪者反對民進黨的罷免行動,支持者為33.8%。如今,連民進黨內部也有人開始呼吁克制,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陳水扁警告,不應拿罷免來懲罰政治對手,“尊重不同意見、傾聽少數聲音,才是民主的真諦,”陳水扁說,“不能因為別人持不同看法,就說他是‘叉叉’同路人。”
罷免本是公民問責政治人物的權利,但當這次大罷免牽動到“立法院”控制權時,已背離了制度原意,變成政黨斗爭的延伸與工具。賴清德想畢其功于一役扭轉“朝小野大”,劍指2026與2028兩場選舉,要讓在野黨再無反制監督之力,不惜勞民傷財推動一場空前大斗爭,將臺灣推向惡質政治和無限的對立,是最壞的示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